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4月第2期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存在弊端探究
袁青峰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土地股份合作制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一种创新形式,对于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 营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制度发育不成熟,它在组织管理、股权设置、以及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它与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还存在一些冲突。近年来这些问题和弊端越来越明显,有的甚至威胁到农村的稳定和 发展。 [关键词]土地股份化;弊病;股权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D(2010)02一OOO6—04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起始于2O世纪80年代中期
的广东南海,随后扩展至东莞、佛山乃至整个珠三角
地区。由于该制度在兴起之初对于解决工业化过程中
对土地的需求以及农业生产规模化的需要起到了非常
积极的作用,全国各地效仿者日益兴起。形成了之后
人们常说的“南海模式”、“昆山模式”、“上海模式”
等等。所谓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其实就是股份制和
合作制的融合,是对股份制的一种改造和对合作制的
一种发展。就是“把股份制引入合作制,实行劳动、
资金及其他要素的联合,容纳多种所有制,聚集和融
通多种生产要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发展社会生产
力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这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发
展过程中广大农民创造的一种新的土地流转制度,它
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将原来分散的
土地集中起来,由不同层级的合作社统一管理,实现
土地的规模效应和满足工业化对土地规模化和承包经
营权流转的需求。这一制度在其创立初期确实起了很
大的作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当时而言是对
生产力的一种解放。然而,这一制度毕竟还不成熟,
毕竟没有太多的理论支撑和法律依据,也还没有相应
的完备的政策可以寻求。因此,在上世纪9O年代中
期就显露出了一些问题,曾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讨
论。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该制 度原来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弊病又有所显露。这
些问题尽管在各个“模式”下具体表现有所区别,
但其反映出来的弊病则大体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
方面:
一、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组织管理不够完善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管理问题在其成立初期似
乎就埋下了隐患,之后随着其不断推行与发展,这一
问题也愈发显露出来,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内部矛盾
重重,人民利益受损等都对该制度提出了挑战。
首先,土地股份合作社和村组织之间权利界限模
糊,导致“政社不分”,甚至“政社合一”。股份合
作社既然已经有了股份化的因素,就应该与单纯的合
作社有严格的区分。它就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组织体
系,比如:自己的名称、出资方式、办公地点、出资
数额等。但是现在很多股份合作社仍然没有自己独立
的体系,表面上看与村组织是两套系统,其实只是挂
了一幅“股份合作社”的牌子而已。其内部的组成
人员部分甚至全部是村委会成员。有时为了工作方
便,甚至和村委会在一起办公。尤其是股份合作社在
遇到资金困难、农民利益矛盾难以协调时往往会求助
于村委会,这样二者的界限就更加模糊,甚至在运行
中合二为一。正如一位在佛山市农业系统工作的干部
所说“现在的农村基层组织架构设置基本上是党组
女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袁青峰(1983一),男,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研究。
E—mml:yule66@163.eom 2010年4月第2期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存在弊端探究 7
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三位一体,各种职能混淆不
清。由于历史形成的集体资产难以分割,加上政社合
