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体验式学习理念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
本文以体验式教学理念为基础,立足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实践,引导大学生在
各种传统文化情景中全过程、全方位体验领悟和实践传承,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
校本课程开发、环境与社会实践育人、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等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具
体措施。
标签:高职院校;体验式;传统文化;教育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
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做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
采。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
程的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
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近年来,各高校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方面做了很多有效探
索,取得了显著成效。设立专门机构研究传统文化,例如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
研究中心,清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
研究院等;编辑出版各类传统文化学术年刊、文化丛书,科研课题研究,摄制电
视纪录片,举办国际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等。许多传统文化具有重体验、重实践
的特点,例如书法、绘画、武术等,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相得
益彰。本文旨在将传统文化本身的体验性特征与体验式理念相贯通,基于体验式
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一、体验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
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
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它以人的生命发展为
依归,注意在实践中发掘事物的本源,在体验中领悟发展规律、获取知识,通过
主动学习、寓教于乐、学以致用、虚实结合,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
性。在体验式传统文化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生搬硬套的说教,学生
亲身去体会、去实践、去感悟,全身心投人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真
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参与者。
二、高职院校体验式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与价值
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而是变成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则
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对教师的依赖,跳出枯燥的文
字概念,获得情感体验,进行知识的吸收、创造、升华。教师更加注重体验活动
的设计,关注情感目标的实现,根据学生成长背景、文化基础, 因地施策、因
材施教,营造良好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热爱弘扬传统文化的民族责任感、
使命感;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设计不同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体验
式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得益彰
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文化魅力、承担历史职
责,不断传承与创新,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贡献。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体验式教学显著的特征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
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去
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关注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总结经验教训,做一
名“情感专家”,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成长进步。学生则要通过动口、动手、动脑,
结合课堂任务目标,独立思考观察,促进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与理解
(二)坚持以“体验”为教学手段
“满堂灌”是中国式教学的一大垢病,教师机械般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
收,理论和实践脱节,往往教师精心准备了大量理论材料,学生却似懂非懂。而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的认知为前提,把学生作为知识学习的主体,更加关注学习者
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对比传统教学,把“体验”作为教学手段,则更容易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好奇心,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更加容易理解知识点,达到教
学目的。例如传统文化中书法、茶道等,其蕴涵的精神价值,不是光靠语言就能
描述透彻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尝试,走进博物馆去感悟领会,切身感受中华传
统文化的魅力,比起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达到教学效果。
(三)坚持以团队合作为平台
在教学中,虽然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但缺少团队合作,往往会降低学习效
果。实践证明,教师讲授过后留时间给学生讨论吸收,会大大提升教学质量。体
验式教学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践,更需要学生整理自己的所感所悟,通过
团队合作、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学习借鉴、集思广益,会让学生更
容易理解抽象知识。团队合作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思想为学生理解传统文
化中“和谐”的概念提供了支持,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开放、包容、团结的协作精
神。
四、传统文化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积极探索改革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
一是营造传统文化育人环境。在校园建设六艺广场,将孔子的六艺,礼、乐、
射、御、书、数,结合时代精神进行了创造性转换,提出了“新六艺”:礼,明德
修礼,圆梦之本;乐,艺术之美,滋兰树蕙;射,一技在身,畅行天下;御,驾
驭人生,擎动未来;书,知书达礼,天高地阔;数,参数析理,大道通衢。二是
拓展文化载体。将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利用当地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以及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使学生接触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文化,
如烟台福山具有“鲁菜之乡”“书法之乡”美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饮食文化和书
法文化。三是立足高职教育重技能、重实践的特点,借助社团打造学生传统文化
活动品牌,通过走进社区、走访企业、建立体验基地等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在日
常生活中凸现出来,实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二)开发传统文化校本
课程
开设古诗词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传统人文精神、戏曲欣赏等选修课程,
编撰出版传统文化建设丛书,分为四个模块:理想价值观、艺术修养、人文素质、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目前,编写并出版的系列教材有《悠悠古典情》——中国古
典诗词赏析,《心底天音》——音乐名曲欣赏,《舞台人生》——戏剧艺术欣赏,
《塑造亮丽人生》——传统文化精髓拾贝,《艺林漫步》——美术欣赏等10余套
传统文化丛书。
(三)挖掘传统文化注重实践的元素
墨子和鲁班都是山东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是著名的发明家、实干家,在
传统文化教学和主题活动中弘扬墨家精神和鲁班精神,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精益
求精、恪尽职守、严谨认真、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造就现代大国工匠;提出了
“知行合一,学做一体”的学风,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对
学生的学习提出明确要求,即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也是开展体验式传统文化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四)加强社会实践育人
利用烟台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联系社会热点,拟
定相关传统文化的论题,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当地的
王懿荣纪念馆、烟台博物馆等地,引导学生撰写观后感或小论文,使学生对传统
文化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开展体验式传统文化活动
以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为载体,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中华经典美文
诵读大赛、国学达人知识挑战赛、传统文化大讲堂、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激发
学生對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开展科技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技能比武等诸多技
术类活动,培养学生重视技能、重视实践的工匠精神,发挥学生特长,实现个性
化发展。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体验式教学相融合,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得到显著
提升,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重视技能、勤学苦练的学风日益浓厚,“点亮人性之
美,发掘潜在之能”的教育理念落地生根,涌现了一系列凡人善举和道德模范,
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成效不断显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
(03).
[2]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49~51.
[3]黄道平.高职院校“体验式”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09(15).
[4]陈芬.国学课程体验式教学之浅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6).
作者简介:周桂英(1967.11—),女,汉族,山东威海人,学士,教授,研
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袁宏伟(1984.03—),男,汉族,四川遂宁人,学士,
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