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供给侧改革有什么内容

教育供给侧改革有什么内容

教育供给侧改革有什么内容
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发展,核心是公平、立德和改革,而公平和立德是教育质量中最本质的内
容,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是关键。
历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教育改革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基本
的走向和最终的归宿。这其中,学生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最终体验者和消费者。改革要取
得成效,要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就要使各项改革举措既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习
惯,又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这正是教育领域“群众路线”的最终落脚点。学校要给
予学生充分自由、平等、公平的发展机会,在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课程标准框架内,促进其
健康快乐成长。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学校治理和服务供给要对每个孩子发展提供支持和促
进,为学生成长一生、和谐地进入社会奠定身心基础。政府是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主导者,
决定着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目标与过程的吻合度等,影响着资源供给和服务质量的高低,更
为重要的是,还决定着教育政策和治理方式的供给。这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解决当前教育领域痼疾顽症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原因导向,均衡与公平问题、质量和效率
问题、教育理想与社会现实问题、国家需要与个人期望问题等,这其中,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是关键。
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
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
因为说到底,学生最终是要离开学校的象牙塔,遨游驰骋于社会的。这就具体落实在对教育
领域原有供给、服务的改造和转型上,在培养方式、学段衔接、专业部署、课程设置、考试
评价、就业指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等众多领域,努力调整改善原有教育供给中
的僵化、单一、缺乏个性和吸引力、脱离学生实际、不尊重和保护学生爱好和成长的做法,
实现育人减负的“降成本”、人才培养的“高效率”、评价考试的“扬长与补短”、就业创业的“产
能提升”等。只有教育的供给端实现转型升级了,有效的教育供给、精准的教育供给、创新
的教育供给才能够真正解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问题,仅仅靠减少、降低和限制手段,是不
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和需要的。
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是丰富教育供给结构问题,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
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
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因为教育最核心的质量不是擅长“加工”
而是善于“发现”,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禀赋,并进一步保护、支持其成长,这是教育应有的属
性。这就具体落实在诸如教育领域的“学区制下的区域教育供给”替代和优化“单一学校教育
供给”,“9年、12年一贯制和普及高中教育”替代和优化“对学生分段加工层层选拔”,“考试
科目自主选择”替代和优化“文理分科统一科目的考试”,“面向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拓展资源的
社会实践”替代和优化“统一开设的课程和程式化的社会实践”,“管办评分离的教育治理”替
代和优化“职责不清的教育管理”,“高精尖创新中心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替代和优化“僵化
管理科研项目和计划分配”,“普职高的贯通培养”替代和优化“规定分配职普比例”等等一系
列改革的着力点上。只有教育的供给侧实现丰富多元可选择,才是对学生和人民群众需求的
最大尊重,才有可能不再用规定、纪律和号召去“引导”需求,良好的教育生态才能够真正实
现绿色、协调、持续,改革的成果才真正能够让人民群众乐于分享,而不是“被分享”。
消费观引导下的广义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建立服务于学生成长
的“统一战线”,就必须努力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尊重和贴近学生的消费
习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努力改善教育供给结构,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
的新供给侧结构,实现教育改革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的推动”的根本转变。

教育供给侧改革该如何入手?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打破应试教育的顽固堡垒,教育计划应该满足市场需求。”1月26
日上午,“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创业研讨会暨‘云谷创新社’教育成果鉴定会”在北京经济日
报社举办。本次会议由《经济》杂志社中国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赛云九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
创业教育是一个基础性的、全球性的教育学概念
会上,中国陶行知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原副理事长滕纯分析了
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1984年,美国的一份报告《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
行》引起轰动,美国进行了以适应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教育改革。在德国,职业教育占教育的
70%,科研学术只占30%,这才造就了‘大国工匠’的体系。中国目前也处在教育改革之中。”
滕纯认为,创业不能仅仅被视为创办一个企业,而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和行为模式,是创造性地开拓或者破坏旧有规则,进行针对性教育,以促进社会的创业氛围,
培养创业者的方式。可以说,创业教育是一个基础性的、全球性的教育学概念,培养和提高
学生(学员)的创业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知识等,承担着企
业家、职业经理人、职业化员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提高等重要支撑作用。凡是经济
发达区域,创业教育都发展迅猛,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种途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中国城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梁葆真作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措施与途径》的主题发言,
他认为,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
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创业教育不仅传授关于创业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是要让
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走依靠创业
教育推动创业发展的道路,在此背景下,创业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更大的责任。
梁葆真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需扩展功能链条,促进创业教育与创业
活动的联动,集成创业教育、创业辅导、天使投资等;构建多元主体,充分发挥高校、职业
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作用,强化创业教育机构体系;加大扶持
力度,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事业单位投入为主体的创业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创业
服务窗口,为各类创业人员提供各种相关资讯服务;注重内容开发,加强实践与调研,加强
创业实训,加强创业精神培养,激发创业热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实现教育改革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的推动”根本转变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刘洋作了《创业教育
供给侧改革思路》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学生是公共教育服务的最终体验者和消费者。消费
观引导下的广义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实现教育改革从“需求侧的拉
动”到“供给侧的推动”的根本转变。而“高精尖创新驱动和鼓励学生创业创新”丰富和替代传
统僵化、过时、单一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其中的关键。
刘洋分析说,产能过剩、就业供给不足倒逼创业创新,而创业创新也面临着传统教育模
式、创业扶持监管不足、高校未能发挥充分支持作用、社会创业教育还较少等现状,因此需
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点突破、经验示范,加快职业学校创业教育转型,广泛
开展面向社会的创业教育,构建包容创新的学习型社会,普及中小学创业教育。
“与九年义务教育之于提高全民基本素质一样,将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与政府责任,
扶持创业教育优先、率先发展,尽快形成‘多层级、多类型、广覆盖’的创业教育格局,吸引
更多人关注创业、主动创业,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来说无疑是一条破局良
策。”刘洋总结说。
据悉,《经济》杂志社社长陈志强,副社长陈颖,社长助理赵琬姝,《经济》杂志社中
国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赛云九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世伟,中国陶行知基金会常
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原副理事长滕纯,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顾问、中国教育
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永福,中国城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梁葆真,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
企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一杨,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
究院副院长刘洋,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袁军,中国消费金融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孙伟,长春信息学院副院长马维东,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中国职业教育产学研联盟常务理事张相林, 《经济》杂志社书画艺术中心主任赵永博、中国
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季晓秋、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璐等专家出席了研讨会。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