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研究进展

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研究进展

第33卷第1期 2010年2月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GEOMATlCs&SPATIAL lNFORMATION TECHNOLOGY Vo1.33,No.1 

Feb.,2010 

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研究进展 徐丽华 ,李梅 ,谢德体 (1.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 2.黑龙江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摘 要:长江黄河源区内高寒草甸退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多数研究中涉及的源区范围、高寒草甸 的分类、高寒草甸的退化原因及恢复治理措施等方面,各学者的看法并不相同,难以实现各项研究结果的比较研 究。从源区范围、高寒草甸的分类、高寒草句的退化原因及恢复治理措施等方面阐述了各学者研究的差异,指 出: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甸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必要对源区的范围进行界定;高寒草句的分类常常因研究目的 不同而有所差异,以退化程度进行的分类能够反映高寒草甸的动态变化过程,但需要定量指标对退化的不同程 度进行界定;遥感影像解译的结果由于遥感影像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而难以统一;退化的原因目 前主要集中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的研究,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的控制措施在局部区域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并没有抑制高寒草甸在总体上的进一步退化,寻找一种综合的有效的治理措施还是今后的研究目标。 关键词: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甸;分类;草场退化 中图分类号:TP79;X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867(2010)01—0003—05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Alpine Cold Meadow Degrad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 

XU Li—hua’,LI Mei ,XIE De—ti’ 

(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6,China; 2.Heilongjiang Geomatics Center of SBSM,Harbin 150086,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alpine cold meadow(ACM)degrad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tudies.The source region range,classification of the alpine cold meadow,alpine cold meadow degradation reasons,recov— cry and management were discussed.The paper indicated that define the source region eeo—environment range is necessary for ACM research,the ACM classification systems are different because different research objectives.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deg— radation process finer expresses the dynamic processing of ACM,but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was defined without quantity indices;The remote sensing image interpretation results were usually different because the uncertainty of itself of image and subjective factor;The Inajor reasons of ACM degradation were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actors.The prevention measures received some effects in some areas,but they did not prevent the further degradation of ACM.So,the research about comprehensive and efficient treatment will still need the flJrther WOrk. Key words: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alpine cold meadow;classification;grassland degradation 

0 引 言 长江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地势起伏较大,平 均海拔4 500 m,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和主要集水区,它 的生态环境对全国甚至全球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 外,由于地处青藏高原这样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 全球气候变化中最为敏感的地区,对全球变化有重要的 指示作用 。长江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以草地生态系统 为主 ,高寒草甸是长江黄河源区主要的草地类型 。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过度放牧、鼠虫危害等影响,使高 寒草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黑土型退化草地 的面积 日益扩大,进而导致土壤质量衰退,草地生产力、经济潜 

收稿日期:2009—06—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CB422000)资助 作者简介:徐丽华(1976一),女,黑_J宅江绥滨人,讲师,土壤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遥感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4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0年 力及服务功能降低,环境变劣以及生物多样性或复杂程 度降低,对本地区人和家畜的生存与发展,以及长江黄河 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平衡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 。为此, 长江黄河源区的草地退化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 视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源区内高寒草甸退化的情况进 行了一系列研究并提出了抑制生态环境退化的应对措 施 。但各学者的研究范围、分类系统、高寒草甸的退化 原因及恢复治理措施等4个方面,各学者的看法并不相 同,难以实现各项研究结果的比较研究。本文在回顾已 有文献的基础上,对高寒草甸退化研究中涉及的源区范 围、高寒草甸的分类、高寒草甸退化原因及应对措施科学 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主要分析了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 不同观点,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1长江黄河源区范围的界定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利用文献资料结合 大规模实地考察,对长江黄河源区的位置进行了界定,但 是由于资料和技术的限制,当时的研究只是集中于黄河 源区的地理学与水文学方面” ” ,关于其生态环境范围 没有明确的定义。 目前,随着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技术的发展,长江黄河源区的生态研究取得了全面深入 的发展,长江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范围却由于研究目标 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界定,如表l所示。从表中可以看 出,关于长江源区范围的界定,3位学者的差异并不大,如 G.Wang与潘竞虎界定了相同的纬度范围(跨度为 3。05 ),比丁永建界定的纬度范围少5 ;丁永建和潘竟虎 定义了相同的经度范围(跨度为5。30 ),与G.Wang定义 的经度范围相差25 。关于黄河源区的范围,丁永建和潘 竞虎定义了相同的纬度范围(跨度为2。35 ),比G.Wang 定义的范围扩大14 ;3位学者定义的经度范围的起点都 是东经96。00 ,但是丁永建定义的经度范围比G.Wang增 加O5 ,潘竟虎的研究范围远大于前两者,分别比G.Wang 和丁永建的研究范围增加了3。左右。 

