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铁路货车车轮伤损及踏面磨耗规律的研究

铁路货车车轮伤损及踏面磨耗规律的研究

第31卷第6期 2011年12月 铁道机车车辆 RAILWAY L0C0M0TIVE&CAR Vo1.31 No.6 Dec. 2011 

文章编号:1008—7842(2011)06—0032—05 

铁路货车车轮伤损及踏面磨耗规律的研究 

丁勇,王新锐,曲金娟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针对提速货车环行线12o km/h可靠性试验中车轮损伤和磨耗的统计数据,研究探索规律,分析车轮损伤 与运用里程的关系,提出现有我国主型货车在运用一个段修期后,将有15 的车轮由于损伤需要旋轮或更换,将成 为重载提速后车辆临修的主要故障之一;对于车轮磨耗,根据环行线不同轴重车辆35万km试验运行里程的车轮 磨耗数据,计算出车轮踏面圆周平均磨耗率并推出车轮圆周磨耗量推算经验公式,并结合大秦线调研数据对我国 今后将发展的新一代货车车轮圆周磨耗量进行计算预测。 关键词货车;车轮;磨耗 中图分类号:U272 文献标志码:A 

随着铁路货运运输向高速重载的发展,铁路货车车 轮的损伤及磨耗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在货车车辆轴重达 

到27 ̄30 t,运营速度100 km/h以上时,货车车轮的损 伤及磨耗将呈现何种状态,对货车的正常运用及维修将 

会造成何种影响,是我们急待研究的课题。 结合提速货车环行线120 km/h可靠性试验,充分 

挖掘分析试验中车轮损伤和磨耗数据,寻求车辆轴重、 

走行公里与车轮损伤、磨耗的关系,统计规律以进一步 预测新一代货车车轮可能发生的损伤和磨耗,为今后新 

一代货车设计和运用维护提供数据支持。 1试验条件 提速货车120 km/h可靠性试验在环行线进行了历 时5年2个阶段的试验 ],第1阶段试验总里程 

182 741.5 km,其中120 km/h的里程约占总里程的 

7O ;第2阶段试验总里程167 603 km,其中120 km/h 的里程约占总里程的64.47 。 试验线路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环行试验线路,全 长8.5 km,钢轨为60 kg/m U74热轧钢轨,强度等级为 

780 MPa。大环曲线半径1 432 m,超高105 mm;小环 半径1 000 m,超高150 mm,中间直线段长度755 m。 第1阶段试验没有侧线工况,第2阶段试验线路在直线 

段增加了12 侧线。每El的运行试验中,安排5次列车 

制动,包括调速制动2次,常用制动停车2次和紧急制 

动停车1次。 参试车辆基本覆盖了我国铁路主型货车,包括敞 

车、棚车、平车、罐车等通用货车、双层集装箱货车、70 t 级货车、80 t级运煤专用货车,以及转K2、转8G提速改 

造车等。试验列车编组最长达68辆,见表1。 2检测手段及检测间隔 试验中,车轮的伤损及磨耗运用情况由列检专业人 

员和课题组共同按照现行的《铁路货车运用维修规 程》_】]定期进行检查,采用专用量具(轮径尺、车轮第4 

表1提速货车120 km/h环行线可靠性试验参试车辆状况 

丁勇(1963一)男,北京人,副研究员(收稿日期:2011—05~23)

 第6期 铁路货车车轮伤损及踏面磨耗规律的研究 

种检查器)和踏面型状检测仪进行数据测量并有效记 录,其中人工专用量具测量试验里程间隔约为8 000 km,仪器测量试验里程间隔约为30 000 km。 

3车轮更换原则、故障比率、更换率 按《铁路货车运用维修规程》,车轮损伤或磨耗超过 

运用限度时将被更换。 研究样本:考虑车轮的损伤及磨耗情况需要在车辆 

运行一定的里程下才能充分体现,因此,我们选择参试 车辆中试验考核里程较为完整、车辆数目较多的新造 21 t轴重通用货车作为主要的分析研究样本,此样本车 

辆第1阶段试验为24辆,第2阶段继续试验为2O辆。 

故障比率:在两个阶段约35万运行里程的试验中, 新造21 t轴重通用货车共有32条轮对被更换,除少量 

车轮由于轴承故障被更换外,由于轮对损伤和磨耗原因 被更换的轮对数占总更换轮对的94 。 

轮对更换故障原因比率 6% % 

圈轴承故障■踏面磨耗口踏面剥离、凹下 

图1轮对更换故障比率 

轮对更换率:由于环行线试验中空重车不换载,被更 

换轮对的车辆在试验中都是重车状态,而我国通用货车 在实际运营中空车率指标始终在30 左右 ],一定时间 

内空车走行公里与重车走行公里之比约为3:7,因此对 试验中轮对的更换率以7o 折算系数按下式计算: 

