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扎染艺术应用研究

扎染艺术应用研究

扎染艺术应用研究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扎染在我国服饰方面的应用已有非常悠久
的历史,但扎染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应用方面反而涉猎的较少,并没有进行深
入的研究。

标签:扎染;绞染;绞缬
扎染,古称绞染、绞缬,是在中国三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的古老的防染工艺,
用细线缝扎布帛,染完后去除细线,而缝扎处呈现出花纹,随著缝扎的松紧不同
而出现白色的纹路。扎染艺术是一项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民间防染工艺,扎染
织物以其特有的晕化的图案色彩和丰富的褶皱肌理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作
为一种重要的织物品类至今仍受到人们的青睐。

一、扎染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扎染约有1500 年的历史,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手工艺品,古时称
绞缬或绞染。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
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朝
廷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
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20 世纪 70 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
于服装、领带、壁挂等。随着人们对扎染艺术及风格特色的钟爱,学者们也对传
统文化进行了整理与挖掘,但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局限,一般纹样、
色彩都比较的简单;再者由于战乱和等级森严的礼教制度,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
坏,生产工艺、技法和经验流传下来的并不多。

从世界范围来看,扎染在世界各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存在过,并且有其
独特的工艺,在各自的地域里作为一种传统发展并继承下来。在美国、南美洲、
非洲、印度、伊朗、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扎染的生产和制作。世
界各地的扎染作品因其历史文化不同,而各自具有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征。尤其是
日本, 早在奈良时代,扎染由中国传入日本后,由于工艺的精湛和奇美,得到
国家的重视和保护,因而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了促进扎染艺术的发展,日
本政府大力鼓励各地进行民间交流学术活动。日本在原有扎染的基础上,又创造
了不少新的技法和纹样,形成了多种艺术效果和风格。

二、扎染艺术应用现状
随着服装产业发展的日趋完善化,单纯的模仿和抄袭已经无法在市场立足,
挖掘传统文化中独特经典的“民族化”元素成为了许多国际服装大师的主要设计
手段。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追求自然清新的风格。
作为一种对现代化的逆反心态,也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反映出来。扎染这种古老
的方式和纹样,作为一种时尚,又翻新流行起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
的传播度、认可度越来越高,中国元素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时尚T台和国际品牌
服饰中。现代扎染工艺,作为我国的一项传统工艺,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已成为
高端纺织服饰品牌的主流设计手段,并且辐射到众多畅销的二线服饰品牌,深受
年轻时尚潮人的喜爱。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
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
板兰根供不应求。在此情势下,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只有认真解决上述问
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三、扎染艺术应用与创新
现代扎染艺术在坚持继承和发展传统工艺技法的基础上,不但设计元素时尚
化、多元化,而且符合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要求,具有市场国际化的个性特色。运
用到服饰设计中,其题材选择、创作灵感溯源和东西方文化意蕴的传达方面,能
够拓宽服装设计师创造的视野。同时,其快速反应市场的特质,使现代扎染工艺
在满足现代人个性化着装需求的同时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第一,扎染工艺是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艺术性、文化性及民
族性。将扎染工艺运用于现代服饰品的设计中不仅能提高服饰品的附加值,增加
服饰品的文化、艺术内涵,同时也是对扎染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拯救和保护。

第二,受当今社会回归大自然、返朴归真潮流的影响,反映传统工艺的服饰
非常流行,服饰品设计发展的新趋势是现代的审美理念与扎染艺术特色相结合、
现代的科学技术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与服饰品设计融合是服饰品新的
设计创新点。

第三,扎染服饰的设计从图案、色彩两方面进行研究即可,而扎染的色彩和
图案则需借扎染技法来表现,不同扎染技法的应用使作品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扎染艺术在现代纺织品设计中的创新方法主要通过丰富图案主题形式、增加色彩
肌理变化、综合多种工艺手段、拓展产品设计领域等,展示扎染艺术在纺织品设
计应用中更多的可能性,希望能够为扎染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完成
其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和现代化转型。

生长于民间乡土的扎染艺术是人类最原始最朴素的染色方法之一,千百年来
它顽强地生长着,并一直延续到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
艺术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处于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扎染艺术
更需要继承和发展。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思维、新观念的诞生,更需要多角
度多方位地思考与实践这种传统工艺,在当下现实生活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建军.扎染艺术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9~34.
[2]管兰生.现代扎染创作新探[J].装饰,2011(01):105~107.
[3]刘素琼.现代扎染技术中的点染法及其艺术表现[J].丝绸,2013,50(07):
63~67.

[4]闪秀桂.刍议传统扎染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评论,2015(05):100~1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