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症肌无力治疗指南 新

重症肌无力治疗指南 新

已发现呼吸衰竭(Ⅰ型或Ⅱ型均可见),即应及时气管插管,并考虑 正压通气.
人工辅助呼吸的MG患者需加强护理,定时雾化、拍背、吸痰,防 止肺部感染,通过辅助呼吸模式的逐步调整等尽早脱离呼吸机。
治疗MG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MG患者
:部分激素类药物,部分抗感染
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等以及二性霉素等
Ⅲ型:(重型)全身混合性多肌群受累,但无呼 吸
肌受累,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生活不能自理。
Ⅲa:发病时间长,病情进展慢; Ⅲb:发病时间短,病情进展快; Ⅳ型:(潜在危象型)曾有过胸闷或呼吸困难症 状,但无发生肌无力危象病史;
Ⅴ型:(危象型)正处于或有急性呼吸困难肌无 力危象病史。
分期
发作期/进展期:临床病 情在短期内迅速加重 或在 稳定一段时间后又加重。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 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
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 一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①Miller–Fisher综合征; ②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③眼咽型肌营养不良; ④眶内占位病变; ⑤Graves眼病; ⑥Meige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慢性炎性脱髓鞘
二、免疫抑制药物治疗
1.

是治疗MG的一线药物,可使70%~80%的MG患者症状
得到显著改善。糖皮质激素由于其强大的抗炎及免疫抑
制作用,被广泛应用于MG的治疗[9]。目前常用于治疗重
症肌无力的糖皮质激素包括: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
地塞米松。
使用方法:醋酸泼尼松0.5~1.0 mg/kg,每日晨顿服; 或20 mg/d晨顿服(糖皮质激素剂量换算关系为:5.0 mg 醋酸泼尼松=4 mg甲泼尼龙=0.75 mg地塞米松),每3 天增加醋酸泼尼松5.0 mg直至足量(60~80 mg)。通常2 周内起效,6~8周效果最为显著。
著。呼吸肌无力可致
,部分患者可出现
,需行人工辅助呼吸[3,4,5]。
改良Osserman 分型
Ⅰ型:眼肌型,病变仅局限于眼外肌,两年之内其他 肌群不受累。
Ⅱ型:全身型,有一组以上肌群受累。 ⅡA 型:轻度全身型,四肢肌群轻度受累,伴或不伴眼
外肌受累,通常无咀嚼、吞咽和构音障碍,生活能自理。 :中度全身型,四肢肌群中度受累,伴或不伴眼

,在经良好医患 并做好充分
下,可用糖
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其使用方法为:甲泼尼龙1 000 mg/d,连续静
脉滴注3 d,然后改为500 mg/d,静脉滴注2 d;或者地塞米松10~
20 mg/d,静脉滴注1周;冲击治疗后改为醋酸泼尼松或者甲泼尼龙
,晨顿服。
视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醋酸泼尼松或甲泼尼龙减量需要根据患者 病情改善情况个体化,如病情稳定并趋好转,可维持4~16周后逐渐 减量;一般情况下逐渐减少醋酸泼尼松用量,每2~4周减5~10 mg ,至20 mg左右后每4~8周减5 mg,酌情隔日服用最低有效剂量。 过快减量可致病情反复、加剧。
的患者,为防止患者手术后出现肌无力危象,术前可

等药物。
三、MG危象[14,15]
呼吸肌功能受累导致严重呼吸困难,危及生命者,应积 极行人工辅助呼吸,包括正压呼吸、气管插管或气管切 开,监测动脉血气分析中血氧饱和度和二氧化碳分压, 并进一步判断MG危象的类型(表1)。
如为肌无力危象,应酌情
,直
手术时机的选择:在稳定期/缓解期,肌 无力症状最轻,尤其是呼吸功能改善, 用药量最小时手术。对于女性病人,应 选择在月经周期初、中期手术。
外科MG临床分型和分期
分型
Ⅰ型:(轻型)眼肌型,仅仅眼部肌群受累; Ⅱ型:(中型)全身混合性多肌群无力,但无呼
吸肌受累, 药物治疗后症状可部分缓解,影 响劳动;
抗真菌药物),部分心血管药物(如利多卡因、奎尼丁、β–
受体阻滞剂、异搏定等),部分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
乙琥胺等),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碳酸锂、地西
泮、氯硝西泮等),部分麻醉药物(如吗啡、度冷丁等),
部分抗风湿药物(如青霉胺、氯喹等)。
其他注意事项包括:禁用肥皂水灌肠;注意休息、保暖 ;避免劳累、受凉、感冒、情绪波动等。
。但在发病 可单独出现眼
外肌、咽喉肌或肢体肌肉无力;脑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
神经支配的肌肉更易受累。
经常从一组肌群无力开始,逐渐累及其他肌群,直到全 身肌无力。
部分患者短期内出现全身肌肉收缩无力,甚至发生
骨骼肌无力表现为


