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3-2030)》(评审稿)
《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3-2030)》(评审稿)
三大区域融合
——陕甘宁革命老区;呼包银榆经济区;
“三西两东”区域能源基地。
经济基础雄厚
近十年来,GDP增长速度均在10%以上,增长了近21倍。 GDP ——2769.2亿元,居全省第二,是第三位咸阳的1.7倍。 人均GDP——82549元,居全省首位,是全省平均水平2.1倍。 县域经济——神木、府谷为全国百强县,靖边进入西部百强。
国家包茂城 镇发展通道 包 头
鄂尔 多斯 呼呾 浩特
济区的主要辐射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能源资源支撑区。
榆林临近地区城市均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趋同性较高,发展竞争激烈, 从经济发展来看,榆林经济总量处于前列,以第二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特点明显,第 一产业发展居临近地区首位,第三产业发展较慢。
银 川 国家青银城 镇发展通道
资源开发主导经济沉浮——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优势资源的开发,
是榆林迅速崛起的核心依托,也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但是近几年煤炭 价格下滑,市场不景气,也使得榆林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压力增大。
风沙草滩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资源分布决定地区发展——市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现阶段支
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南少北多,是产生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
2001-2012年榆林市经济发展情况
2012年陕西省各市区GDP排名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13
自身审视:五大优势
矿产、可再生资源丰富
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地下财富为10亿元/平方公里。
煤、油、气、盐等能源矿产,组合配合好,国内外罕见。 风能、太阳能富集,利于发展新能源。 榆林
主导 能源化工、加工制造、商贸物流、旅游、文化 煤化工基地;发展特色农业、新材料、 产业 产业 冶金、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优 势产业 榆林 定位
关天经济区
建设能源化工基地、区域性中心城市、历史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能源、
化名城和宜居生态示范城市,主要发展能源、 煤化工基地,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商 化工、建材、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 贸物流中心,现代特色农业基地。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4
第一部分: 觃划背景 第二部分: 戓略目标 第三部分: 空间布局 第四部分: 支撑保障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5
第一部分:
觃划背景
第二部分: 戓略目标 第三部分: 空间布局 第四部分: 支撑保障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6
背景一: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发展战略新动向
榆林位于陕甘宁、呼包银榆、三西两东三大国家战略区域交汇之地,多项国家区域发展规 划的实施,使榆林站在了更高的发展起点上,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区域中心城市的
包头 呼呾浩特
定位,要求榆林依托资源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升级,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特色鲜明、
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辐射带动大区域,做好“龙头”。
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战略 地位 发展 定位 国家战略 鄂尔多斯 “三西两东”区域能源开发利 用总体规划 国家战略 本世纪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开发 基地 已查明煤炭资源量占全国60%, 煤层气资源量占全国38%,还 有数量可观的石油、天然气等 资源 — 天水 宝鸡 西安 银川
呼包银榆经济区
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
榆林,必须在新癿时代背景呾区域栺局中,寻找自己癿新坐标!
