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配煤掺烧的意义和目的: 众所周知,火力发电厂锅炉选型有相对应的设计煤种。当煤质超出设定适应范围,将会给锅炉的安全、经济性带来很大的影响,主要的体现在:(1)锅炉出力下降;(2)锅炉热损失增加,效率降低;(3)燃烧不稳定,甚至熄火,燃尽程度差;(4)锅炉炉膛结渣、受热面超温、腐蚀、磨损和增加大气污染;(5)燃料费用和发电成本增加。在实际工作当中中,由于煤质变化大而导致锅炉炉膛结焦、超温、爆管、灭火等问题较为突出。
为了保障机组安全经济运行,配煤掺烧应当是当前火电厂稳定煤质的最安全和最经济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数据,了解近年来,虽然很多火电厂,尤其是南方内陆省份电厂,由于煤源媒质不稳定,便希望通过对锅炉设备大力改造而取得稳定效果,如调整燃烧、改造燃烧设备和系统、采用新型燃烧器等措施,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改造后,煤质的变化又会带来相关的不同问题;这是中国的国情;因此通过在煤粉进入炉膛前将不同煤种依据—定的原则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混配,形成配煤掺烧,来满足锅炉运行的各种具体要求是较为科学和长久的办法。这和当前我们国家提出建立节约型企业是相吻合的;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通过配煤掺烧可以实现以下目的:
1、确保燃煤质量的均衡化,稳定入炉煤与入厂煤热差值,对入炉煤的媒质更好的进行稳定调控:
2、调节燃煤的品质:(1)调节灰分;(2)调节硫分;(3)调节发热量;(4)调节挥发分 3、另外,配煤掺烧还有如下作用:(1)提高劣质煤的利用率,降低燃料成本,减少发电成本。(2)减少污染排放。(3)可通过配煤来改变煤质加以解决和改善锅炉受热面结渣、腐蚀、磨损等问题。(4)扩大购煤主动权,拓宽煤源管道,使锅炉对媒质范围有更宽的选择,使我公司不再完全依赖于某一种或—类煤。
象我公司目前1200MW装机容量火电企业,70%~80%的发电成本用来买煤,如果通过合理的将不同类、不同性质的煤种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煤,在保证机组安全运行条件下,平均下来,可以使煤价降至最低,设想一下我公司按当前装机容量每年消耗360万T煤,若通过配煤掺烧,使每吨标煤价格降低1%,则每年可节约600万元以上。显然,配煤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显著和巨大的。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发电成本。
当前配煤掺烧现况: 我公司曾经在配煤掺烧工作上走过不平凡的一段,2004年以前由于煤炭市场稳定,我公司来煤煤源一直较为理想,配煤掺烧意义不大;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加强,燃煤市场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转变。煤炭供应出现全国性的紧张;加之我公司地处偏僻,周围没有产量、质量稳定的煤源,全靠火车来煤供应,火车来煤同时又受地域、采购、中转、运输等诸多环节的影响,2003年下半年后我公司来煤质量情况急转直下;以2004年一季度为例,当时原煤到厂由媒质基本稳定的10余家大矿变成分散的近30余家,严重时厂内库存煤一度只剩万余吨,仅供双机运行不到48小时,基本上是有什么煤烧什么煤,所烧的煤绝大多数是劣质煤,由此带来了一大堆问题: 1、机组被迫降出力运行。一个季度光因煤质影响负荷造成的考核电量将近80万kwh,因受出力影响少发电近1000万kwh;
2、设备问题频发。造成制粉系统漏粉、跑粉,出力不足;输煤设备磨损异常严重,漏煤、堵煤、给煤机卡死变成家常便饭,检修人员疲于应付;
3、燃烧恶化,超温频繁。带来过热器、再热器管材极大安全隐患,燃烧的极度不稳定,曾经一度在“四管”泄漏、“非停”等重大危险事故边缘徘徊。虽然没有发生,但代价是同比多耗油416.5吨以陪燃稳定机组负荷,以标价4000元/吨油计算,一个季度仅此就多支出生产成本170余万元;使经济性降低。同时影响多项经济指标;
