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 第1期 中 国 水 运 Vol.10 No.1 2010年 1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January 2010
收稿日期:2009-12-21 作者简介:
王俭斐(1982-),男,河北鹿泉人,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利水电工程。 白马河局部河段河床演变的分析研究
王俭斐1,任 健2,王丽娟3
(1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河北 石家庄 050051;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8;
3河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摘 要:白马河在上游修建水库后,对河道形态的塑造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极个别年份发生的罕见大洪水。大规模采砂大大改变了原来大洪水塑造形成的河床形态,并使河床演变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纵剖面猛烈下切,且起伏不平;
横断面大幅下切和扩宽,河床横断面形态变得极不规整,极大地改变了主槽与边滩的位置关系;深泓点高程大幅度
下降,深泓点摆动更加剧烈紊乱。
关键词:采砂;河床形态;白马河
中图分类号:TV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0)01-0122-02
一、前言 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采砂对河床形态及河床演变的研
究相对并不十分多见[1,2]。在我国,随着采砂问题的日益严
重,对采砂造成的河道及河床演变研究逐步得到重视,但大
多是针对长江、钱塘江等南方地区常年有水的河流,分析河
道在受到采砂影响下的河床演变[3~6];而对北方地区多年少
水甚至多年无水的河流,其受到大规模采砂影响的研究,相
对很少。本文以实测资料为依据,分析白马河局部河段受到
大规模无序采砂后河床演变的特点,探讨其对河道的影响。
二、河流水文泥沙概况
1.水文概况 白马河是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滏阳河的一条主要支流,
发源于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北小庄乡戈廖,流经内丘、任
县,至环水村注入南澧河,全长73.5km,总流域面积
485km2,河道平均比降6.66‰左右。白马河上游建有野沟
门及羊卧湾两座小(一)型水库,在非行洪期河床干涸断流。
白马河流域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内温差悬
殊。多年平均降水量601mm,且一年内分配不均,6~9月
间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6%。海河流域内发生“63·8”和
“96·8”两次大洪水,暴雨中心均在白马河流域上游附近。
2.泥沙概况 白马河无较大支流,小支流呈单干树枝状。主流在南青
山附近出山,并改变流向,由东北转向东南。河道上游为窄
深式河槽,过南青山后逐渐扩宽,至铁路桥段约在0.3~2km
之间。在研究河段主流有S型弯道。该河段为宽浅型河道,
滩地上有局部灌木丛等。近年来非汛期河道已不见流水,汛
期偶有洪水下泄。
白马河的河床质基本为粗沙、砾石。从研究河段河床0~
3m深的河床质组成看,上游颗粒较粗,平均中值粒径D50在0.8mm~8mm左右。白马河沙量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
流域上游的土壤侵蚀,二是河道的两岸岸壁坍塌。 三、采砂影响下的河床演变过程 为了分析大规模无序采砂对河床演变的影响,选择白马
河局部河段0+000~4+910河道若干年份(1966年,1994
年,1996年,2003年)的六个大断面(0+000,1+300,
2+710,3+510,4+250,4+910)进行分析计算。
1.横断面形态变化 河道横断面形态反映了河道容蓄和输运水沙的空间,同
时也可以反映出滩地与主槽的相对位置关系。图1、图2为
白马河局部河段历年典型断面变化情况。
图1 2+710断面
图2 4+250断面 7779818385878991939597
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起点距(m)高程(m)1966199419962003
7072747678808284868890
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起点距(m)高程(m)1966199419962003 第1期 王俭斐等:白马河局部河段河床演变的分析研究 123