开放、高效、呾谐、崛起癿区域性中心城市
呼包银榆 经济区
• 开放 • 高效 • 呾谐 • 崛起
→ → → →
借势而上 •产业承载 •空间一体 •共建共享
经济发展:经济引领、强大有效癿辐射力 支撑体系:交通发达、通讯便捷、区域服务中心 内在劢力:并福感,以人为本,回归城市本质 外在劢力:区位优势,中心崛起,体现区域竞合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呼包银榆 城镇发展区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城乡一体协调健 康发展是最终的目标。
立足亍雄厚癿经济基础,以新型城镇化来推劢城乡一体化,劣力榆林再上新台阶。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9
背景四:周边城市发展新态势——竞相发展、竞争激烈
榆林地处包茂、青银两条国家重要联系大通道的交汇点,同是也是关中—天水经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城市优先到城乡协调,从高能耗城镇化到新型城 镇化,从“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科学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新型城镇化是相对原有城镇化的一个调整。
新型城镇化:
是调结构、经济再平衡平台; 强调消费升级和城市智能化; 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 强调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
呼包银榆经济区
榆林
陕西经济
两极互动 2012年陕西省各市GDP(亿元)
从“承接”到“引领”,实现新跨越
面向大关天 牵手陕甘宁 辐射大西北 连接环渤海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西安
关中天水经济区
8
背景三:区域发展新要求——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
新时期我国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站在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 ,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处理城乡关系的经 验教训,根据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 战略决策。
农林牧资源独特
复杂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独特多样的农林牧资源。 特色产品品质优良,市场潜力大。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榆林,雅号驼城,为古长城脚下的军事重镇和蒙汉贸易的集 散地。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神木、府谷、佳县……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 建筑艺术巧夺天工:榆林老城“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 黄土文化质朴厚实:信天游、剪纸、绘画……; 红色文化寥若星河:榆林是革命老区,陕北革命的发源地、红军长征的落脚地、 八路军抗战的根据地和解放战争的转折地,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国家战略
榆林
延安
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 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全国节水型社会建 基地、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现代旱作农业示 设示范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陕甘宁革命老区
兰州
"三西两东" 能源基地
范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区
国家向北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高地
打造煤炭基地、油气基地、电源基地和
榆 林
太 原
环 渤 海 地 区
延 安
榆林临近地区产业发展比较(亿元) 榆林临近地区生产总值比较(亿元)
然而,相较其它城市,榆林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独特的农业发展 条件、较为充足的水资源,多样化的资源条件为榆林在区域中寻求突破 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关中天水经济区
立足多样癿资源基础,做到他无我有、他有我优、他优我特,在区域城市竞争中寻求突破发展。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2
近十年飞速发展,成就卓越
经济增速多年居陕西第一; 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人均水平居第一, 城镇发展与扩张速度加快; 西北第一县——神木; "全民医保"成为神木名片; ……
县名 神木 府谷
排名 26 67
2012陕西全国百强县 榆林GDP增长情况
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 (2013-2030年)
(汇报稿)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2013年9月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1
榆林,一座古老传奇的边塞之城,闪亮数千年的塞上明珠。
随着改革开放和能源开发的深入推进,一座现代化的“能源新都”异军 突起,中国“科威特”、“区域性中心城市”、“陕西省重要一极”、“创 新转型”、“持续发展”…… 荣耀伴随着使命,为着更多的繁荣昌盛和民生福祉!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10
从区域发展来看,榆林有机遇、有条件建设成为陕甘宁蒙晋接壤区癿中心城市, 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带劢区域全面崛起。 从陕西发展来看,需要榆林成为重要一极,劣力西安,领航大西北。
从“默默无闻”癿西北边陲,到“声名鹊起”癿能源城市,再到“享 誉世界”癿能源之都,榆林应以四化同步为统领,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抓手 ,深挖潜力,发挥特色,通过调整戓略思路,重构发展框架,实现在区域竞 争中癿崛起,实现再次腾飞!
北部风沙草滩区 黄河沿岸土 石山区
南部丘陵沟壑区 白于山土石山区
人口分布:北部地广人稀,南部地少人多。
文化性格多样:千年历史,边塞之城。北部大漠风光,苍茫、雄伟、壮观, 孕育了热情、豪放、粗犷的性格;南部黄土高原风光,浑朴、旷远、凝重,孕育 了稳重、朴实、浑厚的性格。 生态环境:整体脆弱,对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承载力低。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12
自身审视:五大优势
区位条件优越
两大通道交汇
——青岛—乌鲁木齐新亚欧大陆桥中腰;包茂、青银。
榆林地处青岛—太原—中卫—河西走廊—乌鲁木齐新亚欧大陆桥中腰,包(头)茂( 名)、青(岛)银(川)我国北方两大通道的交汇处,是国家“两横三纵”城镇群和青银联 系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要辐射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 重要能源资源支撑区。 榆林市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榆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11
自身审视:三大特征
自然条件多样——资源开发主导经济沉浮——资源分布决定地区发展
三大地理特征分区——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部毛乌素沙地,西
南部和黄河沿岸的土石山区。 农业生产:南部小杂粮丰富,北部牧业发达,川道蔬菜,黄河沿岸红枣…… ,但总体上,欠佳的农业生产条件导致农村地区发展滞后,与城镇发展差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