4、运行与检修人员劳动强度大幅增加;目前大多的火电厂都在实行自动化管理,人员减少,由于媒质的不稳定,使得相当多的设备不得不放弃自动而改为手动操作监控,运行人员频繁更改运行方式,检修人员疲于奔命检修设备,人员、设备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2004年3月,燃运部积极贯彻公司关于燃煤管理的新思维和新理念,对煤场规范管理和锅炉配煤掺烧进行有效尝试,在公司领导的亲自主持下,设置配煤掺烧专职人员,并成立公司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生产部、燃运部、燃管办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燃煤入厂绿色通道,根据不同煤质及锅炉设备特性,研究确定掺烧配比方案和燃烧方式,制定入炉煤热值范围,目前配煤掺烧合格率达80%以上,入厂煤与入炉煤热差值同比去年700大卡/Kg急剧下降至200大卡/Kg,同比多发电2.3亿Kwh,少耗油800余吨,目前为止“非计划停运”为零次,机组安全、经济效率明显。
采取的措施: 1、从思想上认识实现配煤掺烧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带来的明显安全、经济效益,增强运行人员配煤掺烧意识;
2、从源头上控制入厂煤煤质,千方百计选用煤源、煤质稳定大矿煤入厂; 3、尽量多的增加库存煤容量,尽量多的库存可以使不同煤质做到更加合理的调配和科学掺配,增加煤种间掺烧的可选性;同时合理调度利用煤棚、筒仓的库存煤容量,运行人员及时掌握入厂煤的煤质情况,根据来煤煤质的不同,科学的严格按照入厂煤的挥发分高、低在煤棚、筒仓指定区域分类堆放,并建立、健全了煤场示意图和堆、存量台帐,便于科学调配;
4、配煤掺烧专工根据不同煤质及锅炉设备特性,确定A、B、C、D四级煤类级别并分类存放,然后根据不同的特性,按入炉煤热值范围,合理进行搭配,确定掺烧配比方案和燃烧方式,达到长期稳定运行的效果;如:根据锅炉燃烧特性,热值在17500~22000Kj/Kg之间燃烧最为稳定,我们就制定原煤仓入炉煤热值17500~22000 Kj/Kg范围为输煤系统上煤考核指标,又如我公司将长期稳定供应的来煤大矿山西潞安煤定为A级煤质,其发热量高达24000~25000Kj/Kg,且含硫量低,单独直供锅炉燃烧委实可惜,而煤源紧张时我厂调用的本省娄底煤,发热量在16000~17000 Kj/Kg之间,含硫量偏高,且煤质极不稳定,定为D级煤质,将A、D煤类按1:1掺烧后送入炉膛前的入炉煤热值为20000~21000Kj/Kg,适宜于锅炉稳燃,机组负荷稳定,且在机组稳带高负荷时可控范围大,做到了安全、经济的合理性; 5、做到尽量多的配煤运行方式,我公司原输煤系统设计运行方式单一,仅有一个干煤棚和两个筒仓进行储煤,干煤棚取料后必须进筒仓后再进原煤仓,且由于筒仓配套设备设计不合理,长期堵煤,连正常的机组供煤都较为困难,更谈不上配煤掺烧了,后经过改造,摔开筒仓用旁路将筒仓前后#4、6皮带直连,后又用#11皮带将干煤棚内#10皮带与原煤仓前#8A、B皮带直连,同时增加一个露天煤场,使原来2种配煤方式变为6种,大大增加了配煤掺烧的可靠性;
6、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任何配煤掺烧工作的进行都离不开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只有通过现代化的设备设施将不同煤种、不同煤质间进行混合配比才能实现有效的配煤掺烧;如:我公司当前输煤系统的一种配煤方式为通过两个筒仓下两侧各有一根皮带按比例同时供应同一原煤仓,在原煤仓内进行混煤,而作为A、B两条皮带侧的滚轴筛由于原设计出力偏小,在投运时常因“三块”造成卡死,而由于场地限制处理起来费时,不但造成配煤困难还影响正常的原煤仓供煤。因此设备的可靠性是基本的保证;
7、切实提高运行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一般的火电厂大多都是在火车来煤入厂以后开始采样进行化验,等待来煤化验结果出来后,来煤已经卸存一大半或已卸完,因此,大多的煤质进行分类存放时其实都是凭借经验来辨别,这是很被动的,只有通过燃运运行人员的学习提高,提高自身的煤质辨认技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混煤燃烧情况,经常开展配煤的学习和讨论,总结混煤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配煤的准确性。
