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摘要2014年,中国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议,目前已经获得全国60多个国家的支持。
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一带一路战略将会为中国以及世界经济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
一带一路会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会给中国带来很多机遇,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多方面的挑战。
在此形势下,中国应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也应该做好预防各种风险的准备。
关键词:一带一路机遇挑战1、“一带一路”的基本信息1.1一带一路的概念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规划,被认为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战略载体。
1.2一带一路路线一条北线: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一条中线: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一条南线: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1.3一带一路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2、一带一路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是中国资本输出计划的战略载体。
在经济层面上,“一带一路”的战略目的有两大层次:近期着眼于“基建产能输出+资源输入”,远期着眼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共同繁荣”。
我国国内产业发展有五大主题机遇:2.1通路通航主题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将率先直接受益于亚欧交通运输大通道的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将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民航、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吞吐量将明显提升。
连云港至鹿特丹港联通的新欧亚大陆桥,将强化其在国际陆路运输中的骨干作用。
中国也将全力打造与我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东盟地区的海陆空综合交通方式:海上——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连起来;内河——中国出资澜沧江-湄公河河道建设,打造黄金水道;公路——南(宁)曼(谷)、昆(明)曼(谷)公路已经开通,东南亚正在形成两横两纵的公路通道;铁路——中国计划以昆明和南宁为起点,建设泛东南亚铁路联系东南亚陆路国家。
中国的港口有用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经验,铁路建设“走出去”给其他基础设施类公司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样板。
尤其是在铁路建设方面,突破国家界限的“欧亚铁路网计划”,也会刺激铁路建设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有意向的铁路工程已达到0.5万公里,和欧亚铁路网的8.1万公里规划目标相比还有巨大的空间。
而且中国依靠压倒性技术和成本优势,将成为铁路建设的最大受益方。
2.2 “基建产业链”主题从需求端来看,“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无论是从国内需求或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分析,这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均极其旺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财政紧张的原因,基建投资支出不足,普遍呈现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铁路里程等指标均远低于我国,亚洲和非洲的沿线国家较中国分别有10%和20%的城镇化提升空间,而中国在自身城镇化过程中累积的大量经验和产能可以对外输出。
从国内来看,西北部区域各省区铁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国均属后列,新疆、青海、甘肃跻身倒数5位,宁夏、陕西居于中后段水平,为实现“一带一路”各国间的基建对接,中国西北部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网络等基建领域投资需求很有空间。
从供给端来看,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台阶,我国建筑业及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日趋严重,“基建输出”能够大幅缓解我国建筑业、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根据总体基建投入约占GDP的5%估算,“一带一路”沿线对基建的需求或达到每年1.05万亿美元,而中国对外承包完成额2013年仅为0.14万亿美元,仅占其中的13%。
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形成合力,未来我国建筑业和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大幅加快,海外市场广阔的产业扩张前景将逐渐打开。
目前贸易环境下,追求出口增长容易引起的诸多摩擦和矛盾,而对外投资的方式更容易被接受,用对外投资启动外需是比出口更好的选择,利用施工企业输出方式能带动国内设计、咨询、制造、材料、劳务、金融、保险、服务等多行业的输出,对冲国内需求端下滑。
不同于外贸出口通常的低成本和低附加值,施工企业“走出去”方式有效带动的是中国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符合国家产业升级的目标。
2.3“能源建设”主题与西部新疆接壤的中亚国家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是仅次于中东的第二个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目前我国从中亚及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占比仍然偏低,天然气近几年从中亚的进口量在不断攀升,但随着天然气的普及,国内需求量的快速增长,通过新疆从中亚的进口量仍将持续增加。
加强与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合作,鼓励重化工产业加大对矿产资源富集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旺的沿线国家投资,实现开采、冶炼、加工一体化发展,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融合。
