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僧诗中的偈颂赞
[收稿日期]2010-05—01 【作者简介】杨东甫(1952- ),男,广西凤山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 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万方数据
82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版,星云大师监修),能检索到的相关内容也不多。 《佛光大辞典》“偈”条谓:“有广、狭二义。广 义之偈,包括十二部教中之伽陀与祗夜,两者均为 偈颂之体,然两者之意义互异。……狭义之偈则 单指梵语之96th6,音译佛陀、伽他、偈陀、偈他, 意译讽诵、偈颂、造颂、孤起颂、不重颂偈、颂、歌 谣。”据此,偈本是佛经之一种。佛教传人中国之 后,偈又成为佛教徒专用的一种诗体。 《佛光大辞典》“首卢伽”条:“印度计算经论之 单位。……略称首卢,意译作颂。”可知“颂”本为 佛经单位名称,但在中国古代佛家文学作品中,颂 同样是一种诗体名称,可以独用,也可以与偈连用 而称“偈颂”。 又《佛光大辞典》“郧”条:“悉昙五十字门之 一。又作社、禅、赞、膳……,为降服恶魔军众之 声,能制伏恶语言之声,一切法战敌不可得之声。” 义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乃是十分专门的佛教用语, 在佛经中都属冷僻词语。宋僧诗中的“赞”,与其 在佛经中的本义关联甚疏,而是一种与偈、颂同类 的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学体裁,在中国《史 记》以降的史传文学中的“论赞”这种人物评论体 式的影响下形成。多用于咏写与佛教有关的人 物。宋代僧人诗中的偈、颂、赞,数量极多。仅题 目中含有“偈”“颂”“赞”字样的作品即达12400余 首。此外,尚有不少作品题中虽无“偈”“颂”“赞” 字样,而实际内容与之无异。因此,从数量说,这 一大类在宋代僧诗中占有主要地位。 不少诗僧的作品,大半甚至全部都属此类。 例如:释正觉有诗1297首,这些作品几乎全为赞 颂类,只有4首可以不计;释印肃1 077首作品, 689首属偈颂(还有许多作品无偈颂之名而有偈 颂之实);释义青诗105首,释道颜诗154首,释师 礼诗85首,释慧晖诗137首,全部为偈颂;释绍昙 诗892首,698首属偈颂赞;释智愚诗646首,偈 颂赞424首;释清远诗314首,偈颂赞295首;释 慧远诗311首,偈颂赞243首;释子淳诗210首, 偈颂赞128首;释咸杰诗131首,偈颂赞106首; 释崇岳诗252首,偈颂赞194首;释师观诗151 首,偈颂赞143首;释如净诗221首,偈颂赞204 首;释慧性诗113首,偈颂赞110首;释师范诗 320首,偈颂赞273首;释慧开诗218首,偈颂赞 173首;释广闻诗249首,偈颂赞206首;释心月
万方数据
第3期
杨东甫:论宋代僧诗中的偈颂赞 着众生如是苦,异时果报不多争。 其四:
鼓升堂,不觉又是吃饭。吃粥了吃饭,吃饭了 吃粥。清风月下守株人,凉兔渐遥春草绿。
释昙密《偈颂十首》之一:
吴人信向更无加,可惜时中善愿差。手
掐数珠忙念佛,一边叫唤买鱼虾。 都很易懂。 也有少量偈颂是别样内容的。如释清远《十 忆偈》,分别为《忆少林》,《忆曹溪》,《忆南泉》,《忆
么哭?而今为什么却笑?”丈曰:“适来哭而今
笑。”同事惘然。 此种言行包括诗作,看来不过故作玄虚,或掩 饰自己某种不想让别人知晓的心情而已。若以为 此类话头也处处有禅机,那就不免当傻瓜了。 当然也有含义比较明了的。如释怀深《诫杀 偈十首》告诫人们勿杀生,其一: 利刀活斫当腰断,前脚犹能跳踯行。看
万方数据
仅存残句(或称残篇)而无完整作品的作者。(一 些诗僧所存残句数远超完整作品数,如释惠崇,存 完整作品14首,却有残篇105首,其中缘故颇为 费解。一些诗作看起来似乎本来就只有一两句, 计为残句是否合适,尚可考论。)
二、内容与主题
