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行业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一、生猪交易模式的演变在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家家户户养猪,在满足自用之余,直接卖给专业的屠宰户,屠宰户宰杀买肉。
这种最初的模式,极为分散,难以监管,食品安全没有保证,目前已基本消失。
1997年,国家颁布《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行定点屠宰,全国各地建立定点屠宰厂。
目前,我国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约1.5万家,其中年屠宰能力在50万头以上的大型屠宰企业约2000家,占比不到15%,其余中小企业有1万多家。
实行定点屠宰以后,由于管理比过去严格,屠宰厂收猪时检验检疫、定级、结算等程序比较复杂,从而催生了专业收猪人和猪经纪行业。
养猪人、收猪人或猪经纪、屠宰厂以及饲料、兽药经销商等,共同构成生猪产业链,生猪交易市场也日益发展壮大。
生猪交易市场是在固定的地方集中开展生猪现场交易,交易完毕后再运输到不同地区屠宰场,主要发挥着跨区域的生猪调运功能。
一方面在生猪调出大县集中收购,通过生猪交易市场交易后运输到大城市。
另一方面,职业猪贩从外地贩运来的猪,也在这里集中交易。
生猪交易市场分布在全国各养猪大省,包括东北三省、华北的内蒙、京、津、冀、晋,华中的豫、鄂、湘、皖、赣,华东的苏、浙、沪、鲁、闽,华南的粤、桂、琼,西南的渝、藏、云、贵、川,西北的陕、甘、宁、青、新。
随着生猪养殖和屠宰行业不断的集约化发展,大型屠宰场有机会直接对接规模化养殖场,按约定计划养殖供应,逐渐发展出合同猪模式。
合同猪模式在保证品质、保障供应以及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合同猪模式日益成熟的基础上,产生了以合约订单为标的的生猪期货交易。
生猪期货交易最早出现在美国。
1966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推出生猪期货合约,1977年改为瘦肉猪期货,并将交割方式从实物改为现金交割。
1995年开始瘦肉猪期货期权合约交易。
随后,德国、韩国相继出现生猪期货交易。
在国内,2008年大连商品交易所制订出台了《生猪交割质量标准》和《生猪交割质量检测技术规程》。
2010年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推出生猪远期交易合约。
2011年中国重庆(荣昌)畜牧农产品交易市场率先开展以荣昌仔猪为活体标的物的电子集中竞价拍卖交易,实现畜禽活体非标准件电子拍卖。
同年9月,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开业。
2013年汉交所对16家养殖场进行授证,标志着商品猪订单交易正式有了交收场库支持。
不过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交易所正式交易生猪期货合约,主要原因一是行业集中度低,二是物流发展不成熟,三是生猪的非标准化特性使合约制定较为困难。
但随着国内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以及物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实行生猪期货交易打破“猪周期”成为大势所趋。
另外,伴随互联网发展,渐渐出现了网上生猪交易。
网上交易提高了生猪交易信息的透明度和传递速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给形成统一的全国性生猪交易市场打下了基础。
二、当前国内生猪交易市场规模及状况按国家统计局数字,2017年我国生猪存栏4.3亿头,同比下降0.4%;出栏6.9亿头,同比上升0.5%。
猪肉产量5340万吨,增长0.8%。
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的统计,出栏生猪中59%来自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下的养殖散户,31%来自于年出栏量在500-10000头的中小型养殖企业,约10%来自于年出栏量在10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企业。
在养殖环节,全国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下的养殖散户约37万户,占比高达60%,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上的约25万户,占比40%。
目前,在环保禁养和产业升级压力下,散户不断退出。
经历“洗牌”后,具有20-100头母猪、年出栏量约500-2000头的家庭猪场和具有3000头以上母猪、年出栏量10000头以上的大型规模化企业成为我国养猪业的主力。
出栏数:四川、河南最多,兵次是辽宁、两湖、两广,安徽、江苏、江西、重庆、福建排名中等。
标准化示范场:广东最多,兵次是湖南、河南,畜牧大县则以河南最多,湖南、四川次之。
2017年全国畜牧大县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8年标准化示范猪场的数量排名TOP10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8年标准化示范猪场的数量占比TOP10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我国的猪肉消费量占世界猪肉消费量近半,是名副其实的生猪产销大国。
自今年3月开始,我国生猪养殖业因供应面持续宽松导致猪价快速跌破成本线,生猪价格步入猪周期的下行阶段三、中国生猪养殖产业体量巨大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19.0%,猪肉消费量占世界猪肉消费量49.6%,我国生猪养殖量占世界生猪总养殖量56.6%,我国生猪养殖在全世界的地位十分重要。
猪肉在中国国内肉类产量和消费量占比均超过百分之六十。
2017年中国生猪饲养产值接近1.3万亿,占国内畜禽(猪牛羊禽)饲养总产值比重约56.6%,生猪产业体量巨大。
全球生猪养殖分布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国畜禽饲养产值分布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我国生猪养殖业经历了凭票消费、供给紧缺→自由购销、供给紧缺→供给缓解→供给充足→估计过剩的过程,产业发展由小规模→中小规模→中大规模化和一体化转变。
猪肉产量复合增长率经历了由十九世纪80-90年代的7.0%,到二十一世纪的1.7%。
增长速度大幅减缓。
针对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伴随出现的环境污染、低效率、价格大幅波动、瘦肉精、疫病等问题,一方面政府通过法治和行政方式干预,加快生猪养殖产业走上绿色、高效和信息化通道,一方面行业自身也在不断修复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生猪养殖一体化企业,像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双汇发展等,通过纵向扩张和横向整合走全产业链一体化道路,在面对市场风险时,占据一定的优势。
