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报告

武汉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报告

武汉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报告古树名木的资源,是植物多样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树名木是中华大地园林,风景区的绿色瑰宝,是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象征,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是发挥民族文化传统,保护生态环境和风景资源造福子孙的大事,同时也对挖掘乡土树种以及绿化树种选择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路线、内容和方法1、调查内容①、全面复查1994年调查古树名木变动情况。

②、对市新开发的风景区、风景点与高科技开发区调查新的古树名木。

③、对城郊五个区的风景区、庙寺、林场和乡镇村调查现保存的古树名木。

2、调查路线城郊区结合风景区、古迹的旅游线路。

第一条是从汉阳树经归元寺至汉阳快活山岭;第二条线以蛇山黄鹤楼公园为起点,沿山脊线西经首义公园、洪山长春观至洪山宝塔南坡从山顶延至宝通寺庭院内;第三条线以洪山山脊以东,由莲溪寺向西延伸到东湖风景区听涛区、磨山区、落雁区至东湖南山客舍到老鼠尾,再向西经九峰林场,经东湖技术开发区,到武昌县龙泉山风景区,向东至金口镇槐山风景区;第四条线重点是大专院校,华中师大、武汉大学、湖北中医学院、湖北大学等;第五条线从江岸惠济路饭店至市四医院、警官学校;第六条线是郊区,新洲的道观河,黄坡的木兰山、研子、塔耳乡,江夏区的槐山等乡,汉南区的乡镇村农宅前后等。

3、调查方法①、访问座谈,向当地主管部门的林业技术干部了解当地古树名木分布状况,访问当地农民,了解古树名木的来源及年龄。

②、查阅有关当地树木分布状况、地方志有关古树名木记载情况,收集民间的传说等。

③、到实地调查,对选中的古树名木进行实地测定,包括树高、胸高直径、冠幅。

记载古树名木的特征、生长状况、立地环境条件、病虫害危害状况、古树的位置、保护措施等。

并拍摄照片,凡现场有文字、匾额的,均详加记录。

对古树的年龄,用古树的胸径大小评估比较,查对资料等等,尽可能求实准确。

将实测调查数据,按照分级,分别填入野外调查记载表,建立原始档案。

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二、古树名木的种类、组成和树种起源经复查,1994年公布的87株古树名木已有12株死亡。

本次调查扩大了调查范围,又增加了古树名木的数量和种数。

在野外调查,古树名木1994年入载的,现存总计179株,分别属21科29属32种。

其中古树169株,名木10株,是古树又是名木23株。

表1 古树名木的种类从上表看出,古树名木优势树种较为突出的有珊瑚朴,占总数21.9%,樟树占15.4%,银杏占8.9%。

此外枫香占5.9%,柞树占4.7%,枫杨占3.6%,三角枫占3.0%,桧柏、国槐、黑松、小叶朴各占2.4%,其余树种分别只有1—2株,占总数0.6-1.2%。

在武汉市32种古树名木中,有26种为本地种,占总株数的78.8%,如马尾松、枫香、小叶栎、枫杨、珊瑚朴以及被称为中生代“活化石”的银杏等。

有的是寄居已久的外来种,如从亚洲成分南温带引进的黑松,喜马拉雅山西部引进的雪松,从欧美引进的英桐、法桐,从北美引进的广玉兰,从亚洲热带引进的山茶花,亚热带引进的樟树,从温带引进的国槐、皂荚、麻栎,总计10种,占总数的30.3%。

这些外来种经历百年风雨,生存至今,证明它们已适应了武汉地区的自然环境,并在城市绿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据绿化调查,英桐占34.5%,樟树占20%,广玉兰占20%,它们都成为城市绿化的骨干树种,为武汉增添了人文景观,而乡土树种,因生长慢,落叶比例大,城市绿化极少应用。