轮对更换率一 蚤 ×7。 

计算结果:第1阶段18万km轮对更换率为17.5 ,第 2阶段约17万km轮对更换率为23.3 ,在第2阶段 

轮对更换率有所提高,主要是由于轮对踏面磨耗超限更 换都在第2阶段试验中发生。 

4车轮损伤情况分析 4.1 车轮损伤故障模式及微观分析 

试验中,车轮损伤故障模式表现为踏面剥离长度超 限、局部凹下深度超限及少量踏面擦伤。 

车轮剥离发展表现为刻度状裂纹的损伤初始阶段、 进一步的剥离掉块发展阶段(图2)。观察中发现,刻度 

状裂纹是踏面损伤的初始形式,裂纹呈刻度状,为大致 平行于轴向的一系列平行裂纹组成,沿圆周分布,一般 

地,刻度状裂纹在圆周上的分布是相对均匀的,分 

布于踏面的靠轮缘部、中部或者靠外端部,也可能同时 一一 

图2车轮刻度状裂纹损伤及 车轮剥离掉快损伤 

在这其中两个部位出现。随着试验的进行,裂纹逐渐变 长和间隔变窄。 

研究表明,刻度状裂纹是典型的踏面制动热负荷反 

复作用下而形成的热裂纹,当车轮受到高能量制动时, 车轮踏面浅表层将重复周向压应力一塑性变形一周向 

拉应力这一低周应力疲劳的循环过程,这一热疲劳下的 损伤不断累积,最后萌生垂直于表层的热裂纹。 

踏面剥离、局部凹下损伤超限更换的车轮共计23 条,其中第1阶段试验更换14条,第2阶段更换了9 条;其中K2转向架1l条,K4转向架12条,损伤轮位 

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大且表现为随机性。 

4.2 车轮损伤与运用里程的关系 将试验中车轮损伤更换与对应的试验里程绘出关 系趋势图如图3,可以看到,试验运行里程在4万km左 

右即开始有损伤超限车轮出现,18万km为损伤换轮 

高峰期,21万km又出现次高峰。 

l0 嚣 蝗 2 

图3轮对损伤故障与里程关系 

车轮损伤对车辆性能会产生直接影响,同样以21 t 轴重车为样本,考虑实际运营中装载状态的变化,计算 车轮由于损伤的更换率如表2。 

表2 21 t轴重车两个阶段试验车轮损伤更换率 

计算结果表明,新轮在运用18万km(相当一个段 修期),大约有15 9/6的轮对将由于损伤需要旋轮或更 

换,运用35万km(相当约两个段修期),损伤更换比例 

将达到约34%,因此可以认为车轮的损伤将成为今后 

铁路重载提速后车辆运用维修的主要故障之一。

 34 铁道机车车辆 第3l卷 

5车轮磨耗情况分析 5.1 车轮磨耗情况与运行里程关系 

在环行线试验中,车轮磨耗主要表现为踏面圆周磨 

耗,轮缘磨耗较小。新造21 t轴重通用货车共有7条 轮对由于踏面圆周磨耗超过运用限度(8 mm)被更换, 

更换情况见表3。被更换的车轮都是重车车轮,车型为 敞、平、罐车型,没有棚车,运用里程大部分在20万~32 万km之间。 

表3新造21 t轴重通用货车车轮圆周 磨耗到限更换记录 

由上述数据可初步判断,对于新造21 t轴重车辆, 即使提速到120 km/h运用条件下,在第1个段修期 (相应18万km运用里程)内,其使用的直径840 mm 

车轮磨耗一般不会达到圆周磨耗运用限度。 5.2 车轮踏面圆周磨耗率 

由于我们更关心的是车辆轴重提高对车轮磨耗的 

影响,而我国目前投入运行的货车最高轴重为25 t,对 于今后新一代货车轴重提高后车轮磨耗的发展趋势,我 们只能根据现有运行车辆车轮磨耗情况寻求规律进行 

推测,因此我们将23,25 t轴重的试验车辆纳入研究样 

本,首先以车轮实测磨耗量数据,对试验中不同轴重车 辆车轮踏面圆周磨耗率进行计算,按式(1) 

磨耗率===主篓篙 cmm/万t・kin) 

(1) 其中磨耗率是以每辆车8个轮的磨耗量平均值与 该车的实际运行吨公里数的比值获得,数据如表4,计 

算结果: 

重车平均磨耗率d===0.021 7 ram/万t・km 空车平均磨耗率 —O.040 4 mm/万t・km 

表4试验车轮圆周磨耗率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分析: (1)空车的车轮平均圆周磨耗率大于重车,大约为 重车的1.9倍;但由于重车平均单轮承载大,同样运行 

