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旗袍文化浅析

旗袍文化浅析

旗袍文化浅析
国际商学院旅游管理乔梓文 1307714027
内容摘要:旗袍在中国已有百来年历史,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如今改良后的旗袍更是走向世界,成为时尚的领军人物和东方璀璨的明珠。

本文从旗袍的起源与发展,旗袍的神秘魅力,旗袍穿着要领,旗袍赋予的文化内涵以及当今旗袍的时代精神与意义等几个方面论述旗袍的韵律与妩媚。

一、旗袍的起源与发展
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族各部。

设立了清军中的红、蓝、黄、自四正旗。

入关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做“八旗”。

八旗所属臣民习惯穿长袍,是满族的土著服装,故此而得名为“旗袍”。

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工艺品,又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裁剪很简单,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主要特征有右衽大襟,饰以各式袢扣,直腰身,袍身宽大,“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帮甚至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都有多重宽大的滚边。

…满族贵族妇女的旗袍,面料多为绸缎,图案大都是吉祥纹饰,走起路来像是“风摆荷叶”。

到2O世纪2O年代,满汉女子服饰不断融合为一,并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

当初的旗袍样式,袖口收紧,滚边减窄,纹样刺绣稍作简略,衣身略短。

到2O 年代末,受西方裙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有了明显的改变,旗袍变为收腰合体曲线式,展现了女性的凹凸特征,具备了现代女装的基本特征和流行基础。

进入三、四十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全世界家喻户晓,堪称经典之作,是旗袍的顶峰时期。

这时的旗袍采用高立领、吸腰、短袖、纽襻、斜襟、高开衩,袍子忽短忽长,剪裁和造型学习了西裙特点,使旗袍更加合身,展露女性玲珑突兀的优美体态。

”面料上,纱、绉、绸、缎、花呢、棉布等都在应用。

1949年解放前夕,旗袍已经相当普遍,成为城市妇女的日常便装。

但新中国建立后,妇女穿衣服鄙弃穿红戴绿,鄙弃小资情调,流行朴素的军装、列宁装。

于是,旗袍所蕴含的悠闲、舒适、柔曼的大家闺秀形象,已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

1956年,据说苏联的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我们国家提出口号“人人穿花衣裳”,于是旗袍
便一显身手,但此时的旗袍不妖也不媚,不柔也不刚,增添了一种朴素、自然、健康的内涵,强调实用、大方的原则。

尔后服装设计师对中国的旗袍一直不断地进行改良,使这种民族服装既具有东方特色,又符合世界时装的流行趋势,具有优雅、贤淑气质的旗袍,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得到了国际的公认。

