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为用药,实为用方——施今墨对药初探

名为用药,实为用方——施今墨对药初探

名为用药,实为用方 
施今墨对药初探 

祝勇 

BaiinaJournaZ of TCM,2o05,February.VoZ 24。No.1 
老中医经验· 

【摘要】本文记述了施今墨对药的由来和祝谌予对施今墨对药的认识,笔者经过学习祝老经 
验,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施今墨先生的对药是“名为用药,实为用方”的观点,并以具体对药和 
病案为例加以阐述,为学习施今墨先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施今墨;对药;老中医经验 

“施氏对药”为施今墨先生所创,笔者在学习施 
今墨对药经验时,曾侍诊于祝谌予先生身边,亲临教 
诲,受益匪浅,对施氏对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现将 
体会写出,与同道共研。 
施老的弟子祝谌予先生在侍诊时,常见施老处 
方双药并书,饶有特色。后留心总结,共收集了数百 
个双药并书的范例,将其不解之处问询于施老,深得 
施老赏识。祝老在解放后于北京中医学院授课及临 
床带教期间,曾详细讲述“施氏对药”,后由学生吕景 
山整理成书,定名为《施今墨对药》…1出版。深受读 
者青睐,屡次再版,仍供不应求,足见施老对药影响 
之深远。许多学生学习后均认为“对药”平实,不浮 
夸,切合临床实用。但也有人因施老处方双药并书, 
似无成方可循,且药味较多,就武断地认为:“施老只 
善用‘对药’,而不善用方。”笔者通过学习,方知事实 
并非如此。 
祝老说:“世人只知施老善用对药,而不知施老 
不但善于用药,更精于用方!施老的对药表面上看 
是一对一对的药物,实际上是许多小方和名方的精 
华。故施老之对药,名为用药,实为用方。”在祝老 
的指导下,笔者认真学习了“施氏对药”,并查阅了有 
关医学典籍,对施老的对药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施老的对药,是在对药物深入细致地理解和掌握的 
基础上,博采众方,体会深意,取其精髓,化裁而成。 
其对药或互为相须,如石膏配知母,出自《伤寒论》白 
虎汤;或互为反佐,如黄连配吴茱萸,出自《丹溪心 
法》左金丸;或一升一降,如葱白配淡豆豉,出自《肘 
后方》葱豉汤;或一气一血,如芦根配茅根,出自《千 
金方》;或一补一泻如枳实伍白术,出自《金匮要略》 
枳术汤,枳实破气消积,白术健脾和中,两者一补一 

