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研究
摘要: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人口密集度最高、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其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开发,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而且可以达到资源集约利用,避免重复开发等浪费现象。
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内涵的界定,结合其发展脉络和现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开发构想,意在提高其旅游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一体化;区域合作
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上海的全部,江苏的南京、无锡、苏州、南通、常州、镇江、泰州、扬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共计15个地级以上城市,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
该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人口密集度最高,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日益完善,走在了全国旅游开发队伍的前列,总共拥有国家4A级旅游区69家,占全国15.6%;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座,国家级旅游风景区13处、省级风景区2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
同时,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该区域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业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星级酒店的建立、旅行社的创办以及各大高校纷纷开展旅游管理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了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市场的可持续开发潜力。
一、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内涵
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
就过程而言,
即消除各省市之间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差别举措,统筹规划,本着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原则,制定出合理有序的联合开发战略。
就状态而言,即各省市之间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差别举措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合理、有序、互利共赢的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自1978年至1992年,在此期间主要是以单一化的旅游合作为主。
各地旅游开发部门由于利益的驱动,开始同周边临近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互补开发,利用了其空间优势和时间优势。
但该阶段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的范围小,形势也过于单一,而且大多是由小企业或民间组织自发完成的,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从而关系很不稳定。
所以,初始阶段属于小范围低层次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
发展阶段自1992年至2003年,在此阶段主要为旅游行业的合作,是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日益膨胀的物质文化需求,范围窄小、形式单一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在市场的推动下,长三角区域逐渐从原来单一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演变到较为普遍的旅游行业区域合作。
1992年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共同推出“江、浙、沪游”的概念,自此,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的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
所以,发展阶段属于行业综合型合作阶段。
提升阶段自2003年至今,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进入众多产业参与、主体多元化的阶段。
突破了传统的旅游行业单一合作
模式,且包括企业、民间组织和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参与到区域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的工作中。
随着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沟通和整合,政府合作的积极效应也凸显了出来。
2003年,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及安徽黄山市共同签署了《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无障碍跨省市旅游区域的创建,从而实现了长三角旅游市场的联动开发。
该阶段属于多元化全方位合作阶段。
三、前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一体化的开发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了其资源类型的多样性、较高的强度效应和急剧效应,形成了“一核,五极,五圈,七带”的发展模式。
其中“一核”指上海:五极分别为南翼宁波,北翼南京,杭州,苏州以及无锡;五圈分别为上海核心旅游圈,南京旅游圈,杭州旅游圈,环太湖旅游圈以及宁波旅游圈;七带分别为沿长江旅游带,沿运河旅游带,沪宁旅游带,沪杭旅游带,杭甬旅游带,环太湖旅游带以及沿海旅游带。
目前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开发主要分布在五个城市圈范围,即上海核心旅游圈:上海,苏州,嘉兴,南通;南京旅游圈:南京,镇江,扬州,泰州:环太湖旅游圈:苏州,无锡,常州,潮州,嘉兴:杭州旅游圈:杭州,嘉兴,潮州,绍兴;宁波旅游圈:宁波,舟山。
近年来又陆续推出了西塘、乌镇、周庄等古镇游,农家乐、开心农场、果蔬采摘等新兴休闲旅游度假游,苏州乐园、方特游乐场、常州恐龙园等游乐场适合都市白领放松休闲的旅游项目充分利用了区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
同时,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为长三角区域旅游业带来了发展契机。
“长三
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使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不仅吸引了前来游览世博的国内旅客,而且抓住机遇提升了区域旅游整体形象,进一步开拓了国际旅游市场。
四、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区域旅游资源统筹开发观念尚未树立
政府在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目前各级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合作机制尚未健全。
大部分的旅游资源开发只集中在单独省市或者小范围城市圈,很难达到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效应。
虽然《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标志着我国首个无障碍跨省市旅游区域的创建,但在此之后尚未建立这样一个跨区域统筹规划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部门。
各省之间所谓的“合作”也只是停留在为了完成当年工作任务而进行的较浅显的合作。
由于缺乏跨省市统筹协调、规划区域里旅游资源的政府机构,导致了各地以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甚至出现不合理的无序竞争现象。
比如苏杭之间的天堂之争,无锡、苏州、常州、湖州之间的太湖资源之争,江南园林之争,古镇资源之争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损害了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效应。
2、缺乏健全的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体制与机制
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统筹安排和规划,目前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表现为各省各自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制定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和管理计划。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以及休闲度假需求的不断提升,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所占区域GDP的比重
日益上升,这就促使各省政府大力发展当地旅游。
但是同时也无形地出现了各省之间旅游业资源的争夺和竞争,使得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
同时,由于区域旅游资源统筹开发的体制不健全,从而导致了统筹开发机制的不完善。
《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只是一个宏观性的规划设想,目前并没有一个各省相关部门可以依照遵循的统筹发展文件,使得各省没有一个明确的有关各自如何做,怎么做的理解。
3、圈之间旅游资源整合水平较低
由于旅游圈之间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整合,使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重复、浪费现象。
各省市在完全自主地进行旅游圈产品开发过程中,必然会导致旅游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现象。
各地出于利益驱动而对同一资源的竞争,使得同一资源在各地进行着同一形式和用途的开发,这不仅导致了区域内旅游资源低效利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人力物力的浪费。
而且,过度重复开发,必然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五、江三角洲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构想
1、政府层面树立统筹开发观念
在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工作中,政府的职能十分重要。
推进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首先政府必须要树立统筹开发旅游资源的观念,建立资源联合开发机制,将行政区划和旅游资源区划分别处理。
以此实现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和制度的一体化,进而最终实现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
政府的工作应由量变向质变转化,不应仅
局限于单一范围和低层次的联合开发模式。
各地政府应大力倡导,推行构建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管理委员会,以达到统筹大局利益,合理有序地开发区域内各旅游资源,最终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区域内相关行业间联合开发模式
在政府树立统筹开发观念的基础上,大力宣传联合开发旅游资源的理念,同各级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企业、个体等统一开发规划思想.消除各自为政的旧套路。
以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建立统筹规划、开发的体制和机制,来实现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
3、挥各自优势,实现整体经济利益最优化
各地应本着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原则,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尽量使各资源的利用集约、高效。
从而互相带动各地旅游业市场,从竞争变为共赢。
长江三角洲应利用区域内类型丰富、品质优良的旅游资源来打造一个多元化且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同时,旅游管理部门应积极同交通、海关等部门沟通,以此实现“同城效应”。
不仅自身做到区域旅游资源管理的一体化,同时也使旅客感受到长三角区域特色的整体旅游理念。
通过购物卡、交通卡、门票等“一卡通”的发行,实现跨省市无障碍旅游区,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竞争力,以及其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
六、总结
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当今社会各行各
业的成长和发展逐渐由原来的单纯竞争发展为时下最流行的“合作型竞争”。
这一理念不仅在国际政治环境和大国之间的发展中尤为体现,在国内,不同行业之间、同行业内的经济主体意识到了这种“双赢”的合作竞争模式带来的好处。
长三角区域各级政府应顺应这种大趋势,在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丰富这一良好基础上,结合一体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管理,必然会使该区域在旅游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得到提升,进而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区域旅游业整体利益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