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路径分析
——以中国银行为视角
内容摘要:从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国内外背景梳理出发,以中国银行为
视角从模式选择与业务类型两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
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在选择开展投行业务的路径时应遵循谨慎渐进、
主辅共进以及正确定位等三点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中国银行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背景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发轫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为一场国际金融危机,随着雷曼兄弟
破产,美林、贝尔斯登分别被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
为金融控股公司,似乎说明“分业经营”在阻隔系统性风险方面并不如想象中有
效,于是历史的钟摆开始摇向“混业经营”一端,由此引发了国际范围内新一轮
对于全能银行模式的实践探索。
(二)国内混业经营的逐步放开
国内方面,事实上早在危机爆发之前中国已有混业经营的初级形态———金
融控股公司。2002 年 8 月,以中信集团成立中信控股公司为标志,金融控股公
司初具雏形。从监管部门的态度来看,混业经营也呈现出逐步放开的趋势:2001
年7月的央行颁布的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了商业银行可以开办代理
证券、保险、财务顾问、项目融资、银团货款、金融衍生品交易等投行业务。2003
年修改之后的《商业银行法》虽然没有越过商业银行直接办理信托投资和证券经
营业务这一底线, 但是增加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一条款,为商业银行日
后以特定模式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预留了空间。2005 年2 月20日,人
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明确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可以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期间,银行设
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既可以募集和管理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投资固定收益
类证券,也可以募集和管理其他类型的基金。2008年,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
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 规范
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经营行为,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并购贷款方面科学创新, 满
足企业和市场日益增长的合理的并购融资需求。”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在法律上放
松对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控制, 允许商业银行经营投资银行业务, 还说明中国
在不断完善法律体制和监管效率的同时, 将逐步放开对银行业混业经营的监管,。
综上,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国际层面金融制度的演变,还是国内层面监管部门
的态度及商业银行近年的经营实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趋势
已然形成,如何规划路径、正确引导及有效监管成为金融市场各方应当思考的问
题。
二、以中国银行为例: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
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从模式上大致可分为三类:银行控股公司模式、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全能银行模式。金融控股模式的代表如前述的中信集团拥有
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租赁等门类齐全的金融业务体系,授权
中信控股公司对所属的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中信国际控股、信诚人
寿保险、中信期货、中信基金等金融机构行使经营管理权。全能银行模式的代表
主要为欧洲大陆一直坚持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如荷兰银行、瑞士银行、德意志
银行等。
银行控股公司模式是我国国有商业主要采取的业务模式,由商业银行独资或
注资从事非银行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使其成为银行控股或参股的子公司,我国
四大行目前均采用此种模式。由于在境外部分地区允许进行综合经营的规定,五
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先后在香港设立证券投行类全资子公司,其
目的就是利用香港与内地的近地资源及其成熟的资本市场体制,在香港开展上市
保荐与承销、已上市公司再融资、企业收购兼并及重组、资产管理、证券经纪等
全方位的投行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提升客户的忠诚度、积累经
验及培养人才,为未来内地商业银行全面的涉足投行业务进行充分的业务及客户
准备。
以笔者所在单位中国银行为例:中国银行在香港利用近地资源成立了中银投
资,利用香港的金融政策开展了投资银行业务,开始了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
务的经验积累;在香港回归后,中国银行又运用香港与内地的密切业务往来及满
足国内企业利用香港在海外开展资本运作的需要,进一步成立中银国际,此后中
银国际又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 5 家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中银国际证券
