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徽师大教务处主办 第6期(总第17期) 2005年12月8日
目 录
教学研究
2005年我校教学成果喜获丰收
我校2006年新专业申报工作进展顺利
质量监控
我校对科类基础课进行课堂测评
校教学督导团对北校区进行课堂教学检查
教材建设
我校启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
选题、申报工作
2006年春季教材征订会召开
实践教学
我校微格教室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考试招生
本学期第一批科类基础课考试开始 2 教学研究
2005年我校教学成果喜获丰收
开展教学成果评选和奖励工作,是我省和我校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尊重和鼓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创造性劳动的重要举措。2005年我校共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另有28项获安徽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
附:2005年我校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
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
完成单位 获奖
等级
1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刘运好 余恕诚
胡传志 俞晓红 文学院 省级
一等奖
2 高等师范院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王 伦 王先俊
王学灵 教务处 省级
一等奖
3 《心理学新论》(教材) 李 铮 姚本先
桂守才 周 策
方双虎 教育科学
学院 省级
一等奖
4 高等学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陆 林 杨效忠
卢 松 赵春雨
汪德根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省级
二等奖
5 高师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 谢昭新 王先俊
阎蒙钢 李子华 文学院 省级
二等奖
6 把非线性前沿引入物理本科教学研究 陆同兴 崔执凤
王中结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省级
二等奖
7 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熊言林 江家发
阎蒙钢 孙 影
高淮强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省级
二等奖
8 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建构与优化 王世华 吴晓萍
周晓光 李琳琦
裘士京 社会学院 省级
二等奖
9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桑青松 李子华
葛明贵 王道阳 教学评估
办公室 省级
二等奖 3 10 定量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魏登云 刘钦龙
黄宝宏 体育学院 省级
三等奖
11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 张传开 王义德
高正礼 陈立新
高文娟 政法学院 省级
三等奖
12 以权变模型为基本分析工具的高校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戴 锐 赵 平
陈国强 戴家芳 原芜湖师专 省级
三等奖
13 黄山植物学野外教学基地教学模式的研究 周守标 张小平 生命科学
学院 校级
14 素描教学个性化语言探索实践与研究 高 飞 美术学院 校级
15 高师化学本科专业教学整体改革与建设 方 宾 王 伦
江家发 魏先文
顾家山 化学与材料
科学学院 校级
16 教学中和声理论的创造性运用研究 张建华 音乐学院 校级
17 《植物学》教材 张小平 王全喜 生命科学
学院 校级
18 高等院校自然地理研究性教学与综合性实习教学方法研究 周秉根 王心源
阎伍玖 程久苗
程先富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校级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 陶富源 王孝哲
刘雪英 房 玫
吴静波 政法学院 校级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公共)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房 玫 戴兆国
胡庆十 胡梅叶
吴兴华 政法学院 校级
21 中国文化史 房列曙 裘士京
周晓光 社会学院 校级
22 “社会学概论”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重构和优化 方 青 孔 文
柴文杰 冯万勇
龚新玲 社会学院 校级
23 三年级高级英语课和高级写作课教学改革探索 谢娅莉 梅晓娟
傅维贤 王昌玲 外国语学院 校级
24 21世纪安徽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翟红梅 郑燕怀
扬 艳 谢 冰
骆忠武 外国语学院 校级 4 25 打破“石化”僵局 锐意教学改革 朱 琴 邱少波
李光华 梁 琼
倪 响 外国语学院 校级
26 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研究 王守恒 教育科学
学院 校级
27 声乐教学成果 范福民 王 琳
吕 茵 音乐学院 校级
28 中国文化概论(教材) 李 平 杨柏岭
芮宏明 文学院 校级
29 《教师语言纲要》(专著) 蒋同林 崔达送 文学院 校级
30 研究性学习在高等师范院校写作课中的运用 芮 瑞 黄建成
刘 颖 李 源
张 华 文学院 校级
31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研究 吴尚华 谢昭新
方维保 杨四平
张应中 文学院 校级
32 文学理论的教学改革研究 陈文忠 江守义
章 池 丁云亮 文学院 校级