,活动
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眼外肌无力所致对称或非对称性 是MG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见于80%以上的患者[2];
广泛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之前,MG的病死率高达30%,而随着 机械通气、重症监护技术以及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MG的治疗, 目前病死率(直接死于MG及其并发症的比例)已降至5%以下。
一般术前护理主要包括重视心理、生理 因素对MG的影响,减少MG危象发生的 诱因,教会患者咳嗽、排痰方法。术后 因吞咽肌无力、吞咽困难、气管插管刺 激及抗胆碱酯酶药的应用,均可使喉部 分泌物增多,所以要彻底清除呼吸道分 泌物,保持气道通畅,不易清除者应采 用雾化吸入。
使用糖皮质激素期间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40%~50%的
MG患者肌无力症状会在4~10 d内一过性加重并有可能
促发肌无力危象,因此,对病情危重、有可能发生肌无
力危象的MG患者,应
糖皮质激素;同时应注意
类固醇肌病,补充钙剂和双磷酸盐类药物
,使用抗酸类药物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食量增加、体重增加、向心 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白内障、青光眼、内分 泌功能紊乱、精神障碍、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消化 道症状等,应引起高度重视。
到安全剂量范围内肌无力症状改善满意为止;如有比较
严重的
,应酌情使用
;如不
能获得满意疗效时考虑用
;部分患者还可
考虑同时应用,应尽快减少或者停用胆碱酯酶抑制剂,一般5
~7 d后再次使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可酌情使用阿托
品;同时给予甲泼尼龙冲击、血浆交换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胆碱酯酶抑制剂的使用剂量有限( ),胆碱能危象已极为少见。若血气分析
性多发性神经病等
治疗
1.一般治疗 治疗
此类药物是治疗所有类型MG的一线药物,用于改善临床 症状,特别是新近诊断患者的初始治疗,并可作为单药 长期治疗轻型MG患者[8]。不宜单独长期使用胆碱酯酶抑 制剂,其剂量应个体化,一般应配合其他免疫抑制药物 联合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中溴化吡啶斯的明是最常用 的胆碱酯酶抑制剂。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胃肠 痉挛、心动过缓和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国内一 般最大剂量为480 mg/d,分3~4次口服。
胸腺摘除手术后通常在2~24个月病情逐渐好转、稳定,用药剂量亦 减少。 MG患者经胸腺摘除手术治疗后可完全 ;也有 MG患者胸腺摘除术后几年甚至数年后MG症状 ,但总体来说
一般选择手术的年龄为
。MG
的患
者,除非怀疑高度恶性胸腺瘤,可以
,如丙
种球蛋白冲击等,待病情改善、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
有助于减少、防止手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需要
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
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
晨轻暮重,
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通常以眼外肌受
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

3.
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以上;SFEMG测定
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 ,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MuSK抗体、抗 LRP 4抗体。
中毒量较接近,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
,及时发现药量不足和药物过量,随时调整药物
剂量及服药时间。
术后继续服用强的松,2 月后逐步减量 ,直到 4-5 个月逐步停药,吡啶斯的明则根据症状服用更长 时间。
所有临床病人
用量因人而异;术前用量以能控制病
人的症状、维持良好肌力的最小剂量为
宜。
是,先从小剂量开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无力、易疲劳,活动后加重, 休息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后症状明显缓解、减轻。
年平均发病率为(8.0~20.0)/10万人[1]。MG在各个年龄 阶段均可发病。
在40岁之前,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40~50岁男女发病 率相当;50岁之后,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临床特点
患者
外肌受累,通常有咀嚼、吞咽和构音障碍,生活自理困难 。 Ⅲ型:重度激进型,起病急、进展快,发病数周或数月内 累及咽喉肌;半年内累及呼吸肌,伴或不伴眼外肌受累, 生活不能自理。 Ⅳ型:迟发重度型,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两年内逐渐
进展,由Ⅰ、ⅡA、ⅡB 型进展,累及呼吸肌。 Ⅴ型:肌萎缩型,起病半年内可出现骨骼肌萎缩、无力 。
始逐渐加大到 治疗量,使肌力明显
增强、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然后再将
剂量 1/5~1/6,且达到
激素类药物
强的松,1次晨服1-2㎎/㎏,两种疗法:①直接治疗量 ;②半量疗法+钙片+氯化钾(对于比较重的患者),疗 程为3月;
其他激素类药物和环孢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 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其他治疗
硫唑嘌呤 环孢菌素A 他克莫司 环磷酰胺 吗替麦考酚酯(MMF) 抗人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血浆置换 胸腺放射治疗
成年全身型MG和部分眼肌型MG患者,为尽快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 量或停止使用、获得稳定而满意的疗效、减少激素不良反应,应早期 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