表1 不同学者定义的长江黄河源区的范围 Tab.1 Different range j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 

2高寒草甸分类 为了分析高寒草甸的演替规律,常常需要获得不同 时期的土地覆被分类结果,发现不同类别之间的转换关 系。目前比较常采用的新技术是应用遥感影像来获得土 地覆被分类图来研究高寒草甸的退化情况 。但就这 方面的应用而言,各学者的研究也缺乏一致的标准和分 类系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寒草甸研究的分类系统不一致 不同的分类标准常常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目前关 于草甸分类依据的分类标准主要是景观生态学理论、退 化程度、覆盖度、物种等。各个学者依据自己的研究领域 采用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到了不同的分类系统。 G.Wang等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将黄河源区的生 态景观分为高山草原化草甸、沼泽草甸、高寒灌丛草甸和 高寒平原草甸、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草原化草甸、移动或 者半固定的沙丘、水体7个类型。在这种分类中,灌丛草 甸、沼泽草甸属于同一级的分类 “ 。 涂军将高寒草甸分为高寒草甸草地、高寒沼泽草甸 草地、高寒灌丛草甸草地3个亚类,其中高寒草甸草地包 括典型高寒草甸草地和退化高寒草甸草地两类,并将退 化高寒草甸草地依据退化程度划分为轻度退化、中度退 化、重度退化3个类别 ” ;类似的,L xu等也根据退化 程度对高寒草甸进行了分类,即将高寒草甸分为典型高 寒草甸和沼泽草甸,并将典型高寒草甸继续划分为未退 化的高寒草甸、轻度退化的高寒草甸、中度退化的高寒草 甸、重度退化的高寒草甸 ,但不同的是在该分类系统中 没有出现高寒灌丛草甸这一类别。马玉寿等为了研究高 寒草地退化情况将江河源区内的退化草地分为轻度、中 度、重度和极度4类,比前面的分类增加了“极度”这个类 别“ 。依据退化程度进行的分类能够反映高寒草甸的动 态变化过程,各个退化程度之问的分界点往往难以进行 量化。 与上述分类不同的是,邹亚容等为了研究我国草地 变化空间格局及不同干燥度的草地资源动态变化,将草 地按照覆盖度划分为低覆盖度(5%~20%) 中覆盖度 (20%~50%)、高覆盖度(>50%) 川。同样,还有一些 学者也按照覆盖度将高寒草甸进行分类来研究江河源区 土地覆盖度变化,但是其划分的范围是不同的。王建华 等将高寒草甸分为低覆盖度(10%~40%)、中覆盖度 (40%~60%)、高覆盖度(60%~80%以上)3类 ;潘竞 虎等指出的按覆盖度分类的标准是覆盖度小于30%的是 低覆盖度,大于70%的为高覆盖度,在二者之间的为中覆 盖度(30%~70%) ;G.WANG等只是将高寒草甸划分 为低覆盖度(50%一70%)、高覆盖度(>70%)两个层 次…。而李希来为了研究“黑土滩”形成的自然因素和生 物机制,根据优势物种及高寒草甸的演替顺序对研究区 内的草甸进行了分类,如高山嵩草+矮嵩草为优势的高 寒草甸、早熟禾+垂穗披碱草为优势的丛生禾草草甸、马 先蒿+火绒草为优势的杂类草草地、白蒿筋骨草+橐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