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 2011年4月第18卷第11期
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
郑海雁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山东济宁272100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酮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痤疮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丹参酮胶囊治疗组)和对
照组(罗红霉素胶囊治疗组),各6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起效时间均为治疗后第2周,观察组1例出现面部皮 肤干燥,对照组7例出现不同程度头痛、恶心、呕吐等反应。结论: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值得
临床广泛应用。
f关键词】丹参酮;痤疮;中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B f文章编号】1674—4721(201 1)04(b)一084—02
痤疮是一种常见于青年人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疾病【1],
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面容,从而对其自信心、生活、工作等多方
面产生影响。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但缺乏特效药物。本文采用
丹参酮胶囊对痤疮加以治疗,疗效肯定,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09年12月本院门诊痤疮患者120例。
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丹参酮胶囊治疗组)和对照 组(罗红霉素胶囊治疗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6例,
女24例;年龄18~34岁,平均(21.5+3.4)岁;病程2~120个
月,平均(24.2±8.4)个月。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
19~33岁,平均(22.4士3.6)岁;病程2~124个月,平均(25.6±
8.8)个月。两组均为单纯面部皮疹;既往1个月内未曾接受
过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
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予以排除:①过敏体质者;②妊娠或
哺乳期妇女;③心、肺、肝、肾功能损害;④皮损糠秕孢子菌镜
检阳性者;⑤1个月内接受过治疗者圆。
1.3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丹参酮治疗方案:丹参酮胶囊1 次,3 0rJd,4
周后改为0.75 g,次,3次,d,共8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罗红
霉素治疗方案:罗红霉素胶囊0.15 g/次,2次/d,4周后改为
0.15 次,1次/d,共8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
的不良反应并记录。
1.4疗效观察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疗效判断标准嘲:①痊愈, 患者满意,皮损完全消失或消退90%以上;②显效,患者较满
意,皮损消退60%~90%;③有效,患者不太满意,皮损消退
20%一60%;④无效,患者不满意,皮损消退20%以下,甚至增
多。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各组总例数。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x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4中国当代医药CHlNA MODERN MEDlCINE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 P<O.05
2.2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 两组起效时间均为治疗后第2周,观察组1例出现面部
皮肤干燥,对照组7例出现不同程度头痛、恶心、呕吐等反
应。
3讨论 痤疮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以
下三方面有关囝:①皮脂腺分泌旺盛;②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过
度角化;③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在相对缺
氧并且又富有营养的环境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多种酶类物
质,侵蚀破坏毛囊壁,最终毛囊皮脂腺内物进入真皮产生炎
症闭。控制炎症是治疗痤疮的关键。
中药丹参性微寒、味苦、无毒,有活血、通络、凉血、消肿
等作用。有研究认为丹参酮有抗菌作用,可以对致病菌产生
强大的抑制作用网。其中隐丹参酮对革兰阳性细菌抗菌作用
强.可明显减少痤疮丙酸杆菌数量,而且能抑制急性及亚急 性炎症反应,口服可经胃肠道吸收,快速分布到全身,作用
强,排泄慢。性激素尤其是雄性激素同痤疮的发生、发展、持
续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丹参酮具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有温 和的雌激素样活性和抗内酸睾丸酮作用,抗雄激素作用和抗
皮脂腺分泌作用确切,从而维持体内激素水平的平衡圈。同时
丹参酮避免了通常应用雌激素治疗痤疮,干扰患者体内代谢
的缺点,从多方面改善了痤疮的临床症状。此外丹参酮还具
有活血化瘀的功能,可以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
从而促进面 2011年4月第18卷第11期 中医中药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临床观察
陈能章 ,梁才雄z,黄雪芬,
1.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妇幼保健院,广西灵山535400;2.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中医院,广西灵山535400;
3.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中医院.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
