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2期
2018年2月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POLYME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1.34.No.2
Feb.2018
光引发自修复微胶囊的制备及涂层自修复性能
张 路 ,王 炜 ,一,俞 丹 '2’3,林 苗
(1.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上海201620;2.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620 3.三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1221)
摘要:以光固化树脂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和光引发剂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可用于光引发 自修复的微胶囊。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观察了微胶囊的形态及结构,采用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热重分析仪 对自修复微胶囊的粒径、热稳定性及修复效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芯材被成功包覆在微胶囊中,微胶囊合成的优化 转速为500 r/min,在此转速下,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101.9 m,包覆率为51.46%,微胶囊热稳定温度为226℃。将所制 备的微胶囊埋置于涂层中,通过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涂层中的裂纹在UV光照20 min之后得到了明显的修复,且修复 过程绿色高效
关键词:微胶囊;制备;光引发;自修复;涂层 中图分类号:TQ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55(2018)02—0116—05
近年来,涂层作为人们于金属防腐,维护设备器械
的重要材料,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 中L1 J。然而涂层在使用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外
界因素如气候、冲击等的影响而产生微裂纹和一定程 度的损伤,影响其使用性能 2,因而及时修复涂层中 产生的微裂纹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人工修复具有很大
的局限性。受生物体受伤后自愈合功能的启发,研究 具有仿生自愈合功能的新型涂料已成为了研究热  ̄,I31。
目前,自修复体系主要分为本征型自修复与外援
型自修复2种形式。本征型自修复通过材料中的可逆 化学/物理反应进行修复.夕 援型自修复包括微胶囊型 自修复,液芯/中空纤维自修复等【4’5 J。其中,微胶囊
型自修复作为外援型自修复的一种,由white等首次
研究,采用聚脲甲醛(PuF)为囊壁,包覆双环戊二烯 (DCPD)单体囊芯,胶囊破裂后,DCPD在Grubbs催化 剂作用下产生交联聚合lL6 J,而由于Grubbs催化剂受寿
命、稳定性、价格等因素限制,其应用广泛性受到制 约【 。现阶段,李海燕 、童晓梅[ J等人曾使用环氧
树脂代替DCPD作为芯材制备自修复微胶囊,取得较 好的自修复效果。
o }l儿o 、。 o+ 。一 0 · 0
0 。 0 lijL0 、。 O Polymer
Fig.1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aliphatic polyurethane acrylate
doi:10.16865/ ̄.cnki.1000—7555.2018.02.020 收稿日期:2017.05 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140303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16Dl10518) 通讯联系人:俞丹.主要从事聚合物材料功能化研究,E.mail:yud ̄@dhu.edu.c
n 第2期 张路等:光引发自修复微胶囊的制备及涂层自修复性能
由于随着涂料日益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 发展,紫外光固化涂料作为一种新型节能无污染的涂 料[10],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相比于传统的热固化涂料
及自然干燥涂料,紫外光固化速度更快,适用性更广, 且不含挥发性大的溶剂,大大降低了挥发性有机溶剂 (V0C)对环境的危害[u, ]。因此,本文先制备了包覆
紫外光固化的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和光引发剂的自修
复微胶囊,并将其埋置于环氧树脂涂层中。当涂料受 外界影响产生的微裂纹经过微胶囊时,芯材在毛细管 虹吸作用下迅速溢出至裂纹中,经UV光照射可快速
固化交联,从而起到自修复的作用。此方法是一种绿 色友好的自修复方式,其中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在
光引发剂作用下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式见Fig.1。
1实验部分 1.1材料与仪器 环氧树脂E51、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 (TMPEG)、光引发剂6992:均为工业级,上海光易化
工有限公司;尿素、甲醛、氯化铵、间苯二酚、三乙醇胺:
均为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2一羟基一2一甲 基苯丙酮(35引发剂1173)、光引发剂6992、1,6一己二
醇二丙烯酸酯(HDDA)、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
RJ423:均为工业级,l广州利厚贸易有限公司;以上原 料与试剂均为直接使用。