一的传统习惯性,职能与组织分离的难度很大” 。
由此可见,政社不分成了股份合作社的一个痼疾,从
其成立一直发展到现在都没能克服。
其次,股份合作社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产权关
系不明确。对于现代的股份制而言,其组织成员内部
的股东、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权利
和义务关系是相当明确的,并且是专门聘请相应的企
业经理人的。然而,股份合作社中虽然也有这些利益
主体之间的划分,他们的权利义务关系界限模糊。实
际上大多数农户股东的表决权、选举权等未能得到充
分行使,股东对合作社的控制权与其剩余索取权相分 离 】。这就使得农民股东的权利虚化,他们所拥有的
股份除了成为分红的凭证外,一般情况下很难发挥其
他股份本应有的职能。另外,合作社也没有聘请专门
的职业经理人,社内的一些事务一般是由董事会成员
处理,甚至有时候由村干部代为解决。而他们一般文
化程度较低,不具备专业经理人的职业技能,往往导
致合作社内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此外,由于合作
社的实际权利由少数几个大股东和村干部掌握,还极
易导致“家长制”、“一言堂”等腐败问题。
最后,股份合作社下的公司承担了许多非公司的
社会职务。既然是股份制的企业,就应该遵从企业本
身的运行规律,履行其职责范围内的义务。但是股份
合作制下的企业除了要履行企业本身的义务外,还承
担了许多的社会职能。因为企业和村组织没有明确界
限,它在享受村组织给予的优惠和帮助的同时,也必
须承担村内的一些责任。除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以
外,还有社区服务、公益事业和公共管理等。这就给
企业造成了沉重的包袱和负担。
二、土地股份合作社中股权带来的弊病和问题
农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虽然具有股份制的某些特
征,但其具体运作离真正的股份制还相差甚远。它的
股份制是一种保守僵化的股份制,随着合作社规模的
扩大这种股份本身的弊病也越来越明显。
首先,股权设置简单、较为分散,并且具有很大
的封闭性。一般情况下合作社的股权设置包括个人股
和集体股,这种简单的设置使得股份制的运作僵化,
只能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同时股份分布分散,往往
一个合作社的股权每个家庭持有一小部分,股权分布 在很多个家庭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管理造成了
很大的麻烦。另外,股民拥有的股权仅仅是收益权,
股权不能自由随意流通,这就造成了股权的封闭性,
实际上使得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动,从而把社区经济
束缚在社区内部,成为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绊脚石。
其次,股权设置虚化导致其发展中阻力重重。市
场经济条件下真正的股份制中,股权是可以自由流通
的,包括转让、买卖、抵押、继承以及赠送等。然
而,合作社中的股权仅仅是一种收益权,股民并不拥
有其他本来应该有的权利。与真正的股权相比,这种
股权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他们只能在狭小的社区内
享受自己的收益,不能够走出去实现股权转让、买
卖、抵押等。
再次,股权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矛盾。农民可
以凭借自己的股权获得相应的福利,然而正是这种福
利使得他们失去了本该有的自由。在股份制实际运作
中,不同的社区给予其社员的福利有很大的不同,然
而由于股权的封闭性,这种福利没有办法互通有无、 调剂余缺。无论该股份合作制企业经营的好坏,福利
程度是高是低,农民只能等待与观望。这就大大限制
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使得福利较差的企业员
工积极性受损。
最后,人股要素过于单一,制约了合作社的进一
步发展。目前,大多数股份合作社的人股要素都是以
土地为主,其他要素要么不合乎有关社区的规定,要
么所占份额很小。这样就导致了资金、技术、人力资
本等生产要素无法进人合作社企业,大大限制了企业
的发展规模及其融资渠道。使企业难以向更强、更大
的方向发展。既然采用了股份制就应该让它具有股份
制的特征,然而这种土地作为唯一要素的人股方式成
了股份合作制发展的桎梏。
三、土地股份化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性问题 即便已经具备土地股份化的条件,也做了各方面
的准备,但是在土地股份化合作社的建立过程中,还
是会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停留在操作层面,看
似表面的问题其实很难真正解决。
首先,合作社中股东资格的界定很难形成一个统
一的标准,各地有所不同但都有自己的缺陷。村集体
资产折股量化的对象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但如何
明确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没有统一的规定[4]。例
如:有的合作社在股份的量化上采取以户为单位,但 8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4月第2期
是“户”并不是一个永恒的概念,随着家庭关系和
婚姻关系的变化,“户”的大小和人口的多少是不断