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采用口服泼尼松、烟酸、三磷酸腺苷及肌注维生素B 、维生素B 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取 穴阳白、颧髂、四白、丝竹空、地仓、颊车、迎香、风池、翳风穴、合谷(健侧)穴。针刺得气后接G一6805一IA型电针仪,用
连续波,每次20 min,每日1次;两组均1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3.3'z ̄.73.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天数平均分别为(9.04+1.48)、(15.25+3.12)d(P<0.05)。面神经功能TFCS评分比
较,两组治疗前后TFCS评分均有明显升高,其中治疗组治疗后评分高于对照组,疗效踢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
论: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TFCS评分提高,对促进面
瘫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电针;针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O4(bl一085—02
面神经麻痹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面神经的脱髓鞘病变 或轴索退行性改变。而受其支配的面部表情肌受累.表现为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现代医学对面神经
麻痹引起的面瘫尚无特效疗法,而针灸治疗是公认的最佳治
疗手段。笔者2006年5月~2010年6月采用电针治疗周围
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均来自门诊患者,根据《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
常规》中“面神经炎”诊断标准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均
为单侧。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9~60岁,平均35.3岁;
病程1 ̄6 d,平均3.5 d;均未见明显伴随疾病。对照组30例,
男21例,女9例;年龄20~56岁,平均35.1岁;病程2~6 d,
平均3.6 d;均未见明显伴随疾病。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面瘫。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 患者眼裂扩大。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额纹消失,不 能皱眉,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喝水时口角流水.鼓腮时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
食物常滞存于患侧的齿颊之间:舌前2/3味觉减退:无耳鸣、 耳聋、重听,无眼干涩【lj。并排除中枢瘫、急性炎性多发性脱髓 鞘性神经病变、脑桥小脑颅底病变、炎症及占位病变、腮腺炎
或腮腺肿瘤、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中耳炎及外伤等累及面
神经的病变。
1.3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药物治疗,泼尼松5 mg,每Ft 3次;烟酸片 0.1 g,每日3次,三磷酸腺苷20 mg,每Et 3次,口服。维生素
B1注射液100 mg、维生素B。2注射液500 Ixg,每日1次,肌内
注射。1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治疗组加用针刺治疗急性期(面瘫出现在7 d以内),针 刺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太阳经为辅,采用取局
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常规消毒,取患侧阳白、颧
髂、四白、丝竹空、地仓、颊车、迎香、风池、翳风穴、合谷(健
侧)穴;流泪较多可取晴明(不留针),予以浅刺。面部诸穴手 法宜轻,合谷穴要求有酸麻胀感,采用治皮肤浅刺法,选用华
佗牌直径0.35 minx25 mm不锈钢毫针,刺入深度不超过oI5寸,
针刺得气后接G一6805一IA型电针仪(青岛产),用连续波,每
次20 min,强度用较弱电流,患者面部肌肉有较轻的收缩为 度,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1—2 d,2个疗
程评价疗效。
1.4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平均治愈天数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部皮肤的新陈代谢。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丹参酮胶囊组患者疗效较罗红霉
素胶囊组好,其不良反应少,表明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疗效 显著,副作用少,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丹参酮胶囊是治疗痤疮的有效的、可靠的中
药抗生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恒.丹参酮胶囊联合美他环素片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J1.广州医 学院学报,2009.37(3):66—67. [2]杨爱琴.丹参酮治疗痤疮47例临床疗效观察叨.中国现代医生,2009,47
(23):59—60. [3】刘代红.丹参酮胶囊联合痤疮王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 中国麻风皮
肤病杂志,2008,24(4):328—329. [4]奚丹,李如觐,赵太娟,等.丹参酮胶囊联合姜黄消痤擦剂治疗寻常痤疮 疗效观察们.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5):373.
[5]王远芬,于春秋,石乃玉.现代中药丹参酮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J】.中
国全科医师杂志.2008.7(7):501—502.
(收稿Et期:2011-02—21)
CHINA MODERN MEDlClNE中国当代医药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