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肤美白功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皮肤美白功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10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交流会显著优于常规水溶液型化妆品。国内目前也有不少美容和抗衰老功效纳米乳的发明专利正在申报过程中。5结语纳米乳(NE)即微乳(ME)一直是作为新型被动靶向载体或透皮传递系统(TDS)或纳米给药传递系统(NDDS)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药物研制及临床治疗的应用性研究之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学术研究的发展。特别是纳米乳(NE)独特而有效的促经皮渗透及透皮吸收作用等,必将成为未来皮肤外用药物制剂和皮肤抗衰老美容化妆品等制剂或产品研究的新方向和高热点。而且,我们有充分理由及一定实验依据支持,相信随着各种不同类型新型纳米乳组方及天然原料的开发和采用.以及纳米乳制备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未来将不断涌现出适用性强、舒适性好、刺激性小、临床疗效好、透皮吸收快、且安全、稳定、易于保存的系列皮肤外用抗衰老美容功效纳米乳服务于人类社会。参考文献(略)

皮肤美白功效成分的研究进展左夏林1杨永鹏2董萍2朱晓亮1赵莉3木丁克详

1南方医科大学(广州,510515)2董萍整形美容医院(大连,116011)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二一医院(广州,510518)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标准的提高,光洁和白皙的肌肤越来越被各国女性所推崇,美白功效成分作为美白化妆品的功能性原料因此受到极大关注,它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不断深入,市场上新的功效高、毒副作用小、易于配伍的原料不断推出。本文通过整理综合国内外文献及调查现在美白化妆品中的功效成分,对当今国内外的美白功效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关键词】皮肤;美白;功效成分;研究进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黑素形成途径为:酪氨酸一多巴一多巴色幸互翟,,兰蔓≮竺三酸多巴_臣耍垂圃匝至圃l。mc硬化酶l酩吾酝酶[:莲直盎臣葑宰通讯作者,dngkx@hotma.J.com,020一61640479多巴醌一多巴色素一二羟基吲哚一酮式吲哚一黑素,形成的黑素叫优黑素或真黑素,皮肤的色素主要由其组成。在黑素合成中,多巴醌还可通过另一途径经谷胱甘肽或半胱氨酸催化生成褐黑素。但目前对褐黑素在皮肤中的作用还不是很了解(如图1)。美白功效成分主要功能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减少黑素在皮肤中的量,从而达到皮肤美白的效果。第一减少新色素的生物合成:此类功效成分大多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而起作用。以前此类功效成分因不能兼备安全性和功效性。如含汞化合物、对苯二酚为例。这些成分因毒副作用大而被禁用于化妆品。近年来出现了新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如熊果苷、曲酸及其衍生物、维生素C衍生物,壬二酸衍生物、4一(1一苯乙基)1,3苯二酚、十八烯二酸、及一些中药提取物,等等。这些成分功效性好、毒副作用小,已成为业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第二加速已出现色素沉着的角质层细胞的新陈代谢:a一羟基酸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消除已出现色素沉着的细胞,使肌肤外表更明亮,还可使不断更新的基层细胞加快生长分裂速度,达到肌肤显著变自的效果。第三减少紫外线对黑素细胞的刺激作用以及自由基对黑素细胞的刺激作用:此类功效成分为防晒剂和抗氧化剂。有些功效成分可以作用几个方面来达到美白效果。下面对一些功效成分按其主要作用途径进行分类论文汇编:综述讲座并做简要评述:1减少新黑色素的生物合成1.1含汞化合物:这类化合物临床皮肤科早先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皮肤黑病变,如氯化亚汞、氯化氨基汞等,其汞不仅可使表皮角质蛋白变性,而且还可破坏表皮层的酪氨酸酶活性,使黑色素短期无法形成或受到抑制,具有所谓的‘‘快速美白功效”。但是,含汞化妆品的美白作用并不持久并很容易反弹,且在以后使用部位的皮肤色素更深更重,而且其生物毒性大,很容易在人体及细胞内大量沉积,容易造成人体局部和全身汞中毒,特别是大量或长期使用含汞化妆品,对人体生命的危害性更大。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许多国家将汞列为美容和化妆品中禁用物质。但是由于该类成分具有祛斑见效快的特点,至今国内一些祛斑产品仍在违规非法使用。