里程下,吨公里数大于空车,因此重车车轮圆周实际磨 

耗量大于空车,大约为空车的2.2倍。 (2)随着轴重的提高,车轮圆周实际磨耗量成上升 趋势,例如重车条件下,25 t轴重车比21 t轴重车运行 

18万km多磨耗约0.9 mm。 (3)21 t轴重改造车的车轮圆周磨耗率及实际磨 

耗量都呈现出相对较大,与21 t改造车车况较其他车 型差有关,因此可以说,车况好坏是影响车轮圆周磨耗 

快慢的一个直接因素。 5.3数据误差分析 

以上述平均磨耗率作为基础数据,反推计算21, 23,25 t轴重车辆运行18万km的磨耗量,与试验中实 

测磨耗量进行比较,见图4。相对误差计算见表5。 

25 23 2l 21改 平均 轴重/t 

图4轮对磨耗计算与实测对比 

表5试验重车、空车车轮圆周磨耗量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 

计算结果表明,反推磨耗量计算值与实测磨耗量误 

差不大,相对误差在±12 以内(其中正误差表示反推 

磨耗量高估,负误差表示低估)。 5.4 车轮圆周磨耗量经验公式 

以上分析表明:以平均磨耗率计算出的反推磨耗量 与试验实测磨耗量的误差不大,并普遍略有高估(只有 6 5 4 3 2 l O 

目目\删瓣避 第6期 铁路货车车轮伤损及踏面磨耗规律的研究 

21 t改造车略低估),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将上述计算得 

出的空重车车轮平均磨耗率作为基本参数,以期对不同 轴重不同运行里程的车辆车轮圆周磨耗进行推测,因此 提出经验公式如下: 

M—S × ×K1+ ×— ×K2) (2) 厶 。 式中M为车轮磨耗量(ram);S为运行里程(万公里); 

a为重车车轮平均磨耗率(取值0.021 7); 为空车车 

轮平均磨耗率(取值0.040 4);K 、K。为空重车比率 (通用车重车K 取0.7,空车K 取0.3,专用车K 取 

0.5,K 取0.5)。按经验公式(2)对现有运用车(21,23, 25 t轴重)及新一代货车(27,31.5 t轴重)车轮圆周磨 耗量进行推算,计算中21,23,25 t轴重车自重分别取 

22.3,23.7,20 t;27,31.5 t轴重车自重分别取28,30 t, 计算结果见图5、表6。 

21 23 25 27 31.5 轴重/t 

图5不同轴重轮对磨耗推测 

表6不同轴重车轮圆周磨耗量推算(18万km) 车型轴重/t空重比率3:7磨耗量/mm空重比率1:1磨耗量/mm 

计算结果表明:通用车轴重若提高到27 t,车辆运 行18万km,车轮圆周磨耗量为4.5 mm(空重比率按 3:7计算);专用车轴重若提高到31.5 t,车辆运行l8 万km,车轮圆周磨耗量为4.4 mm(空重比率按1:1 

计算);两者数据相当,可以近似的认为,31.5 t的专用 车在专用线运输,如若按重车去空车返的运输方式使 用,在相同的运用里程下车轮的圆周磨耗量与27 t轴 

重通用车磨耗量相当。 考虑到通用车段修期已延长到2年(约运行24万 

km),推测27 t轴重通用车一个段修期的车轮圆周磨耗 约为6.0 mm。对车轮圆周磨耗的推算是基于环行线 

可靠性试验统计数据进行的,试验的运行速度高于我国 现有货车的实际运行速度,线路及装载条件与正线实际 情况也有一定差异,因此,为了更加全面的对车轮圆周 磨耗进行分析,将2005年齐车公司大秦线货车车轮磨 

耗调研的结果_3 与环行线进行对比,以期对新一代货车 在大秦线运用条件下的车轮磨耗进行预估。 5.5 环行线与大秦线车轮圆周磨耗综合对比分析 

我国大秦线23 t轴重的C 。、C 。 ,25 t轴重的C 。 

系列重载车辆的磨耗调研结果,如表7所示。 

表7大秦线各车型车轮踏面圆周磨耗情况mm 车型 转向架 轴重/t 1O万km l_5年 2年 

以表7中10万km车轮平均磨耗数据推算可得, 

运行18万km,23,25 t轴重车辆的车轮圆周磨耗量分 别是1.15,1.97 ram,该值大约是环行线可靠性试验中 测试结果的一半左右。环行线测试结果较大秦线调研 

结果大的原因我们认为与车辆运行速度有关,环行线试 验中120 km/h速度级的运行里程占6O 以上,100 km/h及以上速度级占90 9/6以上,这大大高于大秦线的 

运行速度。环行线及大秦线车轮圆周磨耗量分布如 图6。 

目环行线空重kL3:7口环行线空重比1:1 目大秦线18万(1:1)_大秦线4O万(1:1) -大秦线2年(1:1) . 

21 23 25 27 32.5 轴重/t 

图6不同轴重车轮圆周磨耗量分布 

结合大秦线车轮调研数据与环行线的试验数据,将 

25 t轴重车辆运行18万km车轮圆周磨耗的数据进行 比较,求出数据比例系数0.579(1.97/3.4),简单的认 

为是速度影响因子y,以此修正经验公式为(3),对专用 线上新一代货车(27,31.5 t轴重)车轮圆周磨耗量进行 

推测,结果见表8。 

M—S×),×(d× ×K + ×旦粤×K2) 

(3) 9 7 5 3 1 目目\删 

匾凰 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