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素质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所谓农民的素质,就是指被称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基本性
质、基本素养。具体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经济行为素质、政治素质。
21世纪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会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依靠人来掌握,依靠人来发展的。
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人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说到底是人的竞争。因此,研究
提高农民素质问题的紧迫性,是我国同国际环境相关联的重大问题,应该是
在国际大环境下解决提高农民的素质问题。首先,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
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其他国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其次,提高农民
素质是农业生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再次,经济全球性是当今世界经
济发展的趋势所在,正在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各国经济的发展。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党和政府一直将农村作为
普及和教育
的重点。新中国成立之前,农民文盲率在80%以上;1990年文盲半文盲率在
20%左右;1998年已经降低到10%左右;2008年降到5%左右,农村的公共
文化设施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小学基本普及。大多数农民家庭也都看上了
电视,能收听广播,接受到各种 文化、信息、媒体的熏陶。
(一)农民劳动力素质状况
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从业人员占80%,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素质人
员所占比重还很小,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员还占一定比重,从事非农产业人
员文化水平较高。
(二)后续农民的素质状况
农民劳动力虽然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但是缺乏科技知识和劳动
力技能。由于缺乏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他们只能通过少量的农技活动来获得
技术和知识等。
(三)农村人口出生率状况
衣食足而后知礼仪。人口素质低,制约着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
人口素质低也会导致人口数量的居高不下。发达国家的人口年增长率为5‰,
不发达国的人口增长率为21‰.人口素质越低的不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速度
越快,生育率与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成反比关系。
(四)农民素质的地区差异
经济收入水平的差距决定农民接受的教育程度,非农产业为主的农民家庭
收入较高,接受义务教育比较好,儿童辍学率小,文化教育消费所占比重明显
高于普及农户,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各地区农村文化教育发展也不平衡,
文化程度差异相当大。从总体上看,城市郊区农民的素质高于远郊,东郊农民
的素质高于中部和西部。
(五)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
由于较高的小学入学率和成人扫盲计划的实施,中国的成人文盲率明显下
降,1990年为22%,目前为6.72%。1990年成人文盲率的性别差异是19个
百分点,1999年这一差异已降为13个百分点,2000年青壮年文盲率已降至5%
以下。
三、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农民作为社会群体自身的特性
1、传统观念和现代化观念的不适应
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禀赋“乐天知命”、“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文化,
循规蹈矩奉为时尚,墨守成规受到推崇,缺乏突破陈规陋习,大胆投入创新、
创业的原动力。千百年历史造成农民的小生产狭隘性与自然经济封闭性导致农
民形成传统的观念,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在教育与挣钱的长期效应与短期收益之间的徘徊
大多数农民对教育还持有消极态度。一方面,在打工潮、经商期的强力冲
击下,许多农民为了省几个读书钱,或让其子女早点挣回几个油盐钱,过早地
让未成年子女离开了学校。
(二)农村教育和文化卫生明显滞后
由于财力所限,国家用于农村教育方面的支出严重不足,教育投资远远不
能满足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需要;农村教育比城镇教育更为落后;有益文化活
动很少;卫生事业还有待于发展;环境污染没有得到重视。
(三)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的力度薄弱
推广机构不健全,推广机制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稳定;农村成人
技术再教育力量薄弱。
(四)大中专毕业生在农村感到无用武之地
人的素质的提高靠教育,教育靠学校,靠师资,而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
特别是农村教育现状仍然不容忽视。教育是具有长期效应的事业,教育现状的
不尽人意,是十分令人忧虑的大计。农村的文盲数字有的地方在逐年增长,与
之相应的是农民素质下降。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
1、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3、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二)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
引导农民深化对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认识。
(三)加强科学技术推广力度
1、加大农业科学基础的投入,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2、实施农村技术人才工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3、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增强农民科技意识
第一,科技、经济管理部门要转轨变型,把信息技术服务列为应尽的职责。
第二,农村推广组织要由单一渠道向多元化发展,改革和强化主渠道,形成新
的农村推广网络,县乡村“三结合”,搞好实验示范、推广、培训,形成新的
上下相连的农技推广开发网络。第三,坚持先试验示范后推广的技术路线。
(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其工作作风。
(五)加强农村基层的政权建设
第一,加强思想建设,增强开拓创新新意识,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牢固
树立以经济建设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标准,切实解决好贯彻执行党的基本
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的问题。第二,加强组织建设,提高班子的战斗力,形
成带动农民群众开展各项工作的坚强集体。第三,加强作为建设,增强凝聚力
和号召力。
(六)加强农村环境与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
(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素质的提高
1、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降地
2、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对农民开展思路政治工作的新路子
(1)要寓教于乐,以情感人,以文化文
(2)要分层施教
(3)要建设健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管理制度
(4)要逐步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降地、制度建设
(5)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建设和完善县、乡、村思想政治工作网络
3、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八)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农民法制素质
1、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制素质
2、加大执法力度,净化社会风气
3、加快“三农”的立法步伐
(九)加强法制学习,做到有法必依
1、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改变农村重男轻女的状况
2、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落实
3、加强九年义务教育法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