33 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口语课教学改革 徐 茗 朱 婕
马晓娜 国际教育
学院 校级
34 《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姚国荣 束从敏
陆 林 金世胜 经济管理
学院 校级
35 在设计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朱 鸣 班 石
王淮梁 美术学院 校级
36 高校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 李 杰 数学计算机
科学学院 校级
37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自动维护技术 王元航 黄云飞
靳蓓蓓 朱向冰
喻其山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校级
38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 高 升 蒋先军
付银鹰 体育学院 校级
39 田径运动技术电子教程(教材) 方 斌 吴 峰 体育学院 校级
40 环境化学(教材) 陶秀成 王麟生
宫世国 姚磊明
张振飞 环境科学
学院 校级 5 我校2006年新专业申报工作进展顺利
根据教育厅《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2]005号)和《关于做好高校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制定、修订工作的意见》(教高[2002]024号)的要求,为更好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服务我省“科教兴皖”战略,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立足学校实际,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我校积极申报2006年新专业。其中,经济管理学院申报的市场营销专业,皖江学院申报的广告学、市场营销、网络工程、美术学、艺术设计和音乐学教育专业共计七个新专业已经顺利通过省教育厅评审。目前,各专业申报材料已经报国家教育部审批、备案。
★ 为扩大科类基础课的选课容量,本学期对一学分的科类基础课程增开了第二批次。本批次各学院共申报了18门课程,111个教学班,其中仅《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申报了31个教学班。选课于10月28日至11月4日进行,经过选课筛选后实际开设了104个教学班,共有11937名同学选上课,极大地缓解了科类基础课程选课容量紧张的矛盾。
★ 为进一步增加科类基础课的课程容量,扩大学生的选课范围,为我校学分制教学的运行提供更多支持,根据《关于学分制教学计划中科类基础课等课程设置的补充说明》(校教字[2003]8号),教务处于近期对原有的科类基础课进行了扩容。教务处对新申报的科类基础课进行了审核,最终确定《中学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研究》、《教育经济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生态学原理与应用》、《桥牌与社会》、《儒学与人生》、《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秘书学概论》10门课程为新的科类基础课,并在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向全校学生开放、选课。
质量监控
我校对科类基础课进行课堂测评
为了解科类基础课教学与管理情况,不断提高科类基础课教学质量,教务处在第九教学周晚上时间对2005—2006学年第一批次开设的49门科类基 6 础课进行了课堂教学纸制测评及有关情况调查。本次测评共发放课堂教学质量测评表27000余份、学生调查问卷5000余份、教师调查问卷200余份,涉及中、南两个校区215个教学班。
本次测评结果显示科类基础课课堂教学总体良好,绝大部分教师教学态度端正、认真履行职责,学生基本满意。但也存在个别教师在未严格履行手续的情况下调、停课、换教室,部分学生对科类基础课的教学不太满意的情况。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学校今后将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上的管理,继续加强日常教学的质量监控;同时从“教”和“学” 两个层面来加强科类基础课的建设和管理,在努力提高科类基础课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过程中,建设更多门类和数量的科类基础课程,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校教学督导团对北校区进行课堂教学检查
根据学校期中教学检查安排,校教学督导团于11月14、15日两天集中文理两组督导员11人,在教务处王心源副处长带领下,对北校区进行了专项集中听课。督导团采用2-3人为一听课小组形式,听取了北校区文、理科24门理论课程,并查看了7门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情况。听课的对象,主要以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为主。听课结束后,除与部分主讲教师交换意见外,还专门分文、理两组向北校区领导和系领导作了较为详细的听课信息反馈。
从听课情况看,北校区大部分教师备课认真、充分,能较熟练的讲授本专业课程的内容,教态端正,精神饱满,语言清晰、简练。不足之处在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不够,对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讲解的不够准确、完整;师生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运用较少;教学内容较单一,信息量小,缺乏学术气氛。
★ 11月16日,学校召开督导团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副校长王伦和教务处领导。会议认真总结了开学以来针对新上岗青年教师的专项听课情况,研究今后的工作思路。会议决定后半学期工作由针对新上岗青年教师的专项听课转向对各学院集中听课。目前校教学督导团已完成了对教育科学学院和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