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美贸易互补性及其增长源泉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1988-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和2007年横截面数据,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等分析工具,定量地说明了中美之间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互补性的强弱程度及互补性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美贸易的现状和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了中美双边贸易增长的源泉,结论表明:中美双边贸易联系紧密、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大。
关键词:贸易结合度 显性比较优势 贸易互补性指数 经常市场份额模型
中美两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双边贸易中得到了飞速发展。周茂荣、杜莉(2006)等人认为中美贸易发展迅速的根本动因在于:双方在经济上有着很大的互补性。高斌(2006)等从贸易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角度来研究中美贸易互补性。他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是建立在互补性基础上的摩擦,是源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对中美互补性贸易和贸易产业竞争力的扭曲。宗建亮、熊豪(2007)等认为中美两国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综上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已有的对中美贸易互补性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主要集中在定量研究上,但所采用的样本数量相对较少;第二,对中美贸易互补性增长的源泉方面缺少深入研究。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采用一个较长的时间序列(1988-2008年)来更准确地验证中美贸易究竟是否存在互补性;第二,利用最新一年的包含各类产品的横截面数据,全面地反映中美各类商品之间存在怎样的贸易互补关系,而不仅仅是反映几个大类商品;第三,借助市场份额模型(程毕凡,1988年),来定量分析中国与美国双边贸易增长的源泉,进一步研究两国未来贸易发展的潜力。
中美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 (一)中美贸易结合度 贸易结合度指数是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其常用来衡量两国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反之相反。计算公式为:
(1) 式中TCDab和Xab分别为a国对b国的贸易结合度和出口额,Xa为a国的 出口总额,Mb为b国的进口总额,Mw为世界进口总额。如果TCDab小于1,表明两国贸易联系松散;等于1,则为平均水平;大于1,表示贸易联系紧密。
由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国对美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呈上升趋势,1993-2008这16年一直大于1,这表明从1993年开始,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中国对美国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可以看到美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均小于1,且呈上下波动趋势,这表明美对中在贸易方面联系松散。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中国对美国出口市场的依赖强于美国对中国出口市场的依赖,美国对中国进口市场的依赖强于中国对美国进口市场的依赖;第二,中美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
(二)中美比较优势(RCA)和贸易互补性指数 测度贸易产品国际竞争力经常使用的指标有贸易特化系数(TS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本文采用后者。在此基础上,再借鉴于津平(2003)提出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进一步测量中美两国在不同贸易品上的互补性。计算公式如下:
(2) (3) (4) (5) 上述代表式中,RCAxik代表i国在k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k为i国k类商品的出口额,Xi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Wk表示k类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W表示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RCAmjk代表j国在k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劣势指数,Mjk表示j国k类产品的进口额,Mj表示该国所有产品的进口额。Cijk代表i国和j国在k类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指数。Cij代表i国和j国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它是所有产品类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的加权平均值。加权系数为世界贸易中各类贸易的贸易比重(Wk/W)。
如果RCAxik大于1,表明i国在k类产品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数值越大,表明比较优势越显著。当RCAxik小于1时,表示i国在k类产品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同样,显性比较劣势指数RCAmjk的数值越大,表明比较劣势越明显。另外,如果i国和j国间的某类商品的Cij大于1,表明两国在该商品上的互补性强,反之相反。
1.根据表2,从大类产品上看: 2007年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制成品,RCAxik指数为1.37,同期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制成品和农产品,其RCAxik指数分别为1.20和1.02。中国农产品的RCAxik指数为0.39,表明中国在农产品上比较劣势。2007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为652.36亿美元,出口额为388.53亿美元,仅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4%。两国在燃料和矿产品的RCAxik值分 别为0.18和0.38,表明两国在燃料和矿产品方面都处于比较劣势。 2.从子类产品上看,中国在制成品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分别有钢铁、机械和运输设备,办公和通讯设备、服装和纺织品,其RCA均大于1。其中办公和通讯设备的RCAxik为2.63,服装的RCAxik为2.69,纺织品的RCAxik最高,为3.82,表现出中国在服装和纺织品方面存在明显比较优势。美国在制成品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分别是化工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办公和通讯设备,其RCAxik值分别为1.33,1.57和2.33。
