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战略研究》 http://WJIAN1958.blog.bokee.net 2009-10-21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战略研究 Study on County’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Strategy of Hebei Province
目 录 1 选题背景、指导思想与研究意义. 1 1.1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的概念. 1 1.2认识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 1 2 分析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 2.1乡镇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差距不小. 3 2.2县域经济城镇化载体不发达. 3 2.3县域经济产业体系不完善. 3 3 把握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4 3.1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对城镇化发展有直接影响作用. 4 3.2乡村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4 3.3政府经济职能对县域经济的调控影响城镇化进程. 4 4 解析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中的问题. 4 4.1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制约县域经济增长. 4 4.2农业人口多,产业化发展滞后,影响城镇化建设. 4 4.3县域工业布局分散,不利于城镇化建设. 4 4.4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仍不成熟. 5 5 评价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 5 5.1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特点与问题分析. 5 5.2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6 6 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河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8 6.1做好县域经济规划,适度优先发展城镇. 8 6.2改善城镇发展的制度与政策环境. 8 6.3科学制定城镇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 8 6.4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促进经济城镇化. 8 6.5打造园区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 9 6.6大力推进与京津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9 6.7多渠道筹集资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 9 6.8推进河北省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9 7 研究小结. 10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战略研究 1 选题背景、指导思想与研究意义 促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课题。河北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确定为河北省经济的“两大支撑”之一,“十一五”时期,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实施“强县兴市”战略,以县域实力的提升托起城市的整体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课题研究正确认识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推动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化的发展,实现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1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的概念 我国县制开始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代。历史上就曾有“郡县治,天下安”的“经世济民”之道。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与不同层次经济要素相联系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县(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的经济总和,包括县域农业、县域工业和县域第三产业。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县域经济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城乡兼容、功能完备的综合经济。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规律性经济社会现象,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业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和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的“三位一体”互动的社会变迁过程。运用整体性原则来界定和研究城镇化,城镇化就是一个以非农产业发展及其向城镇聚集为基础,以符合实际的城镇发展为依托,以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为导向而实现的农村和城镇融合、城乡资源互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既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资金、信息、产业向城镇聚集,城镇不断发展;同时,包括城镇反哺农村,增强城市产业对农业带动力,促进农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1.2认识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 城镇化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谐与优化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发挥城镇在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农村和农业,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吸纳和带动作用,就能够促进县域经济的更快发展。
1.2.1县域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条件 (1)县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基础。农业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基础资料,因而它也是城镇化的基础。
(2)新型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为推进城镇化提供动力。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非农化就业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实现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整体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3)县域经济发展实现资源聚集,为加快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加快城镇化的重要产业支撑。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能够强化对乡村工业布局的引导和调控,促进资源要素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形成县域资源聚集优势,推进城镇化进程。
1.2.2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与引擎 (1)城镇化形成集聚效应,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城镇与农村相比,等量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益,而且通过规模效益使经济量更快地聚集,以更高的产出率发展。集聚经济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城镇化发展实现集聚经济,通过集聚效应,推动县域经济的增长。
(2)城镇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市场与动力。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拓展我国的农村消费市场,为城镇化创造条件。据专家分析,由于一个城市市民的消费水平高于农民3倍以上,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相应上升1.4个百分点,可拉动经济增长约0.5个百分点。所以,以城镇化为载体,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对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城镇化可促进县域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城镇化的本质是通过工业化将大量的乡村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根据部分城镇发展水平指标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二者的关系的相关计算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县级城市发展水平指标的升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大致呈现出一个上升的趋势,二者的相关系数达0.7。事实证明,县级城市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4)城镇化加强增长极的极化作用,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城镇人口增加和乡镇企业相对集中,使城镇规模扩大,这是城镇极化作用的结果。极化作用使城镇周围的乡村以及县域的集镇和乡村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导致人口、资本、资源向城镇集聚。当然,增长极也有扩散作用,增长极的扩散作用会使城镇经济中的信息、资本、产品、技术等向乡村和集镇转移。
2 分析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2004年河北省县域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总数的95.4%和82.4%;生产总值6170.1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9.8%,县域经济实现全部财政收入356.2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45.8%,实现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123.3亿元,占全省30.2%,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尽管部分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但不容乐观的是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2.1乡镇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但差距不小 县域内城镇经济实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如没有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就无法改变镇域经济结构,难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规模的扩大就会受到影响和制约。
2.1.1乡镇企业的数量和增加值呈增长态势 第一,河北省乡镇企业的单位数和增加值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01至2006年乡镇企业数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为4.59%,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5.72%;第二,平均每万个乡镇企业的增加值也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01年每万个乡镇企业的增加值为21.79亿元,2006年为2001年的1.66倍,达到了36.14亿元,5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0.65%,为小城镇的发展积累了经济基础。
2.1.2乡镇企业的规模偏小,人均增加值低 从平均每个工人创造的增加值看,2001至2006年,河北省平均每个工人创造的增加值呈逐年增长,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0.55%,但从绝对数额来看,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2006年江苏省乡镇平均每个工人创造的增加值为52900元,同年,河北省的该指标为42775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86%。
2.2县域经济城镇化载体不发达 城镇化建设不仅是城市规模为主导的外延式发展,而且是城镇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完善的内涵式发展。2007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44.9%;2008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5.7%。但河北省2007年城镇人口比重只有40.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相当于2003年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的城镇化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河北省要建设经济强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协调统筹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这对于缩小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竞争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具体表现为:第一,县域建设基础设施不配套。缺水少电,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第二,县域城镇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缺乏。第三,注重城镇的”硬件”设施建设,忽视”软件”环境。
2.3县域经济产业体系不完善 2008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12.6∶54.2∶33.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2.6%,和全国的11.3%相比,多1.3个百分点。河北省大部分县域产业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传统农业上,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层次较低,形成了第一产业比例偏高,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
3 把握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城镇化进程及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乡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等。
3.1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对城镇化发展有直接影响作用 城镇化建设应优化县域经济空间结构,选择有助于城镇化推进的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可以有极核式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点轴式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和网络式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
3.2乡村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乡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对城镇化带来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乡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影响着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乡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质量影响着城镇化程度。要推进城镇化,必须办好教育,提高乡村农业劳动力质量。
3.3政府经济职能对县域经济的调控影响城镇化进程 在户籍、住房、粮食、副食品、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将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严格区分开,从而阻止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因此,推进城镇化,县、镇、乡政府必须制定正确的政策及其措施,给予调控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