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满族婚礼习俗

满族婚礼习俗

满族婚礼习俗
满族,是我国东北古老的民族之一,如果从他们的先祖肃慎人算起,在东北的白山黑水
之间,繁衍生息已有三千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创造了许许多多独特的民族民间风
俗文化,譬如婚礼习俗,还曾被汉族等兄弟民族借鉴效仿,其中有些仪式在一些地区现在仍
然沿用。

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的韩屯村,满语叫罕屯,由于村中岛上的雾凇景观秀丽,人们又习
惯地叫它雾凇岛。全村380多户,1300多口人,百分之八十是满族;所以,满族的一些传
统风俗在这个村子里到处可以体现。

满族婚礼的习俗仪式,得从新郎家说起。举行婚礼这天,一大早就将庭院打扫得干干净
净,大门和房门贴上喜庆吉祥的红对联,在新房的窗户上贴上“鸿”“禧”两个大字,院心摆放
一张桌子,称为神桌,俗称天地桌,桌面罩上红纸,上面摆好盛满“五谷粮”的斗和香、烛、
酒、肉等供品,另放尖刀一把,以备“撇盏”时萨满使用。
最主要的一件事是备好迎亲的彩车,也叫“搭喜车”,在车厢上支起棚子,用红布盖好围
严,不见星辰日月,再在盖好红布的棚顶搭挂上两面铜境,用在迎亲路上驱邪。

室内的洞房,俗称新房,又叫喜房,更要精心布置一番。铺好床铺之后,还要放上花生、
栗子、大红枣等物,取其谐音,早早立子。

最后,由全福人对新郎官做一番衣着打扮,头戴婚礼礼帽,身穿长衫旗袍,外罩马褂,
足蹬高筒毡靴,十字披红,胸前打着结花,标准的一身满族新郎装束,做好一切准备,只待
上路迎娶新娘。此时对姑娘还不能称呼新娘子,叫新人。由全福的女人为新人梳洗,首先是
梳头,发型要梳成标准的满族旗头,又叫“京头”,也叫“宫装”,青色绒缎子缝制成的扇形头
冠,上边插花,一边结穗,一边环珠,只要一动,珠翠环绕,颤颤悠悠的,叫凤凰点头。身
穿适体大红婚礼旗袍,再配上雪白的围巾,红白相衬,十分娇艳。足下穿着寸子鞋,好一位
金头天足赛天仙的满家“人面桃花。”
当新人一切准备完毕,端坐在“抱车被”上等待之时,妈妈,满语叫额娘,还要走至身边,
嘱咐几句金玉良言。

当时辰一到,迎亲和送亲的双方同时起车上路,新人由娘家哥哥抱上车,俗称“抱车”,
由送亲婆及亲人陪伴着送往新郎家中,称为送亲。

再看新郎家,组成了浩大的迎亲仪仗队,最前面的是身穿满族服装的青少年,手提大红
灯笼,两面铜锣开道,紧跟其后的是鼓乐班子,现在叫乐队,新郎十字披红结花拖穗,骑在
马上,由名望较高的人为其拉马坠蹬,陪伴身边。最后是迎亲彩车。一路上吹吹打打,向送
亲车迎来。
两车相遇,都要“左侧”行驶。这是千百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规矩。两车外辕相会停车后,
迎亲一方将“踩堂鞋”送上,新人换完鞋后,由娘家哥哥将其抱上迎亲喜车。送亲婆也同时登
上喜车,此时便称新人为新娘子了。

迎亲喜车必须是外辕会车,往里划圈掉头返回。这是喜车行驶的规矩。
这个仪式名叫“插车”,,它的习俗传统历史悠久。500多年前,当时海西女真乌拉部贝勒
布占泰迎娶建州部努尔哈赤侄女娥恩姐时,就沿用了这种插车仪式。而努尔哈赤1588年9
月迎娶叶赫那拉部公主孟古格格,就是在费阿拉城,今天的辽宁省新宾县永陵二道河子村东
南山上举行插车仪式的。

喜车行至男方家大门前时,要鸣放鞭炮。喜车靠近大门口,虽近在咫尺,却不能进院,
新娘子也不能下喜车,得坐在车内稍等一会儿,这叫“憋性”。
“憋性”,在满族婚礼中是不可少的,其意是新媳妇进了婆家门以后,性格能绵软温顺。
那么,得憋到什么时候才能让新娘子下车呢?