二、旗袍的独具魅力
(一)旗袍的婉约美
旗袍穿在女性身上,体现婀娜多姿的身段,加上袍裙包裹在身上,只能小碎步走,配上优雅的手势,扭动的腰肢,女性的柔美表露无遗。

旗袍是女性用来表现女人味的绝佳武器,或清纯或娇俏,或古典或性感,或大家风范或小鸟依人。

(二)旗袍的曲线美
着旗袍要求女性凹凸有致,太胖与太瘦都不适合穿旗袍,它特别适合东方女子的身材。

因为东方女子身材娇小,比起欧美妇女肥臀粗腰,要玲珑精致得多。

外国女子穿旗袍,肩膀过宽显膀,手臂太粗显壮,腿太长显得突兀,感觉不到旗袍特有的美感。

《苟子·君道篇》日“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汉人喜欢细腰曲折如此可见。

娇细婀娜的女性,窈窕淑女,长期以来一直成为男权社会的审美倾向。

直到唐代转而喜欢丰腴满满,“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烟”。

而旗袍含有此两种遗风,使得女子更加窈窕抢眼、曲线玲珑。

旗袍的特点是上紧下松,这样的设计正好显现了东方女人的体态美,又巧妙地掩饰了东方女子体型上的不足。

高而紧的立领,突出了中国女子精致的面庞,纤细的脖颈。

而腰身处贴身的线条恰好隐藏了东方人稍窄的肩膀又突出了东方女人特有的圆润。

(三)旗袍的含蓄美
旗袍的高衩,伴随着轻盈的步履,摇曳生姿,若隐若现,东方的含蓄、内敛发挥得极致,处处显得精致、典雅、温柔、飘逸,越发显得神秘与高贵。

旗袍看似密实,包裹着本应包裹的,但它又是最性感的,不经意地展现了所有能展示的。

三、旗袍穿着要领
旗袍穿着既要光鲜亮眼,又要得体大方。

首先脖子要细长,高立领衬长脖子,有一种娉婷的美感。

其次肩膀要园溜,宽肩阔背穿旗袍会显得雄壮、伟岸,有了阳刚却缺少柔美,这是旗袍的大忌。

胸部大小要合适,太凸与太平都不适宜,骨感是穿不出旗袍的味道来的。

再次,腰
身要细,腰身太粗的人穿旗袍不美观,小肚腩厚脂肪是会影响旗袍的视觉美的。

臀部要稍丰满,略微有点翘才显得女性的曲线美。

还有,身高个头要适中,1.60~1.70米最合适。

过高过矮都会破坏旗袍的整体美及风韵。

(一)职业旗袍穿着要领
职业旗袍是指职业女性上班时所穿的旗袍。

它开衩不宜过高,一般在膝盖往上23厘米左右。

花色适宜端庄素雅一些,选用小花、素格、细条丝绸制做的旗袍,可表现出温柔、稳重的风格。

旗袍面料夏季可用棉布、丝绸、麻纱等做面料,秋冬季可采用锦丝绒、五彩缎制作。

配饰不宜过多过艳。

(二)社交旗袍穿着要领
社交旗袍花色可选精致亮丽的图案,以装饰感极强的局部设计来突出高贵优雅的特色,如闪闪发光的亮片,特别适合晚宴穿着。

高贵的旗袍最好选用织锦缎、古香缎、金玉缎、绉缎、乔其立绒、金丝绒等等,夏季适宜选用真丝双绉、绢纺、电力纺、杭罗等真丝织品。

因丝织品质地柔软、轻盈不粘身、舒适透凉。

春秋季适宜新型的混纺棉加丝、蕾丝为佳。

这些高级面料制做的的旗袍能充分表现东方女性体型美、点线突出,丰韵而柔媚,华贵而高雅,如果在胸、领、襟稍加点缀装饰,采用雕绣、拼绣、镶嵌、打结造花等特殊工艺加强古典味道,更为光彩夺目。

最佳的旗袍长度是达到穿着者的脚背,而开衩的高度,一般可在大腿高、中部以下。

另外,鞋子宜穿与旗袍颜色相同或相近的高跟或半高跟皮鞋,亦可配穿面料高级、制作考究的绣花坡跟布鞋。

(三)礼仪小姐旗袍穿着要领
礼仪小姐的旗袍,最好选用单一的颜色,红色、黄色、紫色、金色、绿色等,面料以典雅华丽、柔滑挺括的织锦缎、古香缎和金丝缎等各种缎和丝绒类为上乘。

四、旗袍赋予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
辛亥革命后,时装流行的中心由苏州、扬州转至上海。

上海是妇女寻求解放的前沿阵地,掀起了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大方,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美和健康美。

当时上海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代表,是旗袍流行的先驱者以至社会各行各业、都市名媛、时尚人物纷纷效仿女学生打扮。

当时学生女装流行上衣下裙式,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

领、袖、襟、摆多镶嵌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

随着“五四”运动推向高潮,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进一步唤醒人们对美的渴望,提出自由、进步、民主的口号。

与此同时,上海服饰首当其冲,走在时代前列,追求服饰的新潮时髦、改良与解放,成为当时的风气。

领子忽高忽矮,腰身裁剪合贴,无袖短袖,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面孔,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宽袍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美和曲线美充分展示出来,把历来饱受封建时代压制的女性置于服饰艺术的浪尖上,同时非常明确地提出对于禁欲主义的一种反抗,为女性解放立了汗马功劳。

近年来,我们的旗袍深受国际时装界的青睐,无袖、收腰、高开衩、超短、低胸、裸背等各种形式变化无穷。

珠片、亮片、闪光、刺绣、绲边、织物印花、扎染等工艺装饰大放异彩,颜色浓烈、亮丽、跳跃、浓重、柔和、不对称,大胆突破了旗袍原有模式,融入了时代创新精神,注入了时代的血液,赋予了青春的活力,用一种崭新的观念,抒发着一种崭新的情怀,展现了东方神韵之美。

中国模特小姐选秀比赛,一般都有旗袍礼服表演。

歌星影星也纷纷以旗袍装扮亮相。

2008年奥运会上,礼仪小姐身着五色传统礼服,既有时代气息,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粉红色系列的“粉宝花”,用传统盘金绣工艺制作的宝相花图案腰饰,分割出完美的人体比例。

清新淡雅的“玉脂白”系列,彩绣腰封和玉佩的设计,是中国玉文化的反映又是对传统旗袍设计的一次创新。

绿色与牙白色丝绸面料的完美搭配,突出了中国女性内敛、含蓄的气质。

自然和谐的“国槐绿”系列,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和郁郁葱葱的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及坚守“绿色奥运”的决心。

“这不仅是奥运精神的风采,更是中国传统服饰走向世界得到肯定的展示。

旗袍不仅深受国人青睐,现在旗袍已经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

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是中国旗袍与欧洲晚礼服联姻的产物。

五、结语
旗袍美是一种高贵而典雅的美,它以其流动的旋律、诗情的画意与浓郁的柔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妩媚、温柔、清丽、婉转的性情与气质。

这种美是由旗袍文化内涵品味所决定的,穿着要求苛刻,由此限制了普及大众化。

但不管怎样,旗袍还是中国女人的最爱。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问一道绚丽的彩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