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专题节目特点

新闻专题节目特点

从《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分析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新闻调查》栏目作为《焦点访谈》的延伸于1996年开播,之所以叫做《焦点访谈》的延伸版是因为作为中国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一面旗帜,《焦点访谈》的节目是长短限制了节目报道的深度,《新闻调查》就是对《焦点访谈》的补充,下面将以节目《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分析《新闻调查》节目的特点。

一、选题与立意的特点作为新闻类节目,对于节目的选题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在本例中《新闻调查》选材了最近发生的并且在网络上反应影响较大的"虐猫"事件进行报道,从中得知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的基本属性是新闻。

从立意上分析,作为一个新闻专题或者说是新闻深度报道,它的时效性有限制,当一个新闻事件被人们所熟知的时候只有通过一个新颖的立意才能引起广大受众收看的兴趣。

在网络和其它媒体的报道中,将矛头均指向了虐猫者将他们口诛笔伐,而这些虐猫者也没有在媒体中露过面。

《新闻调查》从节目的一开始便引出了主题:"一只猫死去了,但是人类行为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是仇恨?是利益?是欲望?所有的猜测远没有停止。

四月初,我们前往虐猫事件的发生地,并且见到了三位当事者,我们试图通过采访来接近虐猫事件的真相。

"整个节目的立意都透露出了新颖的角度,从介绍虐猫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入手,最后将落脚点放在了人为什么要虐猫,最后开始了对于人类心灵、人性的反思。

二、设置悬念悬念是电视节目以及影视剧创作中常用手法,因为悬念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

在本片中节目的编导有意的设置了几个悬念。

第一个悬念:网络上出现虐猫事件,激起广大网友的愤慨,那么图片、视频作者是谁做的?通过这个悬念的设置引出了杭州银狐科技公司的Gainmas Guo,黑龙江萝北的医院的一名药剂师王某以及找到了萝北县广电局的李某,三个事件的当事人。

第二个悬念:当事人在网上刊登出检讨书,之后便消失在网络中,他们为什么参与这件事,他们又是怎样的人?之后引出了对于当事人王某同事、领导的采访,从他们的口中得到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事以及对于王某的那一段采访。

第三个悬念:仇恨是王某参与拍摄的动机,而广电局李某的动机又是什么呢?通过这一步引出了对于李某的采访,我们得知李某的动机是出自于利益,并且更加知道了李某在日常生活中的热心。

第四个悬念:Gainmas Guo是不是幕后的黑手?从对Gainmas Guo的调查首先调查出了Gainmas Guo并非虐猫的幕后操作者,但又引起了恋足群体。

通过设置的悬念有两个用意,第一可以引起广大受众对节目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通过悬念的设置可以引出节目的下一个线索。

三、节目结构《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所采取的节目结构为叙事性结构,具体的可以划分为因果式线性结构,它属于因果式线性结构中的结果-→原因型。

本结构首先向受众介绍了事件发生的起因与发展,然后进行逐步的调查从而分析出了这起事件的发生原因。

在《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节目中,主持人在演播室通过简短的导语:两个月前当一个穿高跟鞋的女子,踩死猫的全过程当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出现的时候,引起了数万网民的强烈的义愤很声讨,网民们自发的组织起来,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发起了寻找,他们找到了三位当时人,但两个月过去了,当事人却并未在媒体出现过,他们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带着关于动机的疑问,记者开始了调查。

最后通过寻找与调查的不断深入,记者首先找到了当事人的同事、领导,从侧面了解当事人日常生活的行为,之后直面当事人,询问动机。

得出了仇恨的宣泄、利益的驱动、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欲望,三种结论。

最后节目在提出人们应该怎样化解仇恨,应该怎样权衡利益,应该如何满足欲望的问题中结束并且升华。

四、采访特点:该节目作为一个新闻专题节目并且是一个深度调查的报道,节目采访的特点是层层深入。

记者一点点的接近到主人公动机的事实。

在节目中也有一个细节,记者柴静所问问题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是:为什么?什么?也就是说揭露事物内在的本质,将公众不知道的东西传播出去就是这个节目最大的特点。

