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升之道(最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社会文化保障,与民生建设息息相关,是
对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一种彰显。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供
给侧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提升渠道,从而培育和坚定文化自信,形
成群众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共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卓有成效
公共文化资源逐渐向基层流动。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的意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现代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为在新时代中发展文化自信创造了良好的制度
基础。在政策的宏观设计之下,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得到了一定的补充,博物馆、图书
馆以及文化馆、纪念馆的建设投资进一步加大,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文化设置“空
壳”的现象一定程度得以解决,文化进乡村的局面逐步打开,发展文化自信的群众基
础得到巩固。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提升。文化服务与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实现部分对
接,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得到有效的指导设计,文化设施、广电设施以及体育设施条件
趋于改善,使落后地区的人民群众得到了文化帮扶,“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示范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等项目的实施,使贫困群众受到文
化的润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文化自信。
公共文化产品增值增量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在精神层面上对我国文
化发展事业的统领,公共文化精准服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群体
类别的公共文化服务逐渐细化,正逐渐接近文化普惠的目标。如送戏下乡、戏曲进校
园、农民乐队走进大剧院等文化活动展现出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应有面貌。同时,公
共文化的数字化服务效能逐步提高,革命文化、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在新媒体平台广
泛传播,使文化自信在文化共享中进一步彰显。这些成绩充分说明了文化服务体系建
设与增强文化自信的紧密关系。在新时代中,唯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为增
强和发展文化自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符合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特点,是对群众需
求精准定位之后的理性判断。发展中国文化自信,讲好中国的文化故事,要加强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以制度保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法制机制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改革。加快文化服务供给侧改
革,将公共文化服务“权力清单”、公共文化服务购买等新型文化服务内容纳入法治
体系。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部门及事业单位加强制度改革,以责任文化、标准
文化、服务文化为主体结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的建设与管理。
着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维护及应用制度,对贫困落后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政策倾斜。从制度层面明确界定非营利性文化服务场所的基本职能,扩大公益性
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开放程度,使公共文化资源得到整合,实现循环、高效利用。
精心打造文化服务的“一站式”体验,如各省级博物馆在文化展出的同时,应发
展文化讲解、文化产品发放、提供公益文化活动场地、组织群众文化之旅主题活动等
公共文化服务,将科技文化、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以及教育文化等服务融合起来,增
强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同度,全方位地发展和巩固文化自信。
引领社会文化需求,培养公众文化习惯
发展文化自信要努力激发文化需求,帮助公众形成新的文化习惯。目前,我国的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层次不一,不同的区域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比较常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享
受更高水平的文化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地区间的文化服务供给不均衡,也使得
一些落后地区的群众文化习惯尚未成型。因此,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引领社会
文化需求,帮助大众形成良好的文化习惯。
敏锐捕捉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坚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关键在于了解群众需要什么,而并非是一味地投放“想当然”的文化产品。例如,
在乡村花费大量资金建设阅览室,但在书目设计上却缺乏对农村生活的思考,使许多
书籍束之高阁,不能充分实现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目前的关键点是要根据农村群众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方向,积极组织开展文
娱性活动,要让乡村文化“动起来”。定期开展以乡为单位的民间舞大赛,投放体育
文化基础设施,引领农村群众的体育文化需要,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内容。
对城市文化服务,要努力发展“文化自助服务”,为群众提供更加舒适、自由的自助
式文化享受,加快信息化建设,增强对公共文化信息的整合服务,以供给侧改革引领
社会文化需求。
加快内容创新,提高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率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率要关注细节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各地的文化场
所为满足公共文化需求,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从场所建设到内容充实,付出了大量
的努力。然而博物馆设施维护不力、乡村图书室藏书陈旧破损、剧场节目低俗化等问
题仍然使公共文化服务打了折扣,使文化投入与成果产出不成正比。因此,必须要加
快内容创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率。
打破公共文化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局限,将服务延伸到更易走进大众的互联网世
界。如今,人们已经习惯利用智能手机阅读信息,享受文化产品。在网络游戏中缓解
压力,在网络文学中探索未知,在多元化的新媒体中开阔视野,这些新的文化服务形
式改变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面貌。因此,要进一步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发展特点,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创新。加强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全面开辟数字化博物馆、省市
级图书馆,建立免费开放的学术交流数据库,更要发展“文化上门”“订单式”文化
服务,使群众的文化消费借助网络平台得到实现,将“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推广
开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固本之举。社区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
主体之一,具有贴近群众、了解群众需求的独特优势。社区工作要以增强文化自信为
目标,在文娱活动和文化教育方面加大力度。以提升社区群众文化品位和水平为目标,
充分利用社区的服务环境,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将社区的文娱活动室办好,
目前许多社区由于场地有限,仅有一间甚至没有文娱活动室,社区应有的文化服务功
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创造条件,加强管理,将社区文化活动室打造成为多
元文化活动的集结地,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社区“送文化上门”服务,
重点对社区内的高龄群众、留守儿童、军烈属、孤残人员等提供上门送书送报,宣传
新文化、传递新知识,以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到更广阔的人群,以健全的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厚植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