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意象图示及隐喻、转喻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大量研究调查,回顾了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并以具体实例着重阐明了意象图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隐喻、转喻在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和词义发展中的创作性作用。 关键词:一词多义 意象图示 隐喻 转喻 映射 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7(a)-0015-02 1 引言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和欧洲,一出现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极大兴趣。20世纪90年代,认知语言学基本成型;并呈现出广阔的研究空间。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视角,受到国内外学习者的广泛关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许多语言学家都断言,认知语言学将成为21世纪最热门的研究领域。 2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课题,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是体验主义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主要代表人物有lackoff,langacker,jackendoff,和fillmore 等人。lackoff在认知语义学中对客观主义的认知观(objectivist cognition)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客观主义认知观的以下三个弊端:第一,客观主义的认知观脱离了人的思想体验之外,毫无意义可言。这是因为任何意义构建必须依赖于我们的自身经验。第二,无法在客观世界中找到所有的符号(symbol)和物体(object)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也无法解释一词多义现象。第三,客观主义的语义观是静止的、孤立的;而认知语义观是动态的、开放的。 客观主义存在以上弊端源于客观主义的主要观点。客观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东西,包括语言,都独立于人类而客观存在。所有事物都有固定名字;所有名字都有相应事物;只有客观的知识才是正确的知识;符合客观事物的语言才是正确的语言。 然而体验主义认知观(experientialist cognition)则认为没有独立于人的主观认识之外的所谓意义;也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客观真理。体验主义强调认知过程中的认知主体的主观性(subjectivity),并试图用意象图示的转换(transformation of image schema),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来解释一词多义(systematic polysemy)现象。 3 意象图示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认知特点是完型感知(gestalt perception),动觉(motor movement)和意象(mental image)。人们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构成了动觉意象图示(kinaesthetic image schema)。意象图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结构。它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也是形成概念范畴的基本途径和获得意义的主要方式。意象图示的扩展是通过隐喻来实现的。而且当一个概念被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时,意象图示起了关键的作用。 意象图示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意象图示是反复出现在我们日常行为和思想中的有意义的动态模式;它使我们能在头脑中构建我们的感知经历。第二、意象图示以直接的方式帮助我们统一不同的感知运动经历。第三、意象图示可以通过隐喻被从具体的物质领域投射到抽象的概念领域中。 最基本的意象图示是容器图示(container schema),起点-路径-目标图示(source-path-goal schema), 和部分整体图示(part-whole schema)。这三个基本图示可以激活其它附属图示,如过程图示(process schema),空满图示(full-empty schema),前后图示(front-back schema),力图示(force schema),周期图示(cycle schema),和垂直意象图示(verticality schema)等等。 这些图示提供了人类基于自身经验的认知结构。这些物理空间概念被映射(mapping)到其它抽象的概念中去;经过隐喻和转喻模式,一个词的意义有了用于不同的认知域而又有联系的义项;从而支配着一词多义关系的就是这种意象图示的隐喻映射。这种意象图示的转换所形成的隐喻和转喻不仅解释了一词多义现象,也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4 隐喻 1980年,莱可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出版。根据此书,隐喻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它是深层的认知机制,组织我们的思想,形成我们的判断,使语言结构化,从而有巨大的语言生成力。例如,“argument is war”,“marriage is a chain”。这样的隐喻可以衍生出多种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 隐喻有助于我们思维;处理新获得的抽象概念。在人们思想底层的隐喻网络形成认知图示。以认知者的物质经验为基础,构成认知者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依照“认知拓扑学”(cognitive topology)理论,进行空间推导。在此过程中,认知的作用要加以肯定。抽象思想是认知者通过他的认知图示投射到世界。如“in front of”是一种主观概念;它是从本人出发或从他前面的地方出发而形成的。 认知者的认知图示因人而异(idiosyncratic)。这就存在着一个视角(perspective)问题。从不同认知者的视角出发,认知图示呈现出不同的动态变化,因而引起不同的映射过程。人的思维过程是隐喻的。常规隐喻指随着长期使用,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意义,并已收入辞典;成为词汇的一部分。 常规隐喻可大致分为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创新隐喻的出现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 4.1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事物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以“time is money”为例。用于谈论money的所有词语都可以用于time。时间被当作金钱一样宝贵的东西。人们“花时间”,“浪费时间”,“节约时间”。具体实例如下: time is a limited resource. i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spend. she’s just wasting her time. h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at flat tire costs him 3 hours. “time is money”被蕴涵在以上例句中,而且“time is valuable”和“time is limited resource”也蕴涵其中。我们可以认为在一种隐喻概念结构中,隐喻概念和用来表示这些概念的词语之间存在着许多蕴涵关系。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就可以体会出不同的蕴涵关系。 4.2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这些隐喻涉及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空间概念。例如:“happy is up;sad is down”。认知研究者们认为充当源域的一般是直接经验。我们在容器中增加物质时,其平面上升。减少物质时,其平面下降。由此产生了许多与up的相关性。具体实例如下: he has climbed up the social ladder. she’s feeling down. the stock prices keep rising these days. 大量语言资料证实,人类并非偶然按照空间方位来组建隐喻概念;而是参照物质社会人类的思维及语言的进化过程而创建的。 4.3 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是指人们将抽象、模糊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最典型的实体隐喻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每个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实体;有里外、边界之分。我们走进走出一个房间就是从一个容器进入另一个容器。当我们把婚姻比作城堡,此时的婚姻就是一个抽象了的容器。当婚姻破裂时(split up),夫妻双方便走出了容器。具体实例如下: cognitive psychology is still in its infancy.(cognitive psychology as container) we are out of trouble.(trouble as container) the car is coming into view.(visual field as container) i don’t get any feeling of anger out of his words.(words as container) he is at ease in the social circle.(social circle as container) 人是独立于周围环境的实体。每个人就是一个容器实体;有里外、上下之分。将这种概念映射到人体以外的事物,如森林、树木、房屋等具体事物及其它抽象的行为活动中,就构成了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从而构成了实体隐喻。 这种抽象概念可以被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比如我们在观察事物时,应该在容器的外面;这样会纵揽全局,得到整体感(gestalt perception)。正如wittgenstein 所说:“我们有时离事物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