《奉天通志》中说:“满族旧俗,子女及成年,父母为之议婚,媒介既同,互往相看,相
看三日如留饮于其家,即为定议。”接下来过财礼,两家亲翁酌酒互递蘸祭,称为“换盅”,
因此,也就有了“俩亲家换盅——妥了”这句俗语。婚事定妥,则选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在新娘子“憋性”的同时,新郎要向喜车虚射三箭,俗称“射三箭”。这是游牧民族骑射文化
的体现,据说这样可以射死和赶走随车而来的妖邪鬼怪。

射完三箭之后,由两名伴娘搀扶新娘子下喜车,脚踩红毡,缓步走向院内。行进之中,
还得从一只马鞍子上面跨过,其意是安全而过,这又一次体现了满族人的骑射文化风俗。接
下来,还要从一只火盆上跨过,其意是预示着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此时,新娘子脚踩红毡,来到天地桌旁,与新郎并立在天地桌前等待拜天地。在拜天地
之前,要由萨满进行“撇盏”仪式。萨满单腿跪在神桌前,用满语唱段“阿布察密歌”,俗称“哈
刀巴经”。阿布察密歌的歌词大意是:某人娶某为妻,上天保佑,今后子孙兴旺,安康幸福,
无病无灾,白头到老。唱一段,用尖刀割下一片肉,抛向空中,端酒盅齐眉,然后将酒泼到
地上。
“撇盏”之后,新郎新娘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三叩首,俗称“拜北斗”。
拜完天地之后,仍由伴娘搀扶新娘脚踩红毡走入洞房。在进门之前,由一女孩手拿两面
铜镜,对着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搭在新娘身上,说是这样做邪魔不敢近身。接着,另一
女孩递过一把斧子给新娘子抱着,意思是新娘子带着福来家。

新娘子进入洞房之后,有人接过新娘身上的铜镜和怀中的斧子,脚蹬高粱口袋,这叫做“步
步登高”。新娘与新郎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并肩坐在炕边,称为“坐帐”,也叫“坐福”。此时,
新郎用一只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挑去,这叫“揭盖头”。揭完盖头,新郎新娘要饮“交
杯酒”。由全福人将两杯酒分别递与新郎和新娘,二人挽臂各饮一口。喝罢交杯酒,“坐福”
也就结束了。新郎可以离去,新娘可以起身,俗称“新娘子下地”。其实,新娘子一直也没在
炕上。

新娘“下地”之后,首先给婆婆装袋烟,然后由人指点,给宾客们装烟。与此同时,婚礼
宴席开始,简称“开席”和“放席”,俗称“开饭”。头悠席要首先招待娘家客人。满族是个好客
的民族,尤其是婚宴,十分讲究。宴席分别为“八顶八”、“六顶六”、“八六二”和“八四二”等
多种类型。比如“八顶八”,是八碟八碗16道菜,这其中还分四凉四热,四软四硬等种类。

娘家客人回去时还要带样礼品,俗称“离娘肉”,是带有两根肋骨的猪肉一方、粉条、大
葱和酒四样物品组成。这寓意着俗语所说的闺女是妈身上掉下来的肉,结婚离开妈妈,只有
以离娘肉报偿妈妈的养育之恩。客人上路新郎还要在车后送一段路程。往往是那些好闹事的
小姨子们抓着新郎不放,让他再送一程,出现这种情况,丈母娘该下车为姑爷解围,这说明
丈母娘疼女婿,处处怕他受委屈。

等到贺喜客人陆续散去之后,天也就慢慢地黑下来了,一些青年男女还要来闹一闹,俗
称闹洞房。这闹洞房有个讲究,就是分文闹和武闹。满族人能歌善舞,蟒势舞、野人舞、喜
起舞、大五奎舞等等都跳得欢快自如。武闹就是那些没订婚的小伙子,要在洞房的床铺上滚
翻折腾,以图吉利,企盼早日成婚。有句俗语说的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千金一刻
的良宵之夜,岂能再闹下去。到这时候,那些嫂子们或婶娘们便要“驱逐”这些“闹客们”离去,
然后向新婚夫妻说句“睡觉吧”,顺手再将幔帐拉下。

洞房中的幔帐拉下,婚礼也就算落下了帷幕。三天后新媳妇还要拜家族长辈和公婆及伯
伯、叔叔、伯母、婶母等,在族中分清尊卑大小亲疏远近的关系,确立自己在家中的地位,
成为家中的一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