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赵雄辉(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博士研究生)摘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明确大学生中谁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困难何在,弱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本文通过分析393名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大学生问卷调查表,对属于弱势群体的大学生特征、现状进行了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本文是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我国大学生弱势群体社会资助研究》(立项编号0406025)的阶段性成果。
自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并提出要“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以后,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大量增加。
在教育领域,不仅关注弱势群体子女的受教育权问题,也开始探讨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问题,特别是对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所谓弱势群体,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或阶层。
他们往往是由于某些障碍、能力缺陷,或者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境艰难。
有经济上的弱势、政治上的弱势、心理上的弱势、交往上的弱势等。
社会学中认为,当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数)比另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多数)在经济、文化、体能、处境等方面处于一种相对不利的地位时,这一部分人则属于弱势群体。
并认为,这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强势”而言的,如与健康人相比,残疾人是弱势;与主流文化群体比,亚文化群体是弱势;与发达城市相比,边远农村人群是弱势。
有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得以重视的。
有人提出“所谓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学业方面的原因而导致其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生群体”;认为他们的弱势突出表现在贫困和心理方面,而导致他们弱势是由于家庭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自身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假设哪些自己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才是弱势群体成员,把他们从广大的大学生中找出来后,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研究他们具有的特征,获得对弱势大学生的新的认识,确定弱势群体学生的衡量标准,为寻求帮助弱势群体大学生奠定基础。
一、研究方法为了从大学生中找到自己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学生,并了解他们,我们采取抽样问卷调查的办法,再辅之以访谈,这样既能得到一些描述数据,又能走入他们的中间,得到一些实际的现状情况,听到他们真实的看法。
1.研究对象在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不包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抽取13所学校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1467人,其中男学生653人,女学生814人。
各层次抽样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
是文科班级,导致女生比例偏大。
样本中分年级具体数据如表2。
四年级的学生抽样比较少。
但一年级已经经过了一年的大学生活,三年级也即将进入“准大四”状态,所以样本能较好地反映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特征。
抽样学生的来源地如表3。
934人,占63.7%。
2.调查工具为了制定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首先在3个学校召开了3次学生座谈会,共30个学生参加,初步了解学生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看法,并制定调查初表后,又到一所本科大学和一所专科学校共抽40名学生进行了试调查,同时选择了8名同学进行了访谈,对调查答卷初步分析后,进一步调整了调查表和访谈的问题,确定了调查工具。
调查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来自农村还是城市,是否学生干部),经济状况(如平均每月的生活费大约是多少),学习困难程度,与老师、家庭成员、同学的关系密切程度,学习、经济、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压力情况,关于弱势学生是否有性别差异的看法等;另外还有学生对获得救助的特别权利期待,对帮助弱势大学生的希望与建议方面的问题。
调查表分选择题(17个)、排顺序(6个)、判断题(2个)、问答题(5个)共计30个问题。
3.调查方法调查过程一般是课题研究人员与学校或院、系教务管理人员联系,确定调查对象的抽样原则,之后,在学生课间或自习时间让学生花约20分钟填写问卷调查表。
从回收的有效答卷看,学生对选择题、排顺序题、判断题作答是比较认真的,但许多学生没有回答问答题。
访谈提纲共10个问题,供与学生个别谈话或几个学生一起座谈时参考使用。
如:“你觉得在你们同学中间存在弱势群体吗?你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才算弱势群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觉得来自农村的同学与来自大城市的同学在学习压力、信心、意志、能力方面有差别吗?农村同学中弱势者比来自城市的多吗?”在访谈中大学生们表现出积极配合的态度,晚上到教室随机抽取自习的学生进行访谈,基本上都能高兴地接受,很愿意交谈。
有的同学还主动提出要一些调查表去给其他同学填写。
4.统计方法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2.0)对调查问卷答案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1.自认为属于大学生弱势群体成员的约占在校大学生的四分之一。
在被调查的1467人中,有393人认为自己属于大学生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占26.8%;1074人认为自己不属于弱势群体,占73.2%。
2.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学生分布与学生的来源地有关系,与学生所在年级、专业、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相关性不大。
