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广南壮族“贵马鼓”与铜鼓手巾舞
作者:张瑛
来源:《艺海》2012年第07期
[摘 要]广南县贵马村“贵马鼓”和铜鼓手巾舞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文化底蕴、文化功能
和社会功能,是广南铜鼓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为研究铜鼓文化、稻作文化、壮族民族历史文
化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直观依据。
[关键词] 广南壮族 贵马鼓 铜鼓 铜鼓手巾舞参考文献: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因在此地出土、被发现的铜鼓多且类型全而称之
为“铜鼓之乡”,至今在广南县境内出土和发现并登记在册的铜鼓一共有38面。广南县主要聚
居着壮族,源于古代百越部落,是句町濮人原种民族。壮民视铜鼓为“神器”,已伴随壮族两千
多年历史,广南县境内凡是壮族村寨,都会有传世铜鼓,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如今虽然不是村
村有传世铜鼓,但是在广南县那洒镇贵马村的壮寨就保存着一面传世铜鼓——“贵马鼓”。
一、“贵马鼓”与铜鼓舞的艺术魅力
(一)“贵马鼓”和祭铜鼓
“贵马鼓”属于麻江型铜鼓(麻江型铜鼓: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
鼓。),鼓面有太阳芒,呈柳叶形,叶尖
朝外,芒外有晕,第2、4晕中饰有十二种生肖相;鼓面有蛙饰,蹲蛙较小,高约4公
分,神态呆板;鼓面还有乳钉纹,以鼓面太阳纹为圆心排列成圈,间距相等,乳钉外晕为云雷
纹,构成星际云间的团;足部有波浪纹,其间有鱼等水中动物。
“贵马鼓”由贵马村戴氏家族保管传承至今,已传至十二代。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还保
留着敲铜鼓、跳铜鼓舞的习俗。正月初一,戴氏族人亲自挑新年的第一桶新水为铜鼓“洗面”、
“洗身”, 焚香祭鼓,用鸭血和酒滴在鼓面,全村人按辈分吸吮血酒,祈求来年宗族平安,五谷
丰登,人丁兴旺。完成祭铜鼓后,将其挂在堂屋门前的檐条上,旋转进行占卜,鼓面朝何方停
止,即认定当年何方大吉。占卜后,由族长敲击鼓面,节奏是连敲三声休止一次,据说这样是
和神灵对话,祈求神灵及祖宗庇佑平安、风调雨顺。
(二)铜鼓手巾舞
正月初三,戴氏族人携铜鼓与村民共跳铜鼓手巾舞。手巾舞,壮语为“什尼妈”、“拢阿
拉”、“拢阿耶”、“拢耶唱”,因跳舞时舞者两手各执一块手巾起舞而得名。贵马村的手巾舞有
十二套动作:开道、播种、插秧、薅秧、植棉、祭祖、织棉、挑谷、庆丰收、收尾等。动律向
下蹲颤。队形有:两行、互相交叉、圆圈。脚部动作有:跺脚、吸腿跳。手部动作有:单手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甩、单手体侧划圆、双手向上甩、双手向下甩、双手交叉等。身穿节日盛装的贵马村村民,
在铜鼓声和牛角声的伴奏下,欢乐地舞蹈,每跳完一组动作,便会呼“哟呵”再跳下一组动作,
呼喊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充满着自豪感。
二、铜鼓舞的文化意蕴
(一)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
1、万物有灵观
跳铜鼓舞之前进行的祭铜鼓仪式,体现了壮族祖先浓郁的万物有灵观的一方面。原始社会
时期,人们对宇宙万物处于混沌认识,认为天地万物即可保护人类又可降祸于人类,因此对万
物心怀敬畏。而铜鼓发出的声响,可传至千里,促使他们认为铜鼓是“神器”,可上天达地。因
此,古老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青蛙图腾崇拜
“任何一个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之发生,往往与当地特殊文化条件相关。”壮族以青蛙为图
腾,在“贵马鼓”鼓面边缘有四只蹲蛙也体现此观念。
在壮族地区有两个关于青蛙的传说,一是:青蛙是天神的小儿,因犯天条被罚人间,负责
上报人间风雨阴晴,监视人类行为,因此壮族敬畏青蛙。二是:古时有一年天旱无雨,庄稼枯
黄,人们请天神降雨,但天神不应。最后人们请来青蛙,让它坐在铜鼓之上视为尊物,并杀猪
宰鸭敬献,才使得青蛙感动,并如实向上天报告人间旱情,求来风雨,解除灾旱。从此,人们
对青蛙的敬奉成为定格,并将蛙铸于鼓上。因此,在壮民心中,青蛙是通天的动物,能呼风唤
雨。在鼓面上铸蛙,可以通过鼓声传达美好愿望至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人民安康。另外,青
蛙强大的繁殖力,也是壮民为了求得自身繁衍的美好祈愿,而崇拜青蛙的原因。
3、三元四方的宇宙观
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朵》中明确地讲:“宇宙是一个球体,原来是沾在一起的。后来才
分离为上、中、下三界,由天、地、水三元构成,上界为天,神灵居住;中界为地,由人类居
住;下界为水,海龙王及水妖世界。”在贵马鼓上也是如此,鼓面饰有太阳纹、云雷纹、乳钉
纹和青蛙,代表上界;鼓的底部,有波浪、水草、鱼类等形象的纹饰,代表着下界。在1919
年在文山州广南县阿章寨出土的阿章鼓,鼓身刻画着持刀准备杀牛的壮士、头插羽毛的舞蹈
者、众人划船的乘龙舟出行的古人生活图,象征着中界人类的生活。
(二)浓郁的稻作文化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铜鼓手巾舞是