有限公司;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满足金融资本更好的服务产业资本,实现
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的要求,降低经营成本,提升自身竞争能力,中国银行将全
资子公司控股的中银基金、中银保险直接收入中国银行名下,形成了以中国银行
为主体的典型的银行控股公司模式;为便于将来的混业经营在业务对接、客户信
息交流、风险隔离控制方面积累经营,中国银行又在总行设立了投资银行模块,
在各一级分行设立了投资银行业务部,通过联动型较强的产品体系,与各子公司
进行业务联动。
由上可知,中国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过程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
的银行控股公司模式,演变为“银行控股加内设投资银行事业部”这一极具代表
性的新型形态,为全面开展混业经营奠定了组织、人员、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等
方面的准备。
(二)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类型
从政策层面看,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大环境在短
期内不会改变,因此也客观限制了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领域。事实上,
除了《商业银行法》禁止银行从事的证券类业务、非金融机构股权投资类业务外,
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可为空间依然很大,同样以中国银行为例,目前
中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涵盖以下类型:
1、财务顾问类
其一主要是为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客户提供的上市培养顾问服务,包括分
析市场环境,指定战略目标、重组计划、业务发展策略、改制上市方案,进行财
务优化,引进外部投资者、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协调整合有关资源协助客户完
成上市等服务。其二针对企业并购需求的顾问服务,是针对希望通过海内外并购
实现外延式增长的企业合希望出售股权、资产的企业,中国银行既可以承担买方
财务顾问的角色,也可以承担卖方财务顾问的角色。其三是针对私募股权基金的
顾问服务。其四是投联贷顾问服务。主要针对于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股份制改
阶段的实际需求,协同中银国际、中银投资等中国银行专业投资银行机构,
在整合多项传统信贷融资产品的基础上,协调有关外部资源,为客户提供上市财
务顾问、引入投资者、上市前财务重组及财务优化、募集资金管理、上市后再融
资等一站式专业金融服务。中国银行通过多平台专业服务协调支持,利用丰富的
境内外重组上市和结构化融资业务经验,为客户搭建境内外资本融资平台,帮助
客户实现跨越式发展,还能够帮助公司改善治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和市场形象。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路径选择
中国的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已经不是应然层面的理论问题,而是如何
规划、引导、监管的实践问题。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路径选择,
我们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谨慎渐进,逐步实现传统商业银行向投资银行领域的转型
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传统商业银行仰赖利差的经营模式势
必不可持续,发展投行业务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由于商业
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银行作为社会信用
支柱的特殊态度,商业银行的转型过程应谨慎渐进,全能银行虽可期,但遥远。
现实的选择是,可借鉴中国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路径:从业务拓展、组织架
构、风险管控等角度出发,逐步推进银行控股公司模式、事业部制过渡以至全能
银行的模式,最终实现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内部多种金融机构经营模式整合。
(二)主辅共进,走差异化的投行业务发展之路
商业银行在人才结构、管理体制、风险文化、擅长领域等方面都与券商为代
表的传统投资银行差异明显。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信贷市场的优势和主导地位
并不意味在资本市场同样能够获得成功。因此,在发展投行业务初期, 国内商业
银行在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过程中,
应立足于自身资源结构,紧紧围绕已有业务和客户, 优先发展商业银行业务延伸
出的投资银行业务和与商业银行业务关联性较密切的业务,如财务顾问、项目融
资、资产证券化、基金管理等业务,剔除发展停滞业务,形成“主辅共进”的局
面,突出其主营业务的同时,吸收和开展可与主营业务互补或相似业务, 由此实
现全能银行规模经济、协同效应等优势。
(三)正确定位,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正确定位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地位。尽管我国目前整体上仍处于
分业经营状态,但从发展趋势来看,混业经营是未来方面,国内金融市场上很可
能出现若干家全能银行。故应当认识到,商业银行在投行领域的地位将越来越重
要,所面临的多方竞争也将异常激烈。另一方面,一蹴而就地提升投资银行业务
为主体业务也是存在很大风险的, 而且脱离了商业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投
资银行业务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是不完全一致,投资银行业务需要
承担一定的风险来获取超额收益,而传统的信贷业务的风险相对可控,因此, 商
业银行势必建立完善的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资本
约束与制衡理念等风险管理理念, 融入到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全过程,以保障其
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