在此,再次提醒大家千万不要使用,以免造成皮肤组织和机体的蓄积毒性和损伤。1.2氢醌:氢醌又名对苯二酚,是一种传统且有效的美白祛斑成分,具有凝结蛋白质的作用,通过凝结酪氨酸酶中的氨基酸,使酶冻结而失去催化活性;另外氢醌在一定浓度下可致黑色素细胞变性、死亡。对皮肤有较大毒性,刺激性大,长期接触能引起细胞病变,导致各种疾病。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卫生部门多次公告,凡含苯二酚成分者,均应列为药品管理,化妆品中不准使用。1.3曲酸:又叫曲菌酶,自古以来用于酱油、豆瓣酱、酒类的酱造,属于吡喃酮系化合物之一。近10年来,国外许多研究试验结果证实,曲酸对人体皮肤黑色素的生成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且安全、无毒,不会产生白斑后遗症,因而,配入化妆水、面膜、乳液、霜中制得能有效治疗雀班、老人斑、色素沉着、粉刺的美白化妆品并成为国际时兴的高级美容品,深受消费者,特别是有色斑疾患的年青女性的喜爱。但曲酸稳定性较差,在化妆品中多应用其衍生物。根据日本最新的研究报告,曲酸成分可能会有致癌的危险。在国内,早期因为曲酸提取不纯,可能掺杂有强致癌物质黄曲霉素,一度引起科学家们的质疑。2000年和2002年下半年。又相继有科学家对曲酸本身的致癌性提出疑问。南京大学化学系的有关专家认为,曲酸分子式中的吡喃是与苯一样的方向性化合物,从理论上讲是和苯一样有致癌性的。此外曲酸中的羟基也可使人体内积累游离基,这也是有致癌性的。日本在2003年就已宣布禁止进口和生产含有致癌曲酸的化妆品,原因是曲酸是致癌物质,这阻碍了曲酸在化妆品的应用。1.4熊果苷(Arbutin):熊果苷是被全世界普遍认可的皮肤增白成分,目前主要有泖p两种同分异构体,它们被允许在许多美白保养品中添加,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美白组分之一,它对黑色素的抑制作用及日晒色素沉着有一定的效果。熊果苷主要通过抑制生产黑色素的酵素酪氨酸酶的活性,以减少黑色素的生成。其作用原理类似美白药物对苯二酚(氢醌)。但对苯二酚存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很多,必须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测下使用。而熊果苷的结构中比对苯二酚多了葡萄糖分子,刺激性相对较低,可以自由添加到皮肤保养品中。但浓度上限不能超过7%。而且有报道,熊果苷白天使用有一定的光敏性。应用时应引起高度重视。1.54一(1.苯乙基)1。3苯二酚:4一(1一苯乙基)一1,3

苯二酚也是一种具有皮肤美白效果的化妆品添加剂,既能有效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又能有效抑制B16V细胞合成黑色素的活性,且有较其它美白功效成分更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目前已被欧盟批准全球使用。1.6十一碳烯酰苯基丙氨酸(DEP一11):这是最新研发出的最新型美自祛斑功能添加剂。十一碳烯酰苯基丙氨酸。是促进黑色素细胞激活剂Q。黑色素细胞刺激素(q—MSH)分子的有效拮抗剂,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和沉积,达到一定的皮肤美白祛斑效果。1.7十八烯二酸:有学者【6】在对新型安全有效的美白剂—-ArlatoneTMDCA研究中证明了1%的DCA样品增自效果略好于2%熊果苷样品。ArlatoneDCA渗透人黑素细胞,与细胞核中漂浮的PPAR(过氧化物酶活化增值接受器)相遇,与之结合。产生一系列反应,最终阻断形成新酪氨酸酶的信号,降低黑素细胞中的酪氨酸进一步形成黑素体。简言之,ArlatoneTMDCA的肤色均匀美白的机理和传统活性物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从一开始就参与并干扰了酪氨酸酶的形成,从而从根本上使酪氨酸酶的产生量减少。1.8内皮素拮抗剂:20世纪90年代中期,研究发现确实存在另一些细胞因子,刺激了黑素细胞的分裂增殖,从而翻开了美白祛斑产品配方设计的新一页,内皮素就是其中一种,研究发现,皮肤角朊细胞也能够释放内皮素,而且皮肤被紫外线照射后角朊细胞释放内皮素的量也增加。继而发现,黑素细胞上有特殊受体能与内皮紊结合,内皮素被黑色素细胞膜上的受体接受后,刺激了黑色素细胞的分化、增殖并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从而使黑色素急剧增加。试验也证明了内皮素不仅能刺激黑素细胞产生黑紊,同时也是黑素细胞分裂剂。内皮素桔抗剂进入皮肤,可以和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内皮素对黑色素生成的影响。为美白祛斑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代表了当今美白技术的最新水平。1.9中药提取物:我国传统的中药,许多具有良好12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交流会的美白作用。这种绿色植物成分具有化学美白剂不可比拟的优势,安全性高.稳定,对皮肤的刺激性小,是美白化妆品今后的发展方向。