建议今后应加大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利用。

三、古树名木的年龄、分布及土地利用情况1、古树名木的年龄表2 古树名木年龄分布情况以上可见,200年以下的古树占总数75.1%,200-300年的占16.6%,从历史资料查证,可知绝大多数为清代保留下来的近千年的仅占 1.8%,比例极少,这与北京的唐槐、唐松已历千岁和山西2000年历史的周柏、周槐、汉槐比,武汉的古树历史当然是远远逊色了,但能保存下来已属不易了。

这些古树主要分布在江南,武昌区69.6%,洪山区2.4%,汉阳区2.4%,汉阳1.8%,江夏区8.3%,新洲区5.4%,汉南区1.2%,黄陂区7.1%,汉口1.8%。

2、古树名木中最多的、最老的、珍稀的有纪念意义的古树银杏是现存的最古老的树种,以“富、奇、寿”的特点,受到历代人们的精心种植保护,全省保存了许多古银杏树。

在武昌郊区金口镇槐山风景区有三株,其中最大一株胸径189厘米,树高17米,冠幅13米,另一株胸径148厘米,树高16.5米,两株主干均被雷电击断后,又从10米处萌发新枝,径已达30厘米,现树势生长良好。

据县志记载:“槐山遍地花草树木,至今保存有被称为“活化石”的千年古银杏两株,粗数人围,高数丈,为唐代所植。

”这是全省四株千年以上古银杏树中的两株,列为省级珍稀保护树种之一。

汉阳区风凰巷12号宅院中有银杏一株,胸径137.0厘米,树高25米,冠幅21米,经专家鉴定,树龄为500余年,在全省列第七株,现仍生长旺盛,年年结果。

本次调查,在武汉大学樱花路下坡,有一片银杏树,计20余株。

树高大,干挺拔,枝叶繁茂,长势极旺,据记载为武大1934年所植,虽不足百年,但它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应作为名木加以保护。

分布最多的古树为珊瑚朴,它从蛇山山脊一直延伸到洪山宝塔南坡,是古珊瑚朴分布区,生长着比较多的珊瑚朴,历经沦桑,保存下来的古珊瑚朴共有13株。

此处立地条件极差,岩石裸露,但它的根都像利爪一样,扎入石缝,或骑石而过,支撑着庞大的树体,说明它有极为顽强的生命力,长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保证了它的繁衍和发展。

据历史文献记载,宝通寺、洪山宝塔(古称灵济塔,始建于公元1334年),清同治二年重修,与长春观年代相同。

一般道观、寺院对附近的树均有爱护的习惯,故此二处均有较大的古珊瑚朴群落,而且是在市中心,可算是独具特色的景观,给这两处著名文物古迹更添光彩。

另一处在东湖南山客舍,过去是毛主席和中央首长住地,以前不对外开放。

本次调查,发现有大樟树近百株,有片植的,有行道树栽植的,也有孤植的,由于立地条件优越,保护管理较好,最大的一株胸径120厘米,树高20米,冠幅25米。

在众多大樟树中有古树26株,胸径90-120厘米的有11株,平均胸径均在80厘米以上。

原周总理百花村房处,三株古樟树冠幅各25米左右,形成了600m2遮荫面积,樟树高大,干通直,树冠宽大枝叶繁茂,郁郁葱葱。

珍稀名木,黄陂区木兰山风景区在海拔300m水晶宫处有一株山茶花,又称木兰花(为纪念花木兰),它树高9.5米,胸径37厘米,现仍枝叶清秀,郁郁葱葱,花芽累累,每年2-4月开花,达数万朵,花大而红,单瓣,花丝银白,花药金黄,盛花期间红花绿叶,相映成趣,凸显于山峦杂树之间更显艳丽。

相传此树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一僧人所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高寿。

秤锤树,本省武当山、应山大贵寺有零星分布。

现武汉大学有二棵,武汉科植有数株,虽不足百年,但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仍应加以保护。

三株有纪念意义的古树,一株是新洲莲湖村的古棠梨,此树为当年新四军五师的根据地制高点,每次与敌人交火都从这里打响,近百名哨兵在此英勇牺牲,为纪念这些哨兵,武汉市新四军研究会立碑,称此树为“树下军哨”。

