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现代丝织业浅述

苏州现代丝织业浅述

苏州现代丝织业浅述

苏州现代丝织业浅述

商大民

说明:对刚刚流淌过的苏州现代丝织业的历史,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应

该说还不到述史之时。或许是对该产业情结太深之缘,力求试着以淡定、

客观、公允之心态,分上、中、下三篇成文,并求教于熟识苏州现代丝织

业并感兴趣的诸位专家、同学与同业朋友。文中史料均实,但判析之语,

仅为本人一家的“事后诸葛亮”之言也。

苏州丝织业历经风雨坎坷,进入现代之后,得到前所未有发展。在二十世

纪的九十年代初,一度登上辉煌的顶峰。然而在之后的短短七、八年间,

黯然告退:近乎90%的丝织产能,或退出,或转移,其中沿袭千年并凝聚

着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绸缎织造,全部告罄。一部苏州丝织业历史的现代

部分,真可谓既能欣喜,又有无奈,更透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上篇(1949年-1978年)

一、丝织产能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州丝织业景况仍十分萧条。在经济恢复过程中,1950

年5月国营中蚕上海进出口公司委托东吴、千里、大中、美彰等绸厂加工

代织,并收购存货,以维持生产。这一救助措施,使得在风雨飘摇中的苏州

丝织业,又一次显露生机。1950年到1955年的六年间,代国家加工销售

的绸缎,从开始占生产总量19.78万米的25.72%,提高到占生产总量445.84

万米的99.97%。苏州丝织业迅速得到恢复。

国家对绸缎产品实行委托加工,既扶持了私营丝织工厂,又可以通过绸缎

的出口赚取外汇或进行易货贸易,一举两得。自1950年起,苏州所产的

古香缎、塔夫绸、花累缎等,就作为易货贸易,销往苏联、东欧、蒙古,

也少量销往香港。当时仅1匹塔夫绸就可以换回1吨国家最为紧缺的钢材。

逐渐地由国家统一销售遂成为主渠道。据1955年上半年统计,由工厂自

销的绸缎仅2270米,只占总产量的0.12%,已经微乎其微。这表明,丝织

业是苏州第一个出口导向型产业,也是全市最早全部纳入计划经济轨道的

行业。

工业与贸易的严格分开,为计划经济模式所限定。1950年时,仅东吴绸厂

一家就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南京和香港等地有一批直接销售的老客户,如上海老介福、协大祥、信大祥,北京元隆,香港兴中等绸缎老字

号商铺,但到1955年后几乎全部中断往来。因此,在1956年公私合营后

所建的丝织工厂,都不设专门的产品销售部门,也没有产品推销人员,苏

州丝织业原有的所有产品销售能力,全部丧失。苏州的丝织工厂,实质上

仅成为内、外贸易部门的生产车间而已。包括各家丝织工厂在组织生产过

程中所需要的劳动力、原材料、电力以及扩大或者缩小生产规模等等,一

概都

由政府部门决定,工厂只要管好生产。随着计划

经济体制的强化,1969年后,丝绸产品由原来工贸之间的加工关系,进而

改为购销关系,所有丝绸产品的销售业务都统一由外贸、商业办理,致使

丝织工厂对内、外贸易部门特别是外贸的依赖性,越来越重。外贸订单主

要来自省、市丝绸外贸公司,时有减少或风波时,工厂便难以为继。之后

的历史证明,由于苏州丝绸产业的格局及体制所限定,苏州的丝织工厂乃

至整个丝绸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兴亦外贸,败亦外贸,更成为苏州丝织

业在四、五十年之后,因工厂被迫直接面对市场特别是国外市场而无从适

从,最终导致几乎全部退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州丝织业在高度计划的框架下,凭着有深厚底蕴的特色丝绸产品和巨大

的出口创汇优势,靠着国家与地方多方面的扶持,很快形成集约型、规模化的现代大生产。在包括缫丝、印染及科研、教育等在内的苏州现代丝绸

产业链中,丝绸织造成为其中体量最为庞大的一个块面,成为苏州诸多工

业门类中,知名度最高、最有苏州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

1956年及之后的公私合营和改组,是苏州现代丝织产业形成的基础阶段。

市区近300家小丝织厂(工场、作坊),通过公私合营和改组,集结成为7

家大中型的丝织工厂。其中,由38个生产单位组成了振亚丝织厂,由59

个生产单位组成了东吴丝织厂,由29个生产单位组成了光明丝织厂,由49个生产单位组成了新苏丝织厂,由21个生产单位组成了新光丝织厂,

由14个生产单位组成了宋锦漳缎厂,由49个生产单位组成了东风漳绒生

产合作社。曾经被苏州人骄傲地称为国内丝织业规模最大的“四大绸厂”