宋僧诗偈颂赞的内容自然是比较单一而枯燥 的。宣扬佛教教义,就是其主要内容。其宣传切 人角度,或是直接表达自己对佛经佛法的理解诠 释,或借题发挥以晓谕世人。这些作品,常常是朦 朦胧胧,言此意彼,让人如同雾里看花难明所以。 释法泰《偈七首》之七: 忆昔游方日,获得二种物。一是金刚锤, 一是千圣骨。持行宇宙中,气岸高突兀。如 是三十年,用之为准则。而今年老矣,一物知 何物。掷下金刚锤,击碎千圣骨。抛向四衢 道,不能更惜得。任意过浮生,指南将作北。 呼龟以为鳖,唤豆以为粟。从他明眼人,笑我 无绳墨。 这究竟是说老来方才悟到佛法真谛还是说老 来才知佛法无用?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释宗果《颂古》一百二十一首之一百一十五: 临济问寺主:甚么处去来?云:州中粜黄 米去来。济以拄杖画一画云:还粜得这个么? 主便喝,济便打。次典座至,济乃举似典座。 座云:寺主不会和尚意。济云:尔又作么生? 座礼拜,济亦打。颂云: 一堆红焰亘晴空,不问金谕铁锡铜。入 里尽教成水去,那容蚊蚋泊其中。 这更令人摸不着头脑。而像这样的作品俯拾 即是。释怀深《偈一百二十首》之二十四: 今朝吃粥太晚,徐六街头担饭。只知打
特殊的部分一偈颂赞类诗,作一点有限的研究。 这是一个更为荒僻的领域,就本人所知,恐怕至今
为止还无人涉及。
一、性质与概况
宋代僧人诗中的偈、颂、赞,源于佛经,但又不 能等同于佛经中的偈、颂、赞。 在佛教文献中,“偈”是比较常见的概念; “颂”、“赞”则不常用,特别是赞,属冷僻词语,在专 门的辞书中都未必能查到。比如任继愈主编的 《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出版),就只 有“偈”条,而没有“颂”、“赞”词条。即使是收罗最 富的《佛光大辞典》(台湾佛光出版社真正对宋代僧人诗作进行全面 探讨的论著。尽管已有少数相关论文,主要是郑
笔者全部检索了72册、3785卷、作品超过25
万首的《全宋诗》,记录了与宋代僧人诗作相关的
主要数据。这种文献查阅是相当持久、枯燥而累 人的工作,但有了这一前提基础,再来谈谈这一论 题,就不至于徒为凿空之论,也有可能为读者提供 一点新的东西了。 对宋代僧人诗的其它问题,笔者将另文探讨。 本文仅就宋代僧人诗中的一个大类、也是一个很
[摘要】宋代僧诗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偈颂赞类作品在宋僧诗中占有主要地位,此类作品源于 佛经,但又不能等同于佛经中的偈、颂、赞,其主要内容是以文学手段宣扬佛教教义,其中的临终偈颂尤具特色 和代表性。语言极为俚俗,形式灵活多变,是偈颂赞类宋僧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关键词】宋代僧诗;偈颂赞;内容;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227(2010)03—0081—06
球。睦州担板,投子提油。赵州狗子,沩山牯
牛。青原垂足,俱胝指头。一Ir,K4tlc落户,各自 逞风流。 不胜枚举。 还有一些作品,看起来“离经叛道”,令人瞠 目,更难知其真实用意。释如珙《偈颂》三十六首 之十九:“小屎坑,大屎坑,浸不杀底出来。我有一 句向你道,如何是佛,干屎橛。”佛是“干屎橛”,这 类说法虽亦难解,倒也常见。但如释如净《干藏》: “瞿昙老贼口亲屙,驴屎相兼马屎多。打作一团都 拨转,泼天臭恶恼娑婆。”居然把他们整天磕头礼 拜的佛祖释迦摩尼称为“老贼”,且说那些经文是 此“老贼”之口屙出来的“驴屎马屎”。这实在让我 辈俗人莫测其高深了,因为倘若现实生活中有人 如此骂人,那大抵是免不了要饱尝被骂者一顿老 拳的。 不过,话说回来,此类僧诗恐怕也未必都有什 么深意。释清远《颂古》第六十二首: 一回思想一伤神,不觉翻然笑转新。云 在岭头闲不彻。水流涧下太忙生。 注云: 百丈归,与同事坐次,忽然哭。事问日: “忆父母耶?”丈云:“无。”事日:“被人骂耶?” 丈云:“无。”事日:“哭作什么?”丈云:“问取和 尚。”事往问大师,大师日:“你去问取他。”事 回至寮中,见百丈呵呵大笑,事日:“适来为什
群辉《论宋代诗僧创作的杰出成就——以道潜、仲
