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摘 要:在初中如何做好初高中的衔接,一要打好基础,二要让
学生形成一定的化学思维。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基础;溶解度计算
教了几年初三化学,总是能听到升入高中的学生说高中化学听
不懂,很难,失去了信心等。开始没在意,后来多问了些学生,也
咨询了几位高中老师,发现原来教材改革之后,好多知识在初中不
要求或者要求不高,而高中却当作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来处
理,上来就用,就造成了学生认知的脱节。针对这个问题,从学生
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我请教了高中老师,又跟教研室老师探讨研
究,几次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且进行实际教学的摸索
与实践,终于取得了一些效果。下面就我的一些做法进行以下总结,
以期与同行
交流。
一、有关溶解度计算
初中没有要求计算,只是要求学生能从一定温度、100克溶剂、
达到饱和状态、已溶解的溶质质量等方面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但高中就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
算关系的基础上,要求进行温度改变、溶解、结晶等问题的计算。
这些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难点也是重点。所以,我在初中的“溶
解度”教学中,先让学生掌握固体溶解度的概念,之后分析概念中
的4个关键词(即一定温度、100
克溶剂、饱和状态和溶质的质量),并且举例说明这4者缺一不
可。再学习了溶解度曲线之后,再结合溶解度曲线,说明某一温度
下,一定量的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溶剂里,能否形成饱和溶液,此
时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如何以及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
数的计算等。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溶解度的概念,同
时也能用来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
二、有关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只要求学生能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
应。高中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两个角度进一步地从本质上来
认识氧化—还原,并且以此来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初中化学在氧气的性质部分,介绍了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
反应;在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处,介绍像氧化铜这样的含氧化合物里
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在此,结合单质碳还原氧化铜的
反应,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且以此为例,说明在氧化还原
反应中,失氧发生还原反应,得氧发生氧化反应;发生氧化反应的
被氧化,发生还原反应的被还原;失氧的作为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得氧的作为还原剂具有还原性。那么,在高一复习的时候,就可以
让学生标出这个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结合初中给出的氧化反
应还原反应的定义,就可以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了。接着再以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为例,从原子结构入手,
分析金属原子失去电子与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层层深入,最终得
出反应本质是电子转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
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
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受到认知过程以及心理发展过程的限制,初
中化学以“经验型”学习为主,死记硬背的记忆内容比较多。而上
了高中,不仅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所增强,学生更要形成化学学习
的思维、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化学问题的思路。所以,初
中的基础尤为重要。不仅储备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比如阅读习惯、化学符号的书写规范、化学方程式计算的
格式规范、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等。“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基
础打好了,才能有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韬,杨雪梅.现代教育理论研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07.
[2]孔夕礼.有效教学: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0-08.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春市东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