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渣综合利用及污水处理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 论 1.1 项目背景概况 1.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项目名称: 马铃薯渣综合利用及污水处理改造项目 项目承办单位: 甘肃达利食品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法定代表人:*** 项目建设地点: 甘肃武威工业园区 1.1.2 承办单位概况 福建达利集团是国内一家致力于研发和制造健康美味食品的大型集团化知名企业,在全国设有11家分公司、八大生产基地。座落在武威工业园区的甘肃达利食品有限公司,是达利集团嫁接改造原武威天艺食品公司3000吨马铃薯颗粒全粉生产线基础上成立的。该公司以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先进的产品研发能力为依托,坚持以食品为主导,走系列化开发、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多业并举的发展之路。按照福建达利集团总部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了项目投入,投资1.2亿元分两期建设的5条马铃薯全粉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达1.5万吨,年处理马铃薯10万吨,品种主要以“大西洋”、“克新”、“夏波帝”为主,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马铃薯全粉生产基地。该企业坚持科技领先、自主开发,技术开发和质量管理并重,进一步加强公司内部管理,于2006年8月顺利 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HACCP)管理体系认证。 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1.1.4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及范围 1.1.4.1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一般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摘自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写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2002年) 2) 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3) 相关文件及现行规范
1.1.4.2 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工作范围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针对甘甘肃达利食品有限公司薯渣及污水综合利用项目相关建设内容,污水处理系统、薯渣沼气系统、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财务经济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分析、研究,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论证和评价。
1.2 项目概况 1.2.1项目改造地点 甘肃武威工业园区 1.2.2 改造内容及规模 原有污水处理设施比较简陋,污水处理未能稳定达标,改造原有污水处理系统,使处理能力达到1000m3/d。 新建薯渣沼气系统,将原有2吨燃煤锅炉改造为2吨沼气锅炉。
1.3 研究成果概要 1.3.1 设备选型 本项目所有设备均选用国内先进设备。设备选型遵循实用、先进、可靠、经济、节能的原则。 1.3.2 燃料供应情况 项目改造完成后年需燃煤11668吨/年,较改造前减少1768吨/年,仍 由天祝炭山岭煤矿供给,供应有保证。 1.3.3 建设条件 1) 厂址及土建工程 甘肃达利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武威市东南郊的武威工业园区内,公司西北距武威市中心约8km,东北与国道312线相连、南邻兰新铁路线。武威市至武南镇公路主干道从区内通过,交通十分便利。 2) 能源动力 供电:本项目新增全年用电量为3.3×105KWh。 供水:本项目工程为污水处理、沼气工程及锅炉设备改造,全厂用水量没有大的变化,现有厂区给水工程可以满足改造后的正常生产需要,无需进行改造和添置。 供热:本项目需将2t/h蒸汽锅炉改造为沼气锅炉,项目改造前年需燃煤13436吨,改造后年需燃煤11668吨,天祝炭山岭煤矿供给。 1.3.4 环境保护 1) 废水 本项目所产生的生产污水来自生产车间,日排放量1000m3/d,该污水不含有毒物质,但其有机物浓度、悬浮物含量超过排放标准,而原有污水处理设施比较简陋,污水处理未能稳定达标,经改造后的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可达标排放。 2) 废渣 废渣主要是薯渣共10000吨/年。薯渣送沼气站处理,沼气供锅炉使用,实现原料废渣综合利用,沼液可做肥料,用于附近农田。 1.3.5 工作制度 本项目生产线实行三班工作制,全年生产天数250天,每天工作22.5小时。厂部实行常日班制。 1.3.6 劳动定员 本项目为节能改造项目,不增加劳动定员,企业原有劳动定员180人,其中管理及销售人员20人,工程技术人员30人,工人130人。