同大多数“新闻调查”栏目中节目定位一样,《一只猫的非常死亡》是一期深度访谈节目。

这期节目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由一只猫死在一双高跟鞋下铺陈开来,但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通过约谈包括网友、调查者、当事人朋友及同事、当事人在内的各种涉事群体,敏锐地抓住各种线索,并顺着读者的求知欲,层层深入地将整个事件全方位、多角度地依次展开,将整个事件的全貌剥笋式地依次展现在读者面前。

节目开始之前,作品通过幕后解说及一系列蒙太奇镜头的剪接,向观众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悬疑,在概述节目表现主题的同时,用一连串的问号吸引观众的视线。

在节目开始后,主持人柴静以简洁的语言概述了事情的起因及发展,并代替观众,对当事人虐猫行为的最初动机发起了质疑——“是仇恨?是利益?是欲望?”整迎合了观众心中的疑问,这种“你们想知道的,正是我们所要去努力探求的”手法,起到了暗示观众“本次节目的展开将按你们心目中的疑窦而行”,使后者进一步被绑定在电视机前,欲罢不能。

先以一段动物的镜头,讲述“每天都有很多动物死去,有的死于人为,有的死于自然,有的死于意外,然而,从没有像这只猫的死亡,激起了人们强烈而广泛的关注。

它,死于一双高跟鞋”,一段欲扬先抑的镜头表现及幕后解说,将一只猫的非常死亡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推上前台,更激起了人们对于事件发生前因后果的求知欲。

节目往纵深发展,基本是循着解说+蒙太奇镜头的方式介绍事件发展,当介绍到网友的愤怒时,适时切入网友“鹊桥不归路”、“小青”和“追尾巴的猫”三人的视频片段,借他们的口发言,讲述第一时间看到此事的感受,为此事在网络上的迅速传播开来埋下了伏笔。

节目选择的这些网友代表无疑是成功的,对他们的采访,为情节的层层展开准备了很好的过渡。

例如接下来的线索搜寻的表现上,当被主持人问及“那么多线索,你怎么去找”时,网友小青回答道“我也不知道,但睡了一觉,第二天起床时已经有很多线索了”,极言网络人肉搜索效率之高,也在同时为下文线索的进一步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针对有着网络技术的网友“鹊桥不归路”的视频采访,由视频分析查到网站“crash world”,进而查到域名,查到注册人,查到注册人所在地、网购记录,甚至姓名、职业、车牌号等私人信息,更进一步将网上搜索由浅入深的过程进行还原,可以说,网友“鹊桥不归路”代表着技术派,与网友“小青”“追尾巴的猫”等感性派相比,他们更了解怎样利用网络进行搜索,充当着人肉搜索生力军的作用。

节目选择采访对象,显然是考虑到了这点,一种充当情绪的感染者甚至煽动者,一种充当搜索的生力军,两者的结合,更有利于全方位还原事件真相,这是节目成功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线索继续深入,从网络悬赏到事件发生地突破性的发现,摄像机镜头也随之不断变换。

这里捎带提一句,摄像机镜头紧跟叙事发展,对情节的渲染与推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镜头难以采到所需影像时,一些象征性的影像也可以拿来作为弥补。