需求面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电力消费水平极低,发展空间巨大。
根据2013年的电力消费统计数据来看,“一带一路”沿线非OECD国家的人均年电力消费量仅仅约为1655.52KWH,而同期OECD国家的人均年电力消费量约为7579.49KWH,前者仅仅为后者的21.84%左右,因此单从电力消费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沿线的非OECD 国家的未来电力消费水平将会有极大的增长空间,伴随着电力消费量的增加,必然会带动这些国家的电力投资,从而带来巨大的电气设备需求。
上述国家的总体进口比例约为56.73%,按照此比例并且结合“一带一路”涉及地区的未来投资趋势计算可以得出,在2014-2020年期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非OECD国家大约有年均1396.06亿美元或更多的电气设备进口需求,今后我国的电力企业有可能会分享这个巨大的海外市场。
供给面来看,现阶段我国电气设备的产能严重过剩。
2013年,我国发电设备产量约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而我国的年均装机水平只有5000万-6000万千瓦,产能严重过剩,因此我国的电气设备企业有“出海”消化这些过剩产能的迫切性。
2.4“通商”主题长期来看,道路联通、贸易联通中同样伴随着文化沟通,“丝绸之路”自古是文化交汇的体现,其交流合作的内容涵盖了文化、旅游、教育等人文活动。
培育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可以积极推进特色服务贸易,发展现代服务贸易。
人员的流动还会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旅游产品、文化产品、民俗风情、旅游线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旅游企业可以开展旅游管理协作、旅游业务合作、旅游包机航线、旅游投资贸易、旅游服务采购。
从政策支持方面来看,文化旅游产业也将伴随着“一带一路”整体战略的推进而迎来新的增长空间。
“丝绸之路”是中国旅游最古老而且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是“美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重要支撑。
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中国旅游主题年确定为“美丽中国—2015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
2.5“信息产业”主题“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深度互通会对信息基建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中国通信行业,特别是像华为、中兴和信威等已经成功“走出去”的通信基础设施提供商来说,构成重大利好。
中国通信设备产业作为“走出去”战略的先行者,在全球五大电信系统设备厂商中已占据两席,华为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爱立信跃居第一。
目前华为海外收入占比已超过70%,中兴海外收入占比达到50%,烽火也有10%的收入来自海外,中国电信系统设备厂商的全球竞争力,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的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现在中国企业迎来第二轮“走出去”的战略机遇,一方面,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趋势意味着“一带一路”国家存在持续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长空间;另一方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融资机构必然会积极对海外信息基础设施进行融资,这可以更加直接地关联到对中国设备的需求。
中兴、华为等已经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取得良好海外布局的排头兵,以及ICT 领域其他已经开始海外拓展的公司都将迎来重大产业机遇。
3、一带一路战略引发的挑战3.1国家之间的制度竞争一带一路牵涉的国家有很多,其中大部分是资本主义国家,一带一路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交流,还有文化的融合,各个国家之间优势互补,会产生制度上的冲突与矛盾。
3.2人才不足,能力赤字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需要经济、资金的支持,还需要各种技术科技的支持,而中国缺乏高科技人才,缺乏具有很好管理能力的尖端人才,这将会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挑战。
3.3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目前中国的经济虽然处在世界的前端,但是很多都是靠制造业来带动的,中国缺少很多高科技专利技术。
难以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与技术,这会制约中国经济的进步。
4、中国应该如何应对4.1应对地缘风险要处理好美国的战略围堵、俄罗斯的猜疑、印度的不合作、日本的搅局、争取欧洲的主动对接。
4.2应对安全风险需要注意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如自然风险、环境风险、极端势力的威胁、非政府组织的威胁、海上安全风险;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如国内政策设计与实施、各区域的打击与联结。
4.3应对经济风险从短期来看需要警惕全球货币政策分化,从长期来看需要警惕未来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并在实践中警惕和防范投融资、主权债务、地方债务等风险。
4.4应对法律风险可从六个方面入手,即因投资问题、劳工问题、环境问题、经营不善问题、沿线法律不完善、贸易问题而面临的法律风险。
4.5应对道德风险可分为三个层面,主要包括国家层面、企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1]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贲圣林.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机遇和挑战[EB/OL][3]林伟贤.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机遇与挑战[EB/OL][4]剧锦文.“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机遇与挑战[N].经济日报,20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