一株是新洲陈田村的古枫香,黄麻起义的红军在此驻扎,部队进出都在此树下整队,也是红军开会、训练的场所,还打过仗,树上留有弹迹,为纪念红军,称此树为“红军树”。

一株是新洲道观河村的古枫杨,在此树下,敌人将抓捕的红军25军营级以上干部15人捆绑在此树上,残忍杀害,割下头,挂在树上示众,为纪念牺牲的烈士,称此树为“烈士树”。

3、古树分布及土地利用情况从169株古树和既是古树又是名木的23株树木所在地段性质来看,立地环境呈现多样性,大多数古树处于人为活动多,人流量大的地方,保护古树更为重要。

通过调查,古树名木主要分布在六类不同的地段,如下:表3 古树名木分布地段从以上看出,公园、风景区古树较多,种类也比较丰富。

因公园、风景区对树木保护有特殊的功能,古树名木出现在公园、风景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寺庙、古迹珊瑚朴保存最多与僧道修心养性长生不老的信念不谋而合,具有不受风尘干扰的宗教意境,被僧侣保护下来和广为种植。

大专院校比较重视校园园林绿化,保存下来的古树相对比较多。

本次在乡、镇、村的古树调查中发现,村民把祖辈留下来的古树视为圣物,人人保护以纪念祖辈之恩。

东湖南山客舍原属东湖风景区,1956年划归省委管理,定为毛主席和中央首长住处,封闭管理,保存大量的树种,而且生长较好。

此次调查更意外的发现,这里已形成以樟树为主的植物群落,以樟树为主的乔木层,多层次常绿阔叶或常绿阔叶与针叶,或常绿樟树与落叶枫香的混交林,在中层有常绿的石楠、海桐,下层有地被和草坪,这样不同类型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典范,这对我市生态园林建设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古树名木的维量、外貌特征及部分用途表4 古树维量分析从表4看出,所有古树名木的高度主要分布在10-25m,其中15-20m占总数的50.1%,20-25m只占总数的17.8%;胸径主要分布在0.5-1.0m占55.9%,1.0-1.5m占16.0%;冠幅主要分布在10-20m占73.0%。

分别以樟树和珊瑚朴为一组,对其古树维量进行分析。

珊瑚朴最高树高较樟树为高,而树高15-25m樟树占总数的百分比比珊瑚朴高31.9%;樟树胸径0.5-1.0m占总数的百分比比珊瑚朴高7.3%;樟树冠幅20-25m比珊瑚朴高10.7%。

可以看出樟树不仅具有树冠较大,遮荫效果好,适应性较强,而具有良好的环境效应,是很好的城市绿化树种。

但珊瑚朴胸径、冠幅较其他树种大,是我市的乡土树种,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是我市有希望发展的行道树种。

在32种古树名木中,以落叶乔木为主,占总数的63.6%,常绿树占30%,其中常绿阔叶树占15.1%,常绿针叶树占15.1%,落叶灌木占6.0%。

由于古树年龄较长,无论常绿树或落叶树都有较大的树冠,如樟树,一株冠幅25米的,遮荫50m2,一株珊瑚朴遮荫36m2。

能遮荫是城市绿化的主要作用之一,大部分古树名木都具有良好的遮荫效果。

同时,由于古树年老,树干高大,冠幅宽大,树形奇特,观赏性较强。

此外,还有观叶古树如乌桕、银杏、三角枫等秋观红叶,丝棉木、满院春等冬观红果,为增加城市色彩景观效果,古树在城市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五、古树名木生长状况及衰老原因所有的古树名木都是树龄较长的过熟木,在它们一生中,已处于成熟的老年阶段,树木生长一般比较差,又经过长期的各种气候变化与灾害,仍然能生存下来已属不易,但绝大多数古树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如空洞、枯梢、露根、撕裂、创伤及病虫危害。

根据本次调查,对古树名木地上部,枝、叶、干、树冠、生长状况和病虫害等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四类如下:一类:生长良好:树势一般生长旺盛,枝繁叶茂,树冠较完整,无空洞,病虫害少或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