作者单位:100010,北京市中医研究所 

泻相伍而达健脾消痞的功效。 J有时同为一药,因配 
伍不同,而治疗迥异。如石菖蒲一药,与焦远志相 
配,名日远志汤,出自《圣济总录》,治疗久心痛;再加 
茯神,为琥珀养心丹,出自《证治准绳》,治疗心悸、怔 
忡;菖蒲、远志,加入龟板、龙骨,名孔圣枕中丹,出自 
《千金要方》,治疗失眠、健忘、神志恍惚不安;若治疗 
痰湿蒙蔽心包,用菖蒲配郁金,出自《温热经纬》中的 
配伍……。 J由此可见,若非博览群书,深谙方意,则 
对药之出,实不可得。 
经笔者对《施今墨对药》的粗略统计,施老对药 
共涉及古今书籍61种,方剂105首。远至《内经》的 
“半夏秫米散”,近至《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升陷汤”, 
靡不采用。足见其读书之广,采方之多。 
在与施老的临床验案互参后,更能体现出施老 
认证之准,用方之妙,对方剂理解之深,化裁之巧,同 
时也体现出了施老的一些学术思想。以下举《施今 
墨临床经验集》 J一验案为例。 
“张某,男,57岁。身发寒热已二十余日,曾服 
药发汗,汗出又复畏风,全身倦怠无力,不思饮食,小 
便黄,量甚少。舌苔薄黄、质红,脉弦数。辨证立法: 
病已二十余Et,邪正互争,寒热时作,病在半表半里 
之间,故服药虽汗出,而邪仍不得解。小便黄少,苔 
黄舌红而脉弦数,说明兼有里热,拟和表里、清内热、 
通利膀胱水道之法治之。处方:赤白芍各6 g,川桂 
枝(柴胡4.5 g同炒)1.5 g,旋覆花6 g,炒半夏曲 
1O g,炒山栀10 g,炒香豉6 g,炒知母6 g,川厚朴 
4.5 g,煨草果4.5 g,白通草4.5 g,白苇根12 g,白茅 
根12 g,酒黄芩1O g,酒黄连4.5 g,赤茯苓10 g,赤小 
豆10 g,炙甘草3 go二诊:药服四剂,寒热大为减 
轻,周身舒畅,二十余日以来无此佳象。尿量增多, 
食欲稍好。处方:赤白芍各6 g,银柴胡(桂枝1.5 g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京中医2005年2月第24卷第1期 
同炒)3 g-旋覆花6 g,炒半夏曲10 g,车前草6 g,车 
前子6 g,赤茯苓12 g,赤小豆12 g,冬瓜子12 g,冬葵 
子12 g,白苇根18 g,炒黄连4.5 g,炙草梢3 g,焙内 
金10 g,炒谷芽10 g,炒麦芽10 g。” 
施老认为此病人属里有蓄热,而致外感,外邪人 
于半表半里,遂使里热更炽,唯以和解兼清里热之法 
方能奏效。初诊拟三解七清之法,其方以达原饮、柴 
胡桂枝汤、栀豉汤化裁。方中桂枝与二芍、柴胡与二 
黄、苇根与茅根、豆豉与山栀、草果与知母,一表一 
里,相互配合;桂、柴、苇、豆、草同施有逐邪外出之 功,芍、黄、茅、栀、知共用起敛阴、清热、凉血之效;旋 覆花配半夏曲和胃降逆;JII¥I-除湿散满;甘草调和诸 药并扶正;赤茯苓、赤小豆利湿给邪以出路。施老抓 住邪在半表半里,兼有蓄热内伏的病机,采达原之 意,以和解为法,佐清热利湿之品,宣、疏、清、利共 施,初诊即见良效。本方药味虽多,粗看庞杂,细审 方知组方配伍均有法度,而其辨证、立法、组方、配伍 也俱见巧思。施老治病风格,于此案之中可见一斑。 深入研究此案,施老“名为用药,实为用方”之意 更加明确。如方中厚朴、知母、草果配伍为采吴氏达 原饮之意。李时珍评知母、草果配伍:“治瘴疟寒热, 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 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柴胡配桂枝,为采仲景柴 胡桂枝汤之意。柴胡桂枝汤本为治疗太阳少阳并 病,桂枝汤解表为主,柴胡汤和里为主,合而为表里 开达祛邪之法;《外台》用本方治疗寒疝腹痛;《证治 准绳》用以治疗疟疾身热汗多。上5位药共起祛往 来寒热之功,或系施老用方初衷。旋覆花配半夏曲, 为仲景的旋覆代赭汤,和降胃气以定中焦;去参、草、 姜、枣以防温补助邪;去代赭石,因其重镇,不适于外 李建生治疗肺癌的经验 崔永玲 【关键词】肺癌;辨证论治;老中医经验 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北京鲜药研制中心主任李 建生,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对肺癌的治疗积累了 作者单位:100039,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北京鲜动物药研制中心五 棵松中医门诊部 感病。栀子配豆豉,源自仲景的栀豉汤,用于治疗伤 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者。 《本草求真》云:“烦属气,躁属热。仲景栀子豉汤用 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芦苇根配茅根,出 自《千金方》,治疗胃反上气,食即吐出;以施老经验, 无论外感、内伤发热,以及原因不明的低热均宜使 用,与栀子、豆豉相配,退热更速。黄芩、黄连伍用出 自《伤寒论》,张仲景用其治湿热中阻,胸膈痞闷;又 见于《医宗金鉴》,亦名二黄汤,治上焦火胜等证;施 老对于二黄喜用酒炒,以除上焦实火诸症,兼清里 
热。对药配伍均出自历代名方,信手拈来,随证化 
裁,采其意而不泥其方,由此案使我们对施老对药特 
点和临床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施老对药既是对药物的运用,更是对方剂 
的运用。然而善于用药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对 
古今名方巧妙地化裁使用。诚如施老所言:“临证如 
临阵,用药如用兵。” 
以上是笔者学习施老对药的一点心得体会,凑 
成文字,以期抛砖引玉,在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将施 
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 
致谢:本文承蒙祝肇刚、薛福玉老师指导,在此谨表谢意。 

参考文献 
1吕景山.施今墨对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6,131,4, 
14. 
2杨杏林.施今墨对药浅识.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0,19(1):10- 
12. 
3施小墨.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施今墨.北京: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2001. 
4祝谌予,翟济生,施如瑜,等.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1982.4. 
(收稿日期:2004-07.15) 

老中医经验· 

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医认为肺癌 
发生与正气虚损和邪毒入侵关系密切。正气内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