结束语: 作为一个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发电企业,在向社会提供安全可靠洁净能源的同时还应当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安全、经济效益主导着我们企业的命 运;配煤掺烧工作不仅能为火电企业提供有力的安全保证,同时对降低发电的燃料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很高的实际意义;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建立节约型企业的前提下,对于缓解能源短缺,促进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个有力的探索途径。
一直以来,石门发电公司燃煤工作素有“吃百家饭”的说法,这种说法源于公司燃煤供货单位多,煤种比较复杂,煤质有优有劣,热值有高有低。要做好配煤掺烧工作,难度显而易见。
针对这种情况,公司燃运部首先把目光锁定煤场,提出了“盯住煤源、管住煤场”的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2007年上半年,燃运部利用春节过后库存量下跌的间隙,重新对一、二期煤场进行全面规划,推出了“煤场煤种堆放位置图”。
在位置图中,按河南大矿煤种区、潞安区、地方公司煤种区、高挥发份煤种区、低挥发份煤种区等等进行堆放规划。来煤一旦进入公司生产区铁路线,其来源地、煤量等基本情况就被迅速摸得清清楚楚,然后在配掺专工的指导下分区分层堆放。另外,除堆放的具体位置外,堆放的煤量、挥发份以及热值都在位置图上有所标识。根据来煤存放和取用耗煤情况,位置图日日更新,使运行班组在进行入炉煤配掺前,真正做到煤质心中有数,避免了不明煤种直接入炉引起机组非停等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在具体的配掺过程中,配掺专工还根据各段时间的负荷情况进行调控,如高或低负荷时期重点消耗哪些煤种。各运行班长就按图索取,适时进行配掺比例的调整。一纸位置图,为保证科学合理经济效益优先原则的最佳配煤掺烧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标准管理:以精细化确保运转有序 一件事情要做好,就得先定一个标准,且这个标准越细越清晰,就越有指导性。配煤掺烧工作同样如此。
在石门发电公司,配煤掺烧有一个指导性的总标准:掺配的煤质要保证机组不投油、不影响负荷,高硫煤不引起炉膛结大焦,低挥发份煤不引起炉膛灭火,高挥发份煤不引起烧粉管。
以这个标准进一步细化到管理方面,公司明确提出要求,每班入炉煤煤质指标严格控制在10%<挥发份≤20%;硫份<1.5;入炉煤热值上线封顶(最高不能高于21兆焦/千克),下不封底;配煤掺烧合格率力争达到100%,等等。标准的细化,使配煤掺烧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尺度。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燃运部在提高配煤掺烧工作质量方面所做的一些创新性和细节性的努力。在燃运部,每天每个运行班组都要将上煤煤种及其配掺比例、采用的运行方式情况通过OA在下班之前发送到部门配煤专工处,由配煤专工定期将每个班当班的机组负荷情况、各班采用了这种方式后的效果、指标情况进行汇总总结,然后反馈回各运行班组。这样一来,各班在配掺方面好的经验做法迅速得到推广,不足和缺失也在总结分析中得到了认同,真正达到了取长补短、互相提高的效果。
在作业标准方面,燃运部对下半年配煤掺烧管理办法作了进一步修订,当机组负荷分别在180-200兆瓦、280-300兆瓦和200-280兆瓦时,对不同负荷范围内的煤种掺配比例和掺配运行方式进行了明确要求,形成了一套清晰的标准化作业指南。同时要求,每次上煤前燃运运行班组至少要提前2-3小时掌握负荷变化情况,并根据负荷调整情况分时段、分仓位进行配掺,确保机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