殊、惠洪为例》(《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 期)、尹占华《论九僧诗——兼论五言律诗在宋代 的衰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期)、张 福勋《宋代的诗僧与僧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6年4期)这几篇,涉及这一课题,但是,这些 总数不超过十篇、长短不一的文章(有的只是几百 字的随笔),没有任何一篇能给读者描述出宋代僧 人诗的全貌,一般都是以那寥寥几个知名度高的 诗僧作为对象和依据下笔立论。更不可思议的 是,在《全宋诗》已经全部出版十余年之后,这些论 文所依据的文献居然都不是《全宋诗》,而是清人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拾得语寒山,
丰干骑老虎。报君知,莫莽卤。从来保福四 谩人,不似禾山解打鼓。 释慧开《偈颂八十七首》之六十一: 动弦别曲,叶落知秋。禾山打鼓,雪峰辊
赵州》,《忆南阳》,《忆双林》,《忆寒山》,《忆庞翁》,
《忆先师》,《忆伊余》。从题目就可知其大多并非 谈禅者。 赞这一部分,虽也大抵离不开说佛谈禅的宗 旨,但常常以表述某人(一般均为佛家人物)或与 他人(僧俗俱有,但仍以僧家为多)酬答的形式出 现。如释清远有赞二十八首,其中既有表述类的
84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钽
“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 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是对自己失节行为的悔 恨。如此等等。一般人等此时此刻,哀伤之情总 是难免。但僧人与常人在遗诗之作方面总应有点 差异。佛家倡言四大皆空,去来无碍,不管心中实
表达死生同一、淡然归去或者一生修炼、终成正果 的情感为常见。没有一首是坦陈对人世的留恋、 对生命失去的哀伤的。这是自然的,不如此,僧人 与常人便没有区别了,所谓修炼所谓四大皆空之
2010年7月 第31卷第3期
Journal of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ul.2010
G噼l-四Teachers Edueaflo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mon)
Vd.31 No.3
论宋代僧诗中的偈颂赞
口杨东甫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释迦如来出山像赞》、《观音像赞》、《天台三大士
像赞》、《达磨大师赞》、《百丈大师赞》、《杨岐和尚 赞》之类,又有酬赠类的《琏首座求赞》、《如大师求 赞》、《元侍者求赞》、《冯济川教授求赞》、《张公寿 求赞》等。 在宋代偈颂类僧诗中,又有一小类可以单独 一提,这就是临终偈颂。 人固有一死,但死毕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世 间不会有人真正高高兴兴去死的,僧人也不会例 外。人死之前,大抵总有些遗言;而文人诗人,就 常常最后献技,将遗言以诗文形式出之。就遗诗 这部分而言,陶渊明死前给自己作的《挽歌诗三 首》应是今所知最早者。宋僧诗中的临终偈颂,当 然也是一种遗诗。而且当时僧人,似乎以临终留 下偈颂为常规。宋僧释宗果临死,“亲书遗奏毕, 侍僧乞留颂,师厉声日:‘无颂便死不得也?”’话虽 如此,他还是作了一首《临寂颂》:“生也只恁么,死 也只恁么。有偈与无偈,是甚么热大。”(见《全宋 诗》卷一七二三)可见一般。 遗诗的写作,自与遗书、遗嘱有所不同。这不 仅仅表现在形式上,内容、情感方面也是如此。以 “文”出现的遗书、遗嘱,可以而且每每要交代种种 后事处理要点,如曹操遗令众妾分香卖履之类。 遗诗贝4因体式之不同、篇幅之限制,不宜开列此等 琐碎内容,而常为某种情感之抒发。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 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是抒发死前未能见到神 州一统的悲愤之情;吴伟业《临终诗四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