例如谈到虐猫幕后黑手时插入的游戏“CS”图像,例如提到50万网络货币悬赏虐猫者时,利用了一个“恐怖提刀者”的Flash动画形象,极言网友的愤怒。

镜头语言的使用,也是我们必须要去掌握的。

在线索继续深入,虐猫者所在地及其身份逐渐清晰的同时,节目插入了另一条平行线索——虐猫的另一位当事人,萝北县广电局李某的浮上水面,为下文情节的顺势展开做了铺垫。

循着已经查证的线索,节目组来到萝北县,并没有急于试图采访虐猫者王某,而是先从外围着手,对王某的同事进行采访,这种叙事手法,类似于《红楼梦》第四回中对于凤姐儿出场的描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通过王某同事对王某平日待人处事态度的描述及对王某此举的不相信和不理解,营造了一种类似于结构势能的动力场,为下文对王某的采访,刻画一位心理抑郁者内心的矛盾及人性的复杂埋下了伏笔。

王某身边的人大谈其平日的与人为善,然而王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通过一位王某平日较为信任的院长,节目组终于得以联系到了王某,这里仍旧不忘设一伏笔,那就是在于院长的电话交谈中,记者注意到的王某的情绪失控,并针对这一点求证了院长,得到了院长的肯定回答。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通过对两类王某身边人的采访,相信观众已经预感到王某其人的复杂内心及虐猫本身性质的不简单,为情节的进一步展开及主题的深入刻画进行了铺垫。

通过院长的撮合,王某终于答应在宾馆见上记者一面,当天晚上,在与王某的交谈过程中,记者描述了一个细节——王某看到电视台一个惯于虐猫的节目,把自己关在卫生间,泣不成声。

这种细节的描写,对于此事的中心人物王某的刻画,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它让观众初步认识到网友曾一度深恶痛绝的“大恶人”,其实也是一个有着自尊与羞耻感的普通女人,她残忍行为的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原因,无形间,更增添了观众对于深入了解王某的期待,而这,也分明在无形间给记者随后的采访提了很高的要求。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记者柴静在采访时的表现。

为了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为了能使王某饱受刺激的情绪得以平抚,柴静陪她了一整晚,与她聊天,并针对王某的境况,适时将一些以往采访中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的情况介绍给她,我们无从得知两人卧谈的更多细节,但显然,记者的努力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在次日的采访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王某与记者的谈话已经变得几近于融洽,对于记者哪怕稍显尖锐的提问,王某也能做到推心置腹,这其中无疑有记者努力的结果。

记者的提问从头天晚上看到新闻时的表现说起,谈到王某的真实感受,继而谈到道歉信,再进而谈到王某对自己病态心理的剖析,并通过插叙王某同事对其平日不惯于宣泄情绪的习惯予以刻画,进而针对此事,向王某发问,结果发现,王某为了“不把自己的不愉快带给别人”,而选择了默默承受痛苦。

而人的情绪总是要得到宣泄的,这是心理学上的基本常识,于是,记者自然而然地将话题引向很可能作为一种异样情绪宣泄方式的虐猫事件上,通过排除“为了钱”等假设,让王某自己说出自己的虐猫行为只是一种发泄,并说出“小动物只是一个替代品”,且接受了记者“把猫当成自己仇恨的人”这一理解。

记者的出彩之处就在于,她能够在不亢不卑之间,循序渐进、逻辑竟然而又不乏人情味地完成一场与采访对象的另一种交锋,在不断的试探甚至碰撞中坐怀不乱,胸有成竹地挖出自己想要的结论,这是为我所佩服的,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

对王某的采访结束了,但反思还远没有结束。

节目的一个出彩处,便是在对王某的采访后同时采访了以前对王某恨之入骨的网友“小青”和“追尾巴的猫”,她们谈了自己之后对于王某态度的转变,由“可恨”转为“可怜”,一个汉字的转变,却宣告了一种仇恨向理解的过渡。

而最为出彩的,笔者认为是对王某上司姚院长的采访,他没有局限于自己的情绪,而是将此事升华为对人性的一种思考——把从动物的关爱引申到对人的关爱,多一份对别人的关心与理解,会避免人与人之间产生更多的仇恨,而我们的社会,也就从根本上铲除了仇恨驱使下极端方式发泄的土壤,自然也就避免了虐待小动物的悲剧再次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