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大学内涵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现代大学内涵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现代大学内涵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研究摘要: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教风的教师队伍,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师德师风并不是很理想,普遍存在师生人际关系冷漠、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学术道德下滑、社会道德水平不高等问题。

文章在对此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内涵建设师德师风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228-02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的焦点是人才。

高校作为教学育人的重要场所,经过新一轮外延拓展和资源整合,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在大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陶行知先生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方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教师的个人素质关系着教育的成效,是培养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要实现高校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关注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教育部十分重视师德教风建设工作。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对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相关问题作了具体的要求。

在当前信息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变革中,尤其要关注教师的个人素质,关注教师的师德师风,为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1 师德师风的科学内涵所谓师德师风,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作风,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

具体的说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师风是教师的教学、学术作风,是教师的道德、才学、素养的集中反映。

师德师风相辅相成。

师德师风规定了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行为作风去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和社会责任。

是调节教师与学生、与同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不论是什么岗位在工作中都有自己必须要遵守的行为准则,都有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教师也是如此。

教师的师德师风主要包括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念、情操和品质等。

我们对师德师风的理解也可以主要从这几方面来入手。

师德师风有着很强的社会性、他律性和规范性。

它可以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教师自身的素质,并以此来达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

师德师风既有历史的继承性,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在传承了一些优良的历史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的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当今社会,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要在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教师师德师风优点之上的。

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小的方面来理解坚持以人为本。

第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了对学生的理解、支持和尊重。

以学生为本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

以“学生”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内涵,是社会主义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

第二,要坚持以高校教师为本。

高尚的师德最根本的就是奉献精神。

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对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以人为本的师德师风建设,还应包含对教师的尊重与关爱。

以“教师”为本,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要自尊、自爱、自律。

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奉献精神,以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来为教学服务。

教师应当在教书育人、完成崇高使命的荣耀感中升华道德境界。

师德师风建设还必须要贯彻责任义务观。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曾经提出了“爱与责任——师德之魂”。

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路。

要求我们在进行高校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时候,必须要贯彻责任义务观。

教师的责任包括岗位责任、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

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负责,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要对学生全面负责,重视学生的日常学习,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们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使学生在未来的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现阶段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好的。

广大教师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加强了思想品德素质的修养。

但这并不表示以后我们就可以放松师德师风的建设,就可以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

下面我们对存在的问题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2.1 师生人际关系冷漠教师的工作职责就是进行教学。

这其中不但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

教师和学生是这个过程中的两个主体。

师生关系是高校的基本关系之一。

应该说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最多的。

但是现阶段高校师生之间交往方式单一,双方主动性不强。

师生之间的交流多数为上课学习方面的交流。

大部分的学生只是就课上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而很少就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

由于这种种原因,导致了许多的学生与教师的感情疏离,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只有在出现了不好的问题的时候才会见到教师,认为与教师见面、聊天,被教师“召见”都是不好的事情,甚至会提心吊胆的。

2.2 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想的影响,部分高校教师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价值迷失现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尚情操已经不复存在。

教师已经不是一种报效祖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崇高事业,而成为部分的教师谋生、赚钱的手段。

这些教师为追求个人利益,利用学校培养获得的资本,轻校内课堂教学,重校外兼职;轻道德,重利益。

当然,能充分的发挥资源的有效性,充分的利用时间也并不是坏事。

可是,作为教师,必须要以学校为重,以学生为重,要充分的利用学校的资源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作贡献,而不是为了自己谋福利。

2.3 学术道德下滑部分高校教师学术功利化倾向严重。

许多教师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而是为了赚钱而学术,为了沽名钓誉而学术。

个别教师治学不严谨,科研成果经不起推敲,弄虚作假,学术论文大幅度的剽窃,这些都是教师的师德师风低下的表现。

近年来,社会上有很多负面新闻是关于这方面的。

受人们景仰的高等学校频频陷入“学术腐败”的泥潭。

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或科研项目等,拉关系,走后门,背弃了起码的学术道德、学术规范。

个别教师无法抵挡利益和名誉的诱惑而因此身败名裂。

铁锤教授肖传国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2.4 社会道德水平不高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坚持自己的岗位道德以外,必须要坚持社会道德规范。

如果一名教育者连最起码的社会道德规范都没有办法坚持,那又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别人呢?学生又如何向他看齐呢?现阶段,部分的高校教师为人师表,却做着有悖道德的事情,实在是让人不齿。

3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增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性,就必须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同时,要继承并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师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要在注重继承传统师德精华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就是把他律的道德原则及规范转变为教师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变他律为自律。

要通过外在的约束,慢慢的激发高校教师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事业心,最后使得教师能够从内心真正的接受这一这些规则、规范,自觉的遵守这些规则和规范。

下面我们具体的来谈论一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

3.1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最基本的途径还是要通过教育。

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教育是提高教师思想品质素质的有力手段。

加强师德修养理论和有关师德的法律、法规的学习。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师德师风教育的课程,要求所有的教师必须要参加。

相关的课程可以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社会道德等内容。

要求教师参加相关课程的考试,并对其进行考核。

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要求其重新进行课程的学习,重新参加考核。

要加大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不断的培养教师的民主意识、公平意识、诚信友爱的意识、与时俱进的意识。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师德教风讨论会来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师德教风讨论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教育和宣传要使每个教师都充分的意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宣传工作,要充分的发挥榜样的作用。

榜样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前进力量,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坚持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并宣传一批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师德高尚教师的先进事迹,营造学校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通过评选优秀教师、先进集体、设立师德奖项等活动来表扬先进激励,引导广大教师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进而全面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开展。

师德师风教育要以高校教师为主体,要坚持“以人为本”,针对教师的实际需要,在充分发挥好师德师风教育引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在这里我们要对教师进行在培养和教育,要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来达到这一目的。

要通过内化作用,把正确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融入到教师的日常行为中去,达到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目的。

将学校的外在规范和教师的内在需求有机统一起来,引导教师注重健康心理的和谐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要注重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和政治、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教师注重文化知识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和谐提高。

总之,高校要注重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将师德教风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把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

3.2 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激励机制师德评价是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一,高校要建立并完善自身的教学考核机制、学术评价机制。

具体来说各学院的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可列入各党政负责人年度考核内容中去。

严格规范教学纪律和学术奖惩制度,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切实促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聘用制度。

师德师风综合评定每学期或每学年进行一次,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等相关内容作为考核认定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方面。

要建立师生共同参与和监督的评价体系,要努力让听课学生积极参与到评定中去,以增强考核的真实性。

建立标准明确、公平合理、操作性强的奖惩机制,建立和完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激励机制。

首先对于受学生爱戴,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的教师,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对于师德师风表现不佳,教书育人成绩不好的教师,应进行及时的教育和指正,使其引以为戒并改正不良作风;对于屡经劝解,作风不好的教师,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活作风不良,在学校和社会影响较大的教师要进行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

当然在这里涉及到一个调查的问题,只有经过调查才能知道那个教师“好”或者是“不好”。

这是教师评定的基础,因此必须要真实和客观。

对教师的评定可以跟教师职务评聘、职称评定工资、奖金、福利等挂钩,予以政策倾斜,以此来对教师进行鼓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