1.4 项目总投资及经济效益 1.4.1 总投资 本项目投入总资金970万元。 1.4.2 经济效益 项目的运营正常年可降低成本(可视作利润)51.28万元。 1.4.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见表1.4.1。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2.1 项目背景 2.1.1 国家相关政策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大节能力度。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通过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实现技术节能;通过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实现管理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工作。加大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实施力度,加快淘汰老旧运输设备。制定替代液体燃料标准,积极发展石油替代产品。鼓励生产使用高效节能产品。” 国务院国发〔2006〕28号《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要求 “到“十一五”期末,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按2005年价格计算)能耗下降到0.98吨标准煤,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平均年节能率为4.4%。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总体达到或接近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市场主体自觉节能的机制。 国家发改委《“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中指出“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围绕实现“十一五”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企业为实施主体,大力调整和优化结构,加快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大政府资金的引导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节约能源资源的自觉性,尽快形成稳定可靠的节能能力,为实现国家节能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2.1.2 项目的提出 甘肃达利食品有限公司是达利集团嫁接改造原武威天艺食品公司3000吨马铃薯颗粒全粉生产线基础上成立的。公司按照福建达利集团总部的发展规划,投资1.2亿元改扩建,使生产能力达1.5万吨,年处理马铃薯10万余吨。但扩建中原有辅助生产设施设备落后、能耗较高、污水排放不达标等问题未能很好解决。近年来,国内马铃薯加工业发展迅速,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给行业内企业的生存带来了严重压力。如果仍维持原有状况,已经建立起来的市场占有量将逐步被高起点的产品所取代。目前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企业原有的污水处理设施比较简陋,只经过简单的格栅拦截,沉淀池沉淀后直接排放,污水处理不能稳定达标,处理后的水供农户用于灌溉季节浇地,但长期浇地后,会因集聚到土壤表层耕土层的淀粉、纤维等物质发酵发生植物根系腐烂等不利影响而导致减产;而非灌溉季节污水最终经水渠流入至杨家坝河(属石羊河水系),当汛期及洪水季节南营水库泄洪时,金塔河地面水就会经杨家坝河流入下游的石羊河红崖山水库进入民勤县境内,对当地的水资源造成一定的污染。 2)原有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大量的薯渣排出,投产初期曾作为饲料出售给附近的农户和饲养场,但当地的农户和饲养场用量有限,多余皮渣堆积在厂区内腐烂发霉、造成厂区散着严重的异味、污染环境。 为了彻底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 公司决定建设沼气池,用薯渣生产沼气用于锅炉,节约燃煤。同时改造污水处理系统,使处理后废水水质稳定的达到排放标准。
2.2 发展概况 甘肃达利食品有限公司通过节能综合利用改造项目,使动力消耗、污水排放、废渣排放等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地位。 本项目改造完成后,年节约标煤约1768吨,改造后的污水处理系统稳定达到排放标准。 第三章 市场分析与改造规模 3.1 市场分析 3.1.1 市场前景分析 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之一,是仅次于小麦,玉米,水稻的第四大作物,马铃薯的营养成分齐全。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其产品开发潜力很大。在欧美发达国家,马铃薯多以主食形式消费。美国马铃薯加工量约占总产量76%,每人年平均消费马铃薯食品58Kg。欧洲加工量约占总产量90%,每人年平均消费马铃薯食品80Kg。中国加工量约占总产量5%,每人年平均消费马铃薯食品11.7Kg。数字显示,我国深加工比例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国内的马铃薯加工行业还有很大的可发展空间。 全世界主要种植马铃薯的国家148个,种植面积1930万hm2,产量3.2亿吨。目前,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近472万hm2,年产马铃薯7500万吨,约占全世界种植总面积20%~25%,总产量约占20%左右,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马铃薯加工技术水平近年来有较快提高,精淀粉及其下游制品加工、马铃薯膨化小食品加工、油炸马铃薯片、马铃薯全粉和速冻薯条加工均有所发展,加工总量约占马铃薯总产量的10%左右。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马铃薯用于加工的比例则很高。据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约有50%的马铃薯用于深加工,其生产的马铃薯食品有70多种,全国有300多家马铃薯深加工企业;荷兰有40%的马铃薯深加工后方进入市场。马铃薯全粉是马铃薯深加工代表产品之一,主要品种包括雪花粉、颗粒粉、雪花颗粒粉等,主要生产国有美国、荷兰、德国、芬兰等。据有关专家统计,全世界马铃薯全粉类产品年产量在40万吨以上。我国国内全粉生产起步较晚,现有马铃薯全粉厂仅10余家。其中雪花粉厂8家,设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