由1966年的断面图可见,“63·8”大洪水一方面引起
河道的冲刷,另一方面洪水后河道又普遍回淤,具有“涨冲
落淤”的规律。此时由于未受人类采砂的影响,河床底部起
伏不大,较为平坦,河谷开阔,呈典型的“U”形,河道中
并无非常明显的主槽。部分断面有略显低洼的小槽,反映了
平时的偶尔小水造床作用。
自1966年以后,河道中回淤的泥沙被大量开采,局部
河段挖深甚至达3~4m,虽然小水作用使一些采砂坑稍有回
填,但从1994年各断面图看,多年小水造床及人类采砂共
同作用使得各断面均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河床下切,并且受人
类大规模采砂活动的影响,河床原有的小河槽被大大拓宽和
加深了。
“96·8”洪水是多年不遇的洪水,河道发生冲刷,局
部冲深达2~3m。由于受前期大规模采砂的影响,洪水大部
分归槽,这使得洪水的侧向侵蚀十分明显,河道普遍展宽,
断面形式趋于规整。洪水过后的实测河道断面图与1994年
相比大体相仿,并且河床整体略有抬升。
1996年以来没有较大洪水,但河道采砂活动越来越严
重。从2003年实测的各断面图看,受连年大规模无序采砂
的影响,几乎所有断面都出现非常严重的河床下切,并且超
量、超深采砂和弃渣随意堆放,使得河床底部呈现凹凸不平
的锯齿状,增大了行洪阻力。特别是采砂活动造成原有深槽
在严重下切的同时还大幅扩宽,严重蚕食广大的滩地,极大
地改变了主槽与边滩的位置关系。
2.河床纵剖面变化 河道纵剖面的抬升或下切对其河床形态及洪水水位的升
降有很大的影响。由图3可见,1966年河床纵剖面起伏不
大,较为平顺;而1994年,纵剖面已经开始出现起伏,河
床下切主要出现在4+250断面以上河段,可以推知采砂主要
集中在该断面以上河段;到1996年洪水前,老河床下切发
展至7+130断面,3+510~7+130之间纵剖面由原来的近
乎直线状呈现为明显下凹状,采砂造成河床下切特别显著;
经过“96·8”洪水后,河床通过冲淤调整,纵剖面重新恢
复为平顺的直线状;2003年河床纵剖面与1996(新)年相
比,河床近乎整体平行下切了2~3m,可以推知,更大规模
的无序采砂活动大大加剧了河床纵剖面的下切降低。
图3 历年河道纵剖面
图4 不同年份深泓点位置
3.河道深泓点变化 深泓点位置的变动反映了主槽位置的变化,深泓点的变
化情况可以用来表征河势稳定状况。
图4为各断面历年深泓点位置变化情况。1966~1994
年间,采砂造成河床深泓点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移摆动,其中
3+510断面深泓点摆幅最大,达到了350m左右,其余断面
深泓点摆幅均在100~200m;由于河床地形受到了前期大
规模采砂活动的影响,“96·8”大洪水使得深泓点位置普遍
向左岸摆动,尤其是3+510断面深泓点摆幅竟达470m,其
他的摆幅也均在100~200m;至2003年,河床受到更大
规模采砂的破坏,除2+710断面大幅向左岸摆动外,其余各
断面深泓点都向右岸大幅度偏移,3+510断面摆幅竟达
580m左右,占到总河宽的3/4,全河段内各断面深泓点摆
动更加剧烈了。
四、结语 白马河在上游修建水库控制洪水的条件下,对河道形态
的塑造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极个别年份发生的罕见大洪水,而
平时的小水造床作用很微弱。然而,大规模采砂可以极大改
变原来大洪水塑造形成的河床形态,并使得河床演变产生新
的特点:纵剖面猛烈下切,且起伏不平;横断面大幅下切和
扩宽,河床横断面形态变得很不规整,极大地改变了主槽与
边滩的位置关系;深泓点高程大幅度下降,深泓点摆动更加
剧烈紊乱。
参考文献
[1] 钱 宁,张 仁,周志德.河床演变学[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87:345.
[2] 谢鉴衡主编.
河床演变及整治[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2.
[3] 毛 野.初论采砂对河床的影响及控制[J].河海大学学报学
报,2000,28(4):92-96.
[4] 毛 野,张志军.初析长江河道采砂的利弊得失[J].河海大
学学报学报,2001,29(6):68-72.
[5] 江海洋,卢祥兴,余其坤.大规模采砂后富春江河段河床
演变分析[J].泥沙研究,2002(4):64-68.
[6] 毛 野,黄才安,陈建华,等.长江镇江段河道采砂的影响
及其控制利用的试验研究[J].泥沙研究,2004,(3):
41-45. 65707580859095
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起点距(m)高程(m)2003年河底高程1996年新河底高程1996年老河底高程1994年河底高程1966年河底高程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
196019701980199020002010年份(年)深泓点距左岸距离(m)0+0001+3002+7103+5104+250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