2017年生猪养殖前20出栏量占全国出栏比重超过7.0%,和欧美发达国家生猪养殖发展水平差距还很大,美国生猪养殖前五市占率超过30%。
我国生猪产业链上游的饲料企业集中度稍好于养殖环节,饲料行业前十五市占率超过30%。
规模屠宰场市占率超过32%。
在全球十大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名单中,来自中国的万洲国际、雨润集团、温氏食品集团占了3席,其中万州国际以生猪年屠宰量5180万头排名全球第一。
全球十大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全球十大养猪生产企业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国生猪养殖排名靠前企业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上游饲料企业和下游屠宰加工市占率水平虽然好于养殖环节,但和欧美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美国养殖环节的上游饲料供应,主要由饲料产业集中程度很高的几家大型饲料企业控制,比如Cargill、Tyson、SmithfieldFoods、ADM、Perdue Farms。
美国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纵向以合同生产方式,向大型养殖场协议采购或自行进行纵向一体化扩张,同时横向并购整合,成为行业超级龙头企业。
如Smithfield Foods、Tyson、JBS S/A等。
规模屠宰场市场占有情况随着人们偏好的改变,“红肉转白肉”迚程本身就存在。
中国人口未来一段时期仍保持高位,这就为整体肉类消费保持稳定甚至增加扐好了一定的基础。
城市居民肉类消费机构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农村居民肉类消费结构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整体肉类需求&猪肉消费受到影响,两者矛盾必然会加速肉类消费结构的改变,兵余替代肉品,例如白羽肉鸡消费有望加速提升。
1、鸡价创新高,相关上市公司中报业绩靓丽。
2017 年 11 月至今,白羽肉鸡走出了一波平稳向上的景气周期,毛鸡和冻品的价格屡创新高、涨势强劲且丝毫没有回调的意愿。
截止目前,毛鸡价格已经突破4.6 元/斤。
五家上市公司的 2018 中报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上半年归母净利均有大幅增长;行业景气高涨,三季报业绩有望继续超预期。
32极泰来的白羽鸡:消费强劲回升,供给紧平衡。
2012 到 2017的这五年,中国的白羽肉鸡经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五年。
需求端,速生鸡、药残鸡、 H7N9、 6 个翅膀 8 只腿等负面事件使消费量断崖式下滑,麦当劳肯德基的单店销售额和开店速度大幅下滑.我国鸡肉消费量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主产区白羽毛肉鸡价格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我国生猪屠宰集中度低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美国生猪屠宰集中度高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肉类加工和食品生产企业集中度仍然很低,行业仍处于极度的散、乱、小的状态。
非洲猪瘟蔓延,出于对疫病控制和食品安全考虑,小而散的屠宰加工企业将是重点淘汰的对象,我国屠宰和肉制品加工行业有望出现集中化加速提升的状态。
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其有三点特性:1.超长久性;2.低风险性;3.大规模的顾客群体。
这三个特性是兵他行业所丌能比拟的;屠宰加工是一个产生竞争性壁垒的行业,而且每个城市的屠宰牌照是有限的。
非洲猪瘟蔓延,生猪调运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热鲜肉广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鲜肉甲天下”的格局有望会有所改变,冷链物流有望得到大发展。
非洲猪瘟蔓延,出于对疫病控制和食品安全考虑,小而散的屠宰加工企业将是重点淘汰的对象,我国屠宰和肉制品加工行业有望出现集中化加速提升的状态。
中国情况:此轮猪周期是中国快速规模化的过程,规模化加速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的引导”和“非农收入占比迅速提升”的结果。
疫情对猪价影响的复盘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疫情对能繁母猪存栏的影响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疫情对能生猪存栏的影响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四、当前中国生猪产业现状1、生猪供需结构生猪的供需格局和猪肉的供需存在天然的强关联性,生猪的供给和需求关系,也受其下游产品猪肉的供需关系影响。
按照产出顺序,生猪和猪肉的关系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产品,猪肉是生猪的下游产品,两者发生转变的环节在于屠宰环节。
生猪供给面主要观察指标有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仔猪存栏量(主要指标PSY)、活猪进口量。
其中活猪进口量极小,我们暂时不做讨论。
生猪需求面指标包括生猪屠宰量、生猪死亡量、能繁母猪淘汰量、活猪出口量和年底生猪存栏量,其中生猪死亡量、能繁母猪淘汰量以及活猪出口量数据比重较小,我们暂时不做讨论。
生猪屠宰量和屠宰均重影响猪肉产量,猪肉产量与猪肉进口量形成猪肉供给量,再和猪肉消费需求相互作用产生猪肉价格。
环环相扣,猪价和猪肉价格涨跌互动互联。
(1)供给面:生猪供给增加a) 生猪存栏增加2013-2014年生猪产业亏损比价严重,生猪产能大幅缩减。
2015年以来,新环保法出台,环保政策严格。
行业产能缩减叠加政策影响,生猪供给面出现紧缺, 2016年和2017年生猪价格出现难得的长时间高价期,养殖利润丰厚。
在此期间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和养殖效率均有明显提升,生猪存栏有了比较明显的恢复。
统计显示2016年和2017年能繁母猪存栏分别增加4.9%和2.8%,生猪存栏同比分别增加2.0%和5.5%。
芝华能繁母猪存栏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芝华生猪存栏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生猪供应量增加,猪肉终端消费下滑,猪价也由2016年5月份的高点掉头下行,到2018年开始出现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