在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393名学生中,一、二、三年级弱势人数占本年级抽样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7.1%、26.8%、27.9%,各年级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生源来自农村、中小城市或县城、大城市的弱势学生人数占同类来源抽样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2.0%、18.9%、18.6%,可见农村来的学生中弱势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城市来的学生;所学专业按法学(社会学)、人文科学(文、史、哲)、理工类、其他四项计算,各项中的弱势学生占同类样本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5.2%、25.3%、27.0%、21.8%,其中法学专业学生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比例明显偏高,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按是否当学生干部分,学生干部中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占24.2 %,非学生干部中弱势学生占21.5%,差距不算大。
3.经济困难是大学生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第一位的原因。
从数据分析、调查表的问答题部分学生的回答和个别访谈都表明,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容易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成员。
在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393人中,平均每月的生活(主要指吃、穿、购必须学习用品)费用在150元以下的占5.3%,150---300元的占37.2%;17.8%的学生认为“相对周围的同学,自己的经济状况处于劣势地位”;在6项“自己的压力来源由强到弱排队”答案中,经济困难位于第一位的占 26.0 %,位于第二位的占11.4%,两项共计37.4%;“在学校遇到困难的多少和严重程度”方面将经济困难排第一位的占26.2%,排第2位的占18.5%,两项共计占44.7%。
而认为自己不属于弱势群体的学生中,每月生活费在150元以下的也有2.0%,经济状况很不好的占5.0%,经济不好的占21.7%,感觉经济压力是自己第一压力的占11.3%。
可以推出,在自己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学生中经济困难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所有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意味着有的学生虽然贫困,但却是自强的。
在问答题“你认为大学生中哪些人属于弱势群体,你的依据是什么?”的答案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写了“经济贫困的人”、“家境贫寒的人”之类的观点。
学生们写道:“经济困难者,生活困难,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重,严重缺少各种辅助资料”;“家庭困难,面对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我无能为力,贫困使我在学业和挣钱之间挣扎”;“象我就是弱者,原因就是穷”;“贫穷就急于找工作,没有远大志向,胆量也小,害怕失败,经不起打击”;“贫苦学生与有钱子弟有心理上的差距,在学习条件、生活、交往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弱势大学生大多是经济困难者。
我因为从小就处于经济困难的环境中,教育受到很大的局限。
比如,见识不如其他人广,很多能力不如其他人强。
到大学,由于经济困难,学习和食宿居住条件上不去,心理总感到与别人有差距,不好接近别人”;“学费给我带来的压力过大,经常想这个事情,造成心理负担也很重,导致学习能力难提高,又害怕就业不到,花了那么多钱,还不了帐”;“我来自农村,家庭贫困,从小自己想学的就没有钱和时间学,到了大学自己很多方面不如别人,心理有压力,但学习的欲望很强,又没有学习条件,交不起参加学习的费用”;“我是贫困生,因为没有钱,连期末考试都不可以参加,还有什么比钱重要的呢!什么道德伦理去一边死吧!”这些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声音说明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绝大多数自己心理上把自己归属到弱势群体的队伍中,也与以往管理者的认识和假设基本一致。
在访谈中,反映自己有经济困难的学生经常低沉,觉得无可奈何。
一位大3的女学生,由于是同房间中最困难的,没有零花钱,没有化装品,心理难受,不敢与同学交往,逐渐变成多疑,恐惧,总以为别人要害她,经常性头痛,又没有钱治疗,准备休学回家算了。
4.与老师或同学的人际关系疏远、有心理障碍,综合能力不强或整体素质不满意,都是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重要理由。
在393名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大学生中有23.7%觉得自己与老师的关系很疏远,24.9%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疏远,两者合起来接近一半;有9.7%的觉得自己与同学的关系“很疏远”或“疏远”;21.9%的学生觉得“相对于周围的同学,自己的心理素质处于劣势或不好”;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程度,7.4%的学生“很不适应”,15.8%的学生“不适应”。
这种人际关系直接带来学生的心理压力,缺乏自信心,容易自卑、自弃。
所以许多学生感觉到人际关系处理困难是影响自己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学生写道:“我总是畏手畏脚,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别人看不起,很孤立”;“过多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让我心理很不平衡,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缺乏自信,受不到人尊重,表现出自卑”;“孤立,脱离集体,自闭,在心理上觉得不如别人,感到自己没有作为,从而不敢面对现实,不敢与人交往”;“我与别人交往有困难,不善于表现自己,容易被人误解”;“我自己对自己不自信,不开朗,日子过得很难,感到苦恼,烦躁”。
一位学生说“我这样的人就是弱势群体的人,要money,没有;要长像,冒得;论海拔高度太低;问才华,为零,字写的吓人,朋友少,体质差,身上的缺点太多了。
”一位大学3年级女生说:“我是来自农村的,入学以来一直尽力靠自己勤工俭学养活自己,也多次获得优秀奖学金,还向学校成功申请了助学贷款,这些确实减轻了我的经济压力,现在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但我一直特别自卑,一方面又特别要强,这是我的困惑。
”在访谈中发现不少弱势学生觉得自己的“交际能力弱,生存空间小,难融入集体,没有显示才能的机会,无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