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戏论文特色论文:浅谈淮海戏的特色及价值
内容摘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丰富的民间色彩和独
特的艺术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淮海戏,已成为江苏省苏北
地区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文章详细追溯淮海戏
的历史渊源和各个发展阶段,分析了淮海戏的现状,从语言、
唱腔、表演等方面剖析淮海戏的艺术特色,进而探究其独特
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全面了解淮海戏,简要提出传承和发
展淮海戏的建议。
关键词:淮海戏 发展 特色 价值
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小戏,流行于江苏泗阳、沭阳、
灌云及连云港等地。淮海戏始于清末,以地摊形式演出,后
逐渐发展为舞台剧。曲调质朴优美,以拉魂腔见长。伴奏乐
器以板制三弦为主,因而俗称“三括子”。[1]淮海戏前身为
山东肘鼓子,是江苏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2]
一、 淮海戏的历史渊源
淮海戏的起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清代乾隆年间山东
历城人唐大牛、唐二牛兄弟二人卖唱乞讨,江苏姓邱、葛、
杨的三人学唱后在江苏境内传播,后形成戏曲剧种。另一种
说法为源于海州一带流行的民歌“太平歌”“猎户腔”,由姓
邱、葛、杨的三人发展为曲艺“怡心调”“拉魂腔”,在海州
地区流传下来,逐渐发展为淮海戏。[3]
大约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淮海戏有了最
初的一种形态,俗称“唱门头词”。最初的形态是一种曲艺
的形式,就是到人家门口唱,唱以后人家给点钱或别的什么
东西,唱的内容是一些简单的篇子,这个篇子就是一般的民
间故事或历史传说的一些小段子。
到了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左右,艺人们以家族
或亲友数人组成了小戏班。再到后来,小戏班发展多了,且
又受到山东柳子戏、安徽徽剧,以及昆曲、京剧等剧种的影
响,逐渐形成了生、旦、净、丑等不同的行当,唱腔和表演
等也不断地有所发展,演出的剧目不断丰富起来,成为较成
熟的地方戏剧种。
二、 淮海戏的发展过程
抗日战争时期,在淮海地区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
导下,艺人们成立了“艺人救国会”,组织演剧队,积极配
合党的中心工作和宣传抗日。演出深受淮海区党、政、军、
民的喜爱,被誉为“淮海小戏”。
解放战争年代,艺人们肩背步枪,手提三弦,跟随解放
军转战南北,有的艺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一些
演出组,随同淮海战役的大军渡过了长江,一直随军演出,
最后到达上海,且领到了“渡江光荣证”和“渡江纪念章”。
所以淮海小戏也被誉称为“革命小戏”。
新中国成立后,淮海小戏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
展。1954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将淮海小戏定名为淮
海戏,淮海戏艺术进入了发展的春天。淮海戏艺人从地摊走
向舞台,从农村走向城市,结束了那种“季节班”的演出,
在艺术上开阔视野,不断吸收京剧、锡剧、越剧的丰富营养,
表演队伍日渐稳定,表演艺术越发成熟,行当的分工也进一
步精细齐全,当地相继成立了专业性的表演剧团。
三、淮海戏的特色
淮海戏是江苏省最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长期以来,它
深受苏北地区广大人民的普遍欢迎和喜爱。淮海戏生长在农
村,且长时期地为农民服务,所以它的语言、唱腔、表演特
点等,都有着浓厚的淮海地方特色。
语言是决定一个剧种风格最重要的基础。处于北方话与
南方吴语区中间地带的流行荡区域的语言,虽总体属于北方
话语的范畴,但其四声调值的走向却又有着自己的特别之
处。如与普通话相比较,它的阴平字声,相当于普通话的上
声;而它的上声字的读法又是向上跳一点再下降;去声字的
读声不但不下降,反在平读后,还有稍挑高一些的尾音;只
有阳平字的读声与普通话基本相同。
淮海戏唱腔有其独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爽朗明快、
乡风野趣和清新生动”[4]的美学风格,这也是淮海戏剧种
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个性特征。到20世纪50年代,淮海戏的
唱腔已形成了基本曲调。女腔的基本曲调为“好风光”,男
腔的基本曲调为“东方调”。男女基本腔的确立,标志着淮
海戏的唱腔音乐在原来联用众多曲调的基础上,已形成了以
基本曲调板式变化为主的结构体制了。作为基本曲调,它们
能较强地体现剧种风格,又能通过“活唱”和板式变化,构
成大、小唱段,以表现多种情感和供不同行当来演唱。
淮海戏的表演,虽然也向京剧、昆剧等剧种学习了多种
表演程式,但因为它产生于农村,且长期服务于农民,所以
其表演富有农村的生活气息,带有泥土的馨香。特别是它的
丑行表演,形成了自己的乡土风格。从诸多的表演程式所起
的名称中即可看出,如鸡刨糖、鸡弹绒、野鸡溜、狗刨糖、
狗套头、狗颠疯、猪掉腰、蟹爬走、麻雀跳、雁别翅、鬼扯
转、挨窝走,等等。[5]京剧大师荀慧生先生在观看淮海戏
的演出后写道:“正因为它来自农村,所以演出中带着浓郁
的乡土气息,无论曲调和表演都非常朴实„„戏演得很生
动,哏而不俗,嬉而不谑,蛮有风趣,也极具讽喻。”[6]
板三弦是淮海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也是淮海戏特有的伴
奏乐器。板三弦是由皮三弦改制而来,在“打门头词”时,
伴奏乐器只有一把皮三弦,当时的艺人们每日行走于各家各
户间,皮三弦正面的皮经不住风吹日晒,每隔一段时间就要
换一个新的。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所限,艺人们决定把皮三
弦的皮换成板,这样就可以免去每段时间就要换一次皮的烦
恼,而且艺人们发现板三弦的音高要比皮三弦高一个八度,
音色听上去更清脆、明亮,于是板三弦延用至今。
四、淮海戏的价值
淮海戏继承并发展了多种戏曲的艺术精华。淮海戏源远
流长,从文学剧本到舞台风貌,从音乐体制到演唱技巧,从
人物化装到舞台布置,都分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淮海戏的
唱词结构,既较多地运用长于叙述的七字、十字齐言式,又
配合使用长于激情的三字、四字等短句。这对于探讨中国戏
曲中的唱词结构与曲调配合以及情感表现的关系,又有着独
特的艺术研究价值。
淮海戏在排演现代戏的过程中,坚持并已形成了以歌舞
演故事的现代戏表演的新传统、新特色。这对于中国戏曲的
发展,特别是有别于“话剧加唱式”的现代戏表演,具有特
别重要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戏的活跃和辉煌时
期,自90年代开始,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
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冲击,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对
淮海戏的兴趣也逐渐淡薄,尤其在年轻人中少有听众。随着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忙于生产经营,生活节奏加
快,听众越来越少,年老的艺人难以继续演唱,年轻艺人纷
纷改行,出现后继乏人、濒临消亡的危险。
目前,淮海戏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
目。抢救和保护承载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戏,
对研究、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
值。虽然传承和发展淮海戏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是我们相信,
只要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根据淮海
戏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传承措施,按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要求,坚持人才培养,有着浓厚的群众
基础的淮海戏,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重新焕发勃
勃生机,它的发展也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86.
[2]廖奔.中国戏曲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9.
[3][5]夏兰.中国戏曲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7:100、101.
[4]张溪,王安顺.浅议淮海戏唱腔的传承与创新[j].剧
影月报,200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