(振亚、东吴、光明、新苏),在之后的近半世纪中,成为苏州丝织业的

四个顶梁柱,撑起了整个苏州丝绸产业的大半边天。

从此,苏州丝织业持续不断地扩张。到改革开放之前,不仅在明清时期苏

州丝织业的最兴盛之地—被称之为“万户机抒,彻夜不辍”的东北半城,

集结了7家大中型丝织工厂,而且织造规模与产能都比集结初期扩张了6-8

倍。1957年之后,在江南丝厂、第一丝厂、丝绸研究所、丝织试样厂及郊

区的娄葑、虎丘、长青等乡,都新铺出丝绸织造摊子。在三年经济恢复之

后,丝织工业已超过民国三十七年(1948)的规模。1976年,又在市郊的

娄葑、横塘、三元等地建起一批知青丝织厂。到1978年,苏州丝织机台

总数,从1950年的1577台,扩大到4346台。此时,尽管织机的数量尚不及史料所载明清时期的“万余台”,但是,4346台的各类新型织机,其

产能已经远远超过明清时期“万余台”的手动脚踏老式木机。显

然,在改革开放之前,苏州丝织业的规模,早已

达到历史的新高点,苏州继续成为名符其实的“丝绸之府”。

在丝绸产业链中,织造历来属于薄利产业,它的高附加值最终都体现在深

度加工后的制成品中。上世纪70年代后,苏州丝织业先染丝、后织造,

被称为熟织绸的产量逐渐减少,比重下降,而白坯绸产量逐渐增加,比重

上升,各家丝织都成为向丝绸炼染印行业和制成品行业提供初级丝绸产品

的原料--白坯绸的生产者。而且,由于织造产能的急剧扩大,使得整个苏

州丝绸产业链的两头小(丝绸原料加工、丝织品深度加工及制成品)、中

间大(丝绸织造)的格局,愈加突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苏州丝绸

产业一旦失去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伞”,丝绸织造这个只生产初级产品

的庞大行业,除了自己形成内外销的渠道外,或者只能成为新的丝织品经

营商的加工单位,或者只能压缩、萎缩织造产能,别无他路。之后的历史

也证实了这一点。

1951年市区丝织品总产量为154.47万米,外贸加工收购62.35万米。1956

年丝织品产量增至610万米,其中外销占70%,其余的30%中,有60%通过刺绣加工后再外销,因而两者相加,出口要占到约90%。1957年苏州丝

织品总量已超过抗战前历史最高水平的民国25年(1936)。文革内乱,1968

年的丝织品总量比1966年下降三分之一。到1978年,丝织品产量达5278.1

万米,其中外贸加工收购量为2380.61万米,出口创汇额4197万美元。当

年出口丝织品数量为江苏省丝织业的55.2%,全国丝织业的七分之一。出

口创汇额为全国丝织业的21%。其中苏州所产大宗出口的真丝双绉产量,

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

从1951年到1978年的27年间,丝织品总产量和外贸加工收购量,分别

增长了33倍和37倍之多,成为苏州独一无二的创汇大宗产品。苏州各类

精美的丝织品,自1954年起,又扩大销往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

度、巴基斯坦、新西兰等国家;1955年增加法国、缅甸、比利时、埃及、

叙利亚、南非等国家;1956年又增加锡兰、阿富汗、瑞士、印尼、科威特

等国家。在中国石油出口崛起之前,丝织品长期被列为国家最重要的创汇

大类产品,畅销世界90多个国家地区,名扬五大洲。

苏州丝织业也成为市区上缴税捐增长最快的行业,从1951年的8.95万元,

提高到1978年的663.56万元。27年中增长近73倍。

同时,苏州丝织业更成为市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一个行业。全部丝织厂的

职工人数,从1951年的1656人,增加到1978年的11806人,27年中增

加6.13倍。占全部丝绸产业职工数的60%多。当时在市区工业的每十个职工中,就有一个是丝织工人。

二、绸缎品种

改革开

放之前的30年间,苏州的绸缎品种主要服从外贸

出口需求,以此引领产业结构、装备结构与品种结构的调整。以出口产品

为导向组织生产,又有力推动了品种设计、织造工艺、操作技能、绸缎质

量等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

1949年苏州绸缎品种仅40个,到1977年已恢复、增加到170多个,花色

近4000只,形成了绸、缎、绫、罗、綃、葛、绨、呢、绉、纺、绒、锦、

纱、绢等14个大类,奠定了上世纪末苏州丝织业出现最后一次全盛景象

的产品基础。

苏州绸缎品种在这30年间的演变,大致分四个阶段:

1950年-1956年,基本继承历史上的传统品种,并以真丝织物为主。外销

产品有塔夫绸、古香缎、乔其纱、织锦缎、双绉等,内销产品有被面、九霞缎、电力纺、碧绉等。在这一阶段,由于外销产品剧增,提高绸缎质量

成为突出的重点,其起因由一件出口连衫裙引起。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访

民主德国,带回用东吴绸厂织造的502色格子塔夫绸所制作的布拉吉连衫

裙一件,由于染色牢度差,淋雨后发生掉色和沾色,影响我国丝绸织物质

量声誉。遵循周总理提出的务必要解决褪色问题的要求,东吴绸厂在市纺

工局和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支持帮助下,经过反复试验,改进操作,选用

弱酸性染料代替原有的强酸性和直接性染料,再经固色后处理,终于使染

色牢度达到三级或三级以上,1956年全面推广,实现了熟织绸色光鲜艳不

褪色。各家丝绸工厂都举一反三,很抓产品质量,攻克各类绸缎病疵。1960

年春,又在绸缎炼染厂建立专门的苏州市丝绸检验所,通过强化对成品绸

缎的质量管理,严格丝绸产品的检验,有效提高了苏州各类绸缎的质量,

维护了苏州绸缎在国内外的声誉。1978年底,苏州商品检验局还向绸缎炼

染一厂派驻质量监督员,为国内丝绸业首创。

1957年-1961年,全人丝织物和人丝人棉交织物增加,真丝织物减少。1959

年后,仅富春纺、青春纺、有光纺、无光纺4只品种的产量,就占全部产

量的一半。1960年的真丝绸产量,仅占总产量的十分之一,人丝人棉织物

要占到三分之一。传统品种产量的比例自1958年后不断下降,但同时在

传统品种基础上发展了一些新品种,如人丝织锦缎、人丝金玉缎等。

1962年-1965年,真丝绸产量仍只占总产量的十分之一,人丝提花织物增

加,提花织机1965年比1960年增加43%。传统品种有所增加,并始产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