光学显微镜:日本NIKON公司;Nicolet 6700型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Thermo Fisher公司;
TM-10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Hitachi公司;BL- GHX-V型光化学反应仪:上海比朗仪器制造有限公 司;204 F1热重分析仪:德国Netzseh公司;LS-13320 型激光粒度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 1.2自修复微胶囊的制备 采用原位聚合两步法,将尿素与甲醛溶液(摩尔比 为2:1)加人三颈烧瓶中,三乙醇胺调节pH为8~9,于 70℃恒温磁力搅拌1 h得到透明预聚体溶液,将超声 混合均匀的聚氨酯丙烯酸酯RJ423、HDDA、光引发剂
1173(质量比为4.9:4.9:0.2) ̄11人聚脲甲醛预聚体,一 定转速下乳化30 min,然后稀盐酸调节体系pH为
3~4,缓慢升温至60℃反应2~3 h,将烧瓶底部沉淀 经洗涤过滤干燥后得到白色微胶囊粉末。
1.3自修复涂层的制备 将环氧树脂ES1,稀释剂TMPEG,光引发剂6992 (质量比6.9:2.9:0.2)超声混合均匀,将5%的微胶囊 通过机械搅拌均匀分散其中,于玻璃片上浇注涂层,涂 层厚度控制在l mm,随后室温条件下于光化学反应
装置中使用波长365 nlTl,功率500 W紫外光照射5 min,使环氧树脂固化。得到含有微胶囊的自修复环
氧树脂涂层。 1.4光引发自修复过程 将制备好的环氧树脂涂层通过冷热交替处理使之 产生微裂纹,采用光学显微镜上游标卡尺记录裂纹位
置后。静置5 min芯材从破裂的微胶囊中溢出,于光 化学反应装置中固化微裂纹中的芯材,然后用光学显
微镜观察涂层修复情况。 1.5测试与表征
1.5.1红外光谱测试: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对所制备 微胶囊、微胶囊的芯材与壁材进行红外光谱全反射分 析,探究微胶囊、芯材物质、壁材物质的化学结构。测
试中使用赛默飞世尔科技(美国)有限公司Nicolet 6700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配有ATR附件)测定。
1.5.2表面形貌分析:通过光学显微镜(OM)观察微 胶囊表面形貌及涂层中所产生的裂纹情况。样品60 S 喷金后采用TM-10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在10
kV加速电压下,放大相应倍数观察表面结构。 1.5.3粒径与包覆率分析:采用激光粒度仪对不同转
速下微胶囊的粒径进行分析。取0.1 g样品溶于100 mL一定浓度的乳化剂溶液中,采用LS-13320型激光
粒度仪测试其粒径分布。 称取一定质量的微胶囊( 1),于研钵中研磨充分
后,在丙酮中浸泡24 h,定时更换溶剂,最后将所剩壁 材过滤干燥后称量( 2),反应所投入芯材质量记为
3,按式(1)计算微胶囊包覆率。包覆率(髓)指微胶
囊对芯材的包覆效率,定义为所制备微胶囊囊芯含量 与反应投入囊芯含量之比。
EE= 二 (1) m 、 1.5.4 热稳定性分析:采用204 F1热重分析仪,N2 环境下,以10℃/ra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900℃,测试
脲醛树脂壁材及所制备微胶囊的rig曲线。
2结果与讨论
2.1红外光谱分析
由Fig.2可以看出,3360 cm-1处的吸收峰归属于 脲醛树脂壁材的N—H与O—H的伸缩振动,2935 CITI
与2848 tin 处的吸收峰为稀释剂HDDA分子中亚甲 基的伸缩振动,1720锄I1处的吸收峰为光引发剂及壁
材中羰基的伸缩振动。1605 cm~、1407 cm一1、1518
cm_。、1463 c
m 处的吸收峰为光引发剂中苯环的伸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缩振动,804 cm 处的吸收峰为光引发剂1173中苯环
的变形振动,1630 cm 处的吸收峰为脲醛树脂壁材中 酰胺键的伸缩振动。通过对微胶囊的结构分析可知, 芯材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HDDA和光引发剂1173
被成功包覆于微胶囊中。 2.2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及结构 Fig.3为完整微胶囊与破裂微胶囊的表形貌。由 Fig.3(a)可以看出微胶囊为球形,胶囊外壁粗糙,这是 由于制备微胶囊过程中多余的壁材部分沉积在微胶囊 表面,由Fig.3(b)可以看出微胶囊内壁相对光滑,微
胶囊具有明显的芯壁结构。 fb)
. —— — ——一 3360 (c) ——— 厂——~
I 720 、
Fig.2 FF-IR spectra of(a)shell materials,(b)microcapsules and (c)core materials
Fig.3 SEM images of(a)self-healing microeapsules and(b)broken self-healing microcapsules
Particle diameter/ ̄tm
Fig.4 Size distribution of microca ̄ule at different agitation rate
E 600 i
写400
200
Fig.5 Effect of agitation rate to n aII diameter and encapsulation percent of microcapsules Fig.6 SEM images of microcapsules at different agitation rate
2.3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及包覆率 由Fig.4及Fig.5可以看出不同转速下所制备的
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在200 r/min、300 r/min、400 r/ rain和500 r/min转速下制备的微胶囊,随着搅拌转速
增加,微胶囊粒径分布变广,平均粒径变大,包覆率变 小;而当转速较小(200 r/rain,300 r/min)时,由Fig.6 可以看出,微胶囊形成了团簇,分散性较差;转速为
400 r/min时,
胶囊分散较好,但多余的壁材与小粒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