典型的模拟劳动、农耕稻作的舞蹈。从手巾舞的“插秧”、“薅秧”动作得知,壮族主要种植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稻,由任由自生自灭粗放型到薅秧中耕的精细型转变。从“植棉”、“织棉”得知,壮族人民还掌
握植棉、织棉的技术和工艺。壮族的农耕生产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生产力水平有了长足发展。
铜鼓手巾舞主要是女性舞蹈,体现壮族的农耕出现分工:女性从事细、轻的劳力活,男性从事
挖田、犁田、挑秧等重活。“从这些舞蹈里,我们不仅知道了稻作的今天,而且还知道了稻作
的昨天,以及从昨天走到今天经历的漫长艰辛的历程。”(刘金吾:《中国民族舞蹈与稻作文
化》第1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三)悠久的铜鼓文化
学术界对铜鼓的历史地位有“中原以鼎为尊,南方则以铜鼓为贵”之说。 铜鼓在壮族的社会
生活中是不可替代的“神器”。节日里要敲铜鼓、跳铜鼓舞,在婚嫁、生育、盖新房等喜庆日子
里,也会敲击铜鼓以驱邪纳福,祈求万事如意、人丁兴旺。如珠琳镇弄江、者兔乡克业村的壮
族,每逢结婚嫁娶,喜家都要送一份酒去祭祀铜鼓后,再将铜鼓请回家中敲击,以祝贺新婚夫
妇能白头偕老、早生贵子。在丧葬中,也会敲击铜鼓,不仅借此报丧,而且希望通过敲击铜
鼓,将死者的灵魂引入仙界。
三、铜鼓舞的社会功能及价值
(一)铜鼓舞是壮族人民祈求众神庇佑的朴实手段
铜鼓的出现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壮民对美好生活期盼心
理的结合,是壮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他们用敲击铜鼓和跳铜鼓舞来表达内心的愉悦与悲
伤,祈求万物保佑人类的发展,在其他民族中也有类似的活动。他们选择在农耕之前举行祭祀
仪式或娱神活动,为在即将开始的农业生产中,能够得到万物庇佑,风调雨顺、作物丰收。例
如:彝族“老虎笙”、哈尼族的“苦扎扎”等。只是各民族所寄托的对象不同而已。
(二)铜鼓舞是对后辈传授劳动生产知识的教育方式
原始时期,人类社会没有文字,没有媒介来传递生产生活经验。人类便模拟劳动对后辈进
行教育。“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人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
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创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因此,人类将这种传授方式进行美化,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农业生产生活,并选择庄重
肃穆的时刻进行教育,既愉悦自身,又不失教育功能。
(三)铜鼓舞是壮族儿女不忘本,赞颂祖先智慧的永恒赞歌
铜鼓舞是壮族祖先历经千辛万苦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一部生存史。朴实的壮族儿女没
有忘记祖先的功劳,用舞蹈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贵马村的铜鼓手巾舞,节奏均匀、动作简单
以蹲颤和挥巾为主,但是他们从初一跳至十五,仍然陶醉其中,显得古朴、庄重,令人肃穆,
动作中洋溢着对祖先的赞颂,表现了壮族儿女不忘本、知恩图报的民族精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铜鼓舞具有健身娱乐的作用
随着科学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壮族人民对自然万物有了新认识,一些农耕祭祀活动也
逐渐转化为民俗节日,但是对祖先的崇敬之心和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只是其中娱神
的功用逐渐转化为娱人娱己、发展自我、强身健体。人们在一年的辛勤劳作、获得丰收后,缓
解一年耕作紧张的劳作生活,松弛精神和身体的紧张,在民俗活动中抒发丰收喜悦之情、感恩
之情,并祈愿来年能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结语:壮族有自己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铜鼓自身和铜鼓舞保存了壮族民族社会生活遗
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他们在民俗活动中,轻松愉快的歌舞来传授农业生产知
识、生产经验,对后来研究者研究壮族民族历史、民族文化、铜鼓文化和稻作文化起了一定推
动作用。
责任编辑:刘小红
[1]陆贵庭.广南壮族与铜鼓[J].民族艺术研究,1999,4.
[2]刘金吾.中国民族舞蹈与稻作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3]冯双白.论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的源头及其流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3):59.
[4]陆贵庭.广南壮族与铜鼓[J].民族艺术研究,1999,4.
[5]壮族民间经诗《布洛朵》手抄本.
[6]《广南县文物志·初稿》广南县文管所编印.
[7]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
[8]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