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肥市总体规划2006

合肥市总体规划2006


城市建设历程
60年代以前自然蔓延发展 的“小团城”; 80年代以前规划引导发展 的“风扇叶”; 90年开始集聚扩张,环路 建设引导的“摊大饼”; 新时期指状延伸并形成新 的主力集群。
历版规划主要指标比较
规划名称 56版总体规划 79版总体规划
编制时间
1956年 1979年(82年批准)
91版总体规划 1991年(92年批准) 95版总体规划 1995年(99年批准)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合肥市规划局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年10月
汇报内容
1、 合肥市概况 2、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 3、 规划回顾与评价 4、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5、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6、 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 7、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8、 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 9、 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0、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1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2、生态与环境保护 13、市政基础设施 14、城市综合防灾 15、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年递增率(%)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上版规划基期 1994年底现状
130 12,7 3230 245,9
三产比重(亿元)
全市总人口(万人) 城镇化水平(%) 建成区面积(k㎡)
人均用地面积(㎡/人) 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建成区人口
(3)城镇建设集中分布 城镇建设用地呈点块状分布,主要分布在合肥市区及周边 地带,以及交通干线上,体现出城市发展正处于中心集聚 的发展阶段。农村建设用地散碎分布,相对均匀。整个城 市用地条件好,地形平坦,水系丰富,适合多种农业和非 农用途。因此,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拓展将与农用地的 保护产生一定的矛盾。
49.8 210 101.9 8610 2889
51.5 224.7 100.3
9684 3207
206
224
土 地 资 源 承 载 力 分

(1) 土地利用率高 合肥土地利用率很高,全市土地利用水平高达94.47%,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全市域的卫星影象分析,基本上 可用地都已得到有效利用,未利用的土地多年保持相对稳 定。
合肥市概况
• 行政辖区
合肥现辖三县四区:肥东、肥西、长丰;瑶海、庐阳、 包河、蜀山,国土面积702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838 平方公里。
社会经济
2005年,合肥市域总人口508万:户籍466万,暂住42 万;城市化水平51.5%;地区生产总值878亿元,年增 长率约17%。 市区人口226万:户籍175万,未落户10万,暂住41万; 城市人口224万,年增长率约7%。
(2)农用地占主体 合肥市土地利用中,农用地占绝对主体。农用地中耕地占 主要的分额,灌溉水田最多且分布广泛;基本农田的保有 率高。农用地体现出“北差东好”的特点,即北部的农用 地条件和利用条件较差,东部较好。但总体上农用地由于 粗放经营,生产率地低。随着城市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面临一定的压力。
21:48:31
402.7 29.1 111.9 93.26 3498 999
规划指标
2000年
2010年
270 17.7 5450 800
940 13.3 15000 2600
10:50:40 5:43:52
440 40 130 96.64 3550 1200
135
520 55 168 99.02 10000 4000
城市总体规划 (1995~2010)实施评价
• “快速”——城市经济 社会快速增长;人口持 续高速增长,城市化水 平明显提高;城市建设 规模快速扩张。
• “突破”——城市结构 模式突破;市区行政界 限突破;规划城市人口 规模与用地规模突破。
• “不足”——文化特色 不足;交通适应性改造 不足;公共服务与市政 服务不足;城乡协调发 展不足。
165
2000年 实际完成指标
2004年 现状
2005 现状
369.16
721.94 878.14
18.99% 8505
18.25% 16378
18.23% 18960
313.5
10.0:44.0:46.0 446.7
7.3:42.8: 49.0
490
6.2: 44.8: 49.0
507
43.9
6389 1975
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人口与用地规模均有较大突破; 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带来的新机遇; 市委、市政府提出面向未来的“141”发展战略的新要求。
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
指导思想
• 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科学发展)
• 坚持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前提(条件发展)
• 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共利益保障(优先发展)
• 突出合肥特色和比较优势 (重点发展)
中 心 城 区 周 边 用 地 普
城市建设
2005年,合肥城市建设用地22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 地100平方米。
修编背景
• 外部环境的影响
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的扩散影响;(产业、资金、技术转移促进内 地的发展) 中部崛起的宏观形势驱动;(要求发展) 区域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带动发展) 安徽省对合肥的发展提出新要求。
内部条件的变化
规划期
1967 1985年(近期) 2000年(远期) 2000年 2000年(近期) 2010年(远期)
规划城 镇人口 55万 60万 70万 100万 135万 165万
规划建成区用地
50.7平方公里 60平方公里 77
• 合肥规划常常落后于城市建设速度,近年尤甚。 • 城市空间发展脉络:向东——向西南;三叶——大饼;单中 心——多中心组团。 • 城市建设拓展速度:78~94年约4~5平方公里/年,94~04年10 平方公里/年。 • 2000年以后,近期建设规划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
(目标发展)
编制重点
技术路线
• 构建与区域关系应对城镇体系
• 从外到内的战略指引 • 城镇密集区布局协调与城乡统筹 • 从上到下的分层控制 • 城市生态格局的继承与发扬 • 远近结合的阶段规划 • 城市交通适应性改造 • 全面衔接的城乡统筹 • 新区建设与特色城市保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