3.以中国和美国为出口国计算的Cij分别为1.02和0.98, 这说明中国和美国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之间的吻合度较大,两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较强。
4.两国贸易互补性明显存在行业的差异。由表2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制成品的互补性指数分别为1.41和1.20。制成品的贸易互补指数是两国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主要拉动力量,在考虑了行业权重之后,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的制成品行业的互补性指数为0.96,对综合互补性指数的贡献率为94%。美国为出口国计算的制成品行业的互补性指数为0.82,对综合互补性指数的贡献率为84%。
5.以中国和美国为出口国计算的农产品互补性贸易指数分别为0.26和1.02,表明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和美国的农产品进口之间的吻合度较小,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市场的依赖程度大于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依赖程度。
6.两国的燃料和矿产品的互补性贸易指数都小于0.5,分别为0.20和0.44,表明两国在燃料和矿产品方面的互补性较弱。这与两国都是燃料和矿产品的消费大国,生产小国相关。
中美互补贸易的潜力分析 中美贸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对美国贸易从1988年的100.1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3344.9亿美元,增长了32.42倍,美国对中国贸易也从1988年的142.7 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4277.6亿美元,增长了28.98倍。那么影响双方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本文将采用经常市场份额模型(程毕凡,1988)来定量分析中国与美国双边贸易增长的源泉,进一步研究两国未来贸易发展的潜力。 市场份额模型 :x = m + s(1 + m) (6)
式(6)中,x表示出口增长率,m表示市场扩大效应,s(1+ m)表示竞争力提升效应,进一步分解为s和sm,s表示市场份额的增长,sm表示相互作用效应。市场扩大效应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保持其出口份额不变的情况下,世界出口增长会产生的影响。竞争力提升效应反映了由于相对竞争力的变化所造成的额外出口增长。 利用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分析1988-2008年中美贸易增长的源泉(见表3),结果表明:1988-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累计增长率明显快于美国对中国累计出口增长率,前者是后者的5.59倍。
1988-2008年,中国对美国累计出口增长为7427.48%,其中市场扩大效应为370.35%,竞争力提升效应为7057.13%。竞争力提升效应中市场份额的增长为1500.4%,相互作用效应为5556.73%。可以看出,中国的市场扩大效应对于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贡献明显,但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竞争力提升效应。
1988-2008年,美国对中国累计出口增长1327.89%,其中市场扩大效应为1947.4%,竞争力提升效应是-619.54%。而竞争力提升效应中市场份额的增长为-30.26%,相互作用效应为-589.28%。这说明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增长完全得益于市场扩大效应。
按照宏观经济理论,影响市场扩大效应的强弹性因素主要是目标市场的收入增长水平;影响竞争力提升效应的强弹性因素主要是国内需求程度、生产技术水平(杨希艳、王笛,2005)。由此可知,在过去的几十年,得益于国内需求的增加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美国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主要靠市场扩大效应,也反映了我国收入水平在过去几十年的迅速增长。伴随着中美经济的稳定增长,产品竞争力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双边贸易将会持续增长,两国贸易发展的潜力较大。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根据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中国对美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较大,表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较小,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市场的依赖强于美国对中国出口市场的依赖,美国对中国进口市场的依赖强于中国对美国进口市场的依赖;两国贸易结合度指数之所以一大一小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在消费水平、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根据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存在于制造业行业,其中办公和通讯设备、服装和纺织类产品的比较优势尤为显著;美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存在于制造业和农产品当中。根据贸易互补性指数,中美之间贸易联系紧密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持久的贸易互补性。但是,这种互补性在不同的行业(或产品)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两国制成品贸易的互补关系最为明显。
根据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中主要靠竞争力提升效应,美国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主要靠市场扩大效应。这反映了在过去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