许多植物中含有黄酮类、多酚类天然物质,具有很好的美白效果,如甘草提取物、五加皮萃取液、葡萄糖提取物,甘草提取的甘草黄酮以及木瓜、红景天、红参、银杏、茶叶,白芷、地榆、珍珠等,是广泛应用的美自组分。有研究证实黄酮类化合物的美白效果优于市场使用的熊果苷。近来,kuboI等人从非洲产的萝摩科Mondiawhitei和漆树科掌漆树Rhusvulgaris等中提取出一种高效的酪氨酸酶抑制剂:2一羟基一4.甲氧基苯甲醛,其抑制左旋多巴在酪氨酸酶催化下的氧化ID50仅需4.3ug/mL,美白优势明显。2加速角质层细胞代谢、清除黑色素Ⅱ一羟基酸是指在q位有羟基的羧酸,是一类小分子物质,可迅速被吸收。其浓度高时可引起角质脱落和角质溶解,从而加速黑色素的去除,达到美白作用,并对皮肤干燥、细微皱纹,斑点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使皮肤变得光滑、柔软、富有弹性.因此倍受化妆品界的青睐,现在已广泛用于化妆品中。按果酸的出现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果酸:甘醇酸,分子量小、作用快,刺激性明显,属于治疗型果酸,适合果酸换肤,青春痘肌肤;第二代果酸:内酯型葡萄醣酸,属于多重水基果酸,分子量较大,果酸更新肌肤、帮助新陈代谢、增加肌肤抵抗外界刺激、作用温和不刺激、保湿性佳、抗氧化特性、防止肌肤受损老化,适合熟龄、稍微缺水的肌肤;第三代果酸:乳糖酸,具有保湿、修复,抗老化作用,同时拥有葡萄醣酸(GluconicAcid)及半乳醣(Galactose)的优点,更高的保湿能力,源自分子内的8组水基,特殊的细胞再生修复能力,除了一般性的保养,对抗自由基.促进胶原形成,更适合干燥、老化或敏感性肌肤及各种手术后的肌肤修护保养。杨艳伟[1l】等化妆品中d一羟基酸的使用情况分析中,统计分析了2003.2005年63份国产和进口化妆品中a.羟基酸的使用种类、频率和用量。结果:63份样品中5种d一羟基酸均有使用,其中乙醇酸、乳酸的使用频式细均在33%以上。化妆品中乙醇酸、乳酸的使用频率较高,在使用中应引起我们的关注。3黑色素还原剂黑素由细胞分泌后,呈现氧化态,具有明显的黑色。如使用还原剂,将黑素加以还原,则变为无色的还原型黑素,但这种对黑素的还原作用是可逆的。如:VC、VE及其衍生物等。3.1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维生素c是优秀的抗氧化成分,是黑素由细胞分泌后,呈现氧化态,具有明显的黑色。如使用还原剂,将黑素加以还原,则变为无色的还原型黑素,但这种对黑素的还原作用是可逆的。维生素C中。只有左旋C能被皮肤吸收利用。然而左旋c相当不稳定、极易被氧化,难以保存,所以美白保养品中普遍添加的是性质比较稳定的维生素C衍生物~维生素C糖苷.维生素C磷酸镁、维生素C磷酸钠。这其中,维生素C糖苷的稳定性最高.也是美白市场上的主流成分之一,日本化妆品特别钟爱维生素C糖苷。3.2维生素E及其衍生物:人体内的黑色素是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物,维生素E正好能抑制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从而有效抵制黑色素在皮肤上的沉积,使皮肤保持白皙。另外维生素E还具有抗衰老的作用,但是对碱不稳定。有学者报道口服维生素E能分解淡化面部色素。而维生素E的衍生物维生素E阿维酸酯盐(Q—TF)不仅能吸收紫外线辐射,减少紫外线对黑素细胞的刺激,减少黑色素形成.而且稳定性能比维生素E好。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间接方式抑制了酪氨酸羟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黑色素形成。体外有试验表明,将维生素E阿维酸酯盐溶解在0.5%的卵磷脂胆固醇转移酶(1ecithin)中,当浓度为30ug/IIll时可显著抑制人类黑素瘤细胞和正常的人类黑色素细胞的黑色素形成,比以熊果苷、曲酸、维生素C达到相同效果的剂量要低得多。4结论及展望通过以上对美白功效成分的研究进展综述,美自的作用主要是从不同方向抑制黑素在皮肤细胞中的量,从而达到美白的效果。目前,美白功效成分朝着高效、安全性高、稳定性好方向发展,这对于促进美白化妆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化妆品面临最重要的挑战就是化妆品透过皮肤如何更好地透过皮肤发挥美白作用。具体地说,就是这些皮肤美白化妆品中的功效成分是否能够通过合适的载体使其透过皮肤角质层屏障达到相应的作用部位、并在这些部位稳定的维持一定的效应时间。随着医学生物学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医学美容和皮肤美容化妆品的剂型朝着更加安全、稳定、高效、靶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各种透皮给药载体系统包括脂质体、传递体、B环糊精、纳米乳等新型载体研究开发的不断进步,又将使医学美容化妆品的应用出现更多、更好、更高、更新的成果、剂型和产品,这些必将成为美白化妆品的革命性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优秀功效成分加上完善的载体系统必将大大提高美白化妆品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参考文献(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