一、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
行政处分是行政机关对违法、违纪的所给予的惩戒。根据《国家公务
员条例》的规定,国家公务员对有违纪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或者
虽然构成犯罪但是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给予行政处分。行政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给予国家公务员
行政处分,依法分别由任免机关或行政监察机关决定。其他人事决定
是指除行政处分外,行政机关在内部人事管理活动中,对国家公务员
个人作出的具体人事处理决定,它包括公务员定级、考核等次、降职、
免职、回避、晋级、增资、辞职、辞退以及退休等涉及其个人权益的
决定。行政处分以及其他人事处理决定属于行政机关的内部行政行为,
而行政复议法的目的是解决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的过程中与管理
相对人之间产生的行政争议,是为管理相对人提供的一项权利救济途
径,是解决外部行政行为争议的一项法律制度。外部行政行为引起的
争议与内部行政行为引起的争议在性质、内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
此,在处理机关、程序和后果等方面都不一样,它们适用不同的法律。
行政复议法将行政处分和其他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排除在行政复议
范围之外,并不是说国家公务员的合法权益不受法律保护,而是有关
法律、行政法规已经有相应的规定,如195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国务院颁布的《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中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工
作人员对所受纪律处分不服的时候,应该在接到通知后一个月内,向
处理机关要求复议,并且有权直接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诉。根据国家公
务员条例的规定,国家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可
以在接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或者向同
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申诉,其中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行政
监察机关申诉。因此,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
理决定的,不需要通过行政复议法寻求救济。这里的法律、行政法规
主要是指195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由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行政
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1997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
《行政监察法》和1993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