变化的,而这种股权关系却没有随着人口的变化而及
时更新,这样随着人口的增减,股民之间的利益矛盾
摩擦不断。其中典型的就是外嫁女的股权问题。有的
合作社按照人口进行股份量化,合作社成员中成年人
每人一股,未成年人每人半股。这在当时看似合理,
但是当这些未成年人长大后,他们开始为自己享受半
股而怨声载道。有的在按人口量化的同时规定“生
不增、死不减”,这很容易导致股权的固化,随着人
口的变动,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
其次,股东的人股价格难以确定。在组建股份合
作社的过程中必须对人股的生产要素进行估价,这是
《公司法》的基本要求和规定。由于长期以来对土地
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限制,导致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
值评估尚未有相关规定,也没有专门的评估机构 】。
这给股东的人股价格的确定造成了很大困难。另外,
再加上农村土地本身零碎分散,土地质量很难用统一
的标准衡量。哪怕在同一个合作社内部,其入股的土
地都难以确定等级。这仅仅是把土地作为唯一人股要
素的合作社,如果合作社允许部分的社会资本,诸
如:资金、技术等人股,其入股价格的确定就更加
困难。
再次,农民的意愿很难充分尊重。任何与农民有
关的制度的推行、政策的制定都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
愿。必须以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但是
在股份合作社建立的过程中却很难做到充分尊重农民
的意愿。土地收归集体所有,然后给农民以相应的股
份。他们或者犹豫徘徊,或者等待观望,甚至会有一
部分农民强加反对。既要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又
要实现土地规模化,那么大块土地中的某几个农民反
对时,应该怎么办?据对南海地区的相关调查发现:
只要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同意,该村的土地以及其他公
共资产就收归集体所有,其他三分之一不同意的也被
强行收归集体所有。由此可见,该制度的运行还有许
多不成熟的因素,像这种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还时有
发生,而且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根除。
最后,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缺失。到目前为
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即
便有这种现象,也是少数或者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
态。这会给土地人股带来很大麻烦,并且不利于以后 企业在获得相应的承包权后对土地的使用和流转。然
而建立完备的等级制度并非一朝一夕所能为,因此这
一问题也成为了土地股份化过程中的一个障碍。
四、土地股份化中的法律和政策问题
至今,作为改革产物的农村股份合作组织的法律
地位尚未确立。农村股份合作组织登记缺乏法律依
据,社区性的股份合作组织的股权没有合法地位,缺
乏法律效力 J。因此,股份合作社还无法得到国家法
律和行政机关的承认。具体体现在:
首先,股权证缺少法律依据。股份合作组织中
“股民”的股权证只是社区内部的一种行政行为,还
没有得到国家及有关部门的承认。因此,企业登记机
关认为,村民持有的股权证是集体组织内部的分配凭
证,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未予认定,不能成为股东的
出资证明 。从而,这种股权证就不能被社会大众所
认可,人们大多持怀疑态度。即便持有者本人也存在
这样的担心和疑虑,他们怕的是一旦社会政策有变,
他们的资产凭证会成为一页白纸。
其次,股权的调整和《土地承包法》之间有矛
盾。对于大部分股份合作社而言,股权是相对不变
的,但是也有些合作社股权随着人口的变动会有所调
整,而且这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这种调整就与
《土地承包法》所规定的“农村土地承包期长期不
变”发生矛盾。股权的变动其实就是土地承包权的
变动。如果不变,农民的利益没法满足;如果随着人
口变化而变化,又与该法律相矛盾。这成了股权调整
的一个难题。
再次,股份合作社与《公司法》存在矛盾。根
据《公司法》的第27条的规定:作为公司出资的财
产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属陛。其一是可估价性。其二是
可转让性。也就是说“股东的出资应当不仅可以由
股东交付给公司,为公司经营使用,而且应当在公司
对外清偿债务时,可以有效地从公司转移给公司的债
权人,并由债权人予以有效的财产利用” J。然而,
《土地承包法》却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
应该满足以下条件:其一是转让方必须具有稳定的非
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其二要经发包方同 意;其三是受让对象限于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
从我们目前的现实来看,这三条都没有办法保证。因
此,这二者之间存在直接的矛盾,很难从兼容的角度
去解释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