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泵使用说明书
一、抽油泵简介
普通抽油泵又叫深井泵,是有杆泵采油装臵中最重要的井下部分。它是通过抽
油杆带动柱塞作上、下往复运动的井下泵。
下井作业时,抽油泵安装在油管柱的下部,沉没在井液中。通过抽油杆柱传递动
力,直接抽汲井内液体。 二、抽油泵的分类
抽油泵按其结构和在井中的安装原理不同可分为管式泵和杆式泵两大类。 1、
管式泵
管式泵又叫油管泵,特点是把外筒、衬套和吸入阀在地面组装好并接在油管下
部先下入井中,然后把装有排出阀的活塞用抽油杆通过油管下入泵中。
管式泵结构简单,成本低,在相通油管直径下允许下的泵径较杆式泵大,因而排
量大。但检泵时必须起下油管,修井工作量大,故适用于下泵深度不大,产量较高的
井。 2、 杆式泵
杆式泵又称为插入式泵,其中定筒式顶部固定杆式泵的特点是内外有两个工作
筒,外工作筒上装有锥体座和卡簧,下泵时把外工作筒随油管先下入井中,然后装有
衬套、活塞的内工作筒接在抽油杆的下端下入到外工作筒中并由卡簧固定。
杆式泵检泵时不需要起出油管,而是通过抽油杆把内筒拔出。杆式泵检泵方便,
但是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在相通油管直径下允许下的泵径较管式泵小,适用于下
泵深度较
大,产量较小的油井。
抽油泵的型式与基本参数
漏失量计算值
水平井注采一次管柱泵 使用说明书 辽河石油勘探局总机械厂 1. 用途 水平井注采一次管柱泵适用于大斜度、水平稠油井蒸汽吞吐后直接从油井中抽
吸井液,改变了常规抽油泵要等注汽停喷后,起出注汽管柱才能下泵转抽的状况,
减少了作业量,充分地利用了热能和有效采油期,防止了油层和井场的污染,达到了
增产降耗的目的;正常生产时具有防砂排砂、防气的功能;检泵时,可起到泄油器的
作用,且更安全可靠。
2. 结构原理及特点
2.1 结构原理
该泵游动阀、固定阀均为机械式开启阀,
取代了常规式球阀。环形固定阀在泵体上部,当柱塞放到泵底时,工作光杆上端有一
缩径接头臵于环形阀当中,留出注汽通道,同时柱塞下部游动阀也与柱塞脱开,形成
通道,此时泵上下贯通,即可注
汽,转抽时,只需上提杆柱,调好防冲距即可。 2.2 技术特点
2.2.1 充分利用注汽后地层热量,不动管柱直接转抽,亦可实现反复注汽—
转抽过程。
2.2.2
由于泵可上下贯通,即能实现注汽,又可实现普通泵不能实现的正洗,灵活实用。
2.2.3
由于固定阀在泵的上部,正常抽吸时,泵上油管中的砂子将不会沉入泵筒与柱塞间
隙内,而随油流排出井口,避免了砂卡,延长了使用寿命。
2.2.4
泵阀均为机械式强开强闭阀,开启关闭速度快,并且不受气体影响,从而提高了泵效
。
2.2.5 检泵时,该泵可起到泄油器的作用,且更安全可靠。
3. 基本参数表
4. 施工要求
4.1 下泵前准备工作
4.1.1 检查泵筒有无弯曲, 所有螺纹是否上紧, 柱塞在泵筒内
拉动与转动应灵活无阻滞。 4.1.2
拉泵要用长挂车,慢速、不剧烈颠簸,泵在井场放平,不得撞击,甩滚,以防变形弯曲
。
4.1.3 作业现场整洁, 避免砂子或其它物品掉入井内。
4.1.4
隔热管要用蒸汽刺净,检查是否有断裂及弯曲,并逐根通管,以免杆柱下不去而返工
。
4.2 下泵要求
4.2.1 按油井送修书要求进行。
4.2.2 脱节器下体连在泵的拉杆上,脱节器上体连在第一根抽油杆上。
4.2.3
要准确丈量油管、抽油杆,保证下泵、杆的准确性,油管、抽油杆各联接螺纹一定要
旋紧上满, 防止断脱事故。
4.2.4 杆柱下到底后碰泵3-5次,
确定到位后,起出最上一根抽油杆,将杆柱下放到底,关闭热采井口上闸门(或上提
一根抽油杆,用高温抽油杆悬挂器于井口悬挂抽油杆柱,旋紧悬挂器上盖)后即可进
行注汽。
4.3 转抽要求
注汽停喷后,加装光杆,下放抽油杆柱至井底,连续碰泵3-
5次,上提防冲距超过常规值90厘米即可转抽。
4.4 再次注抽要求
再次注汽—转抽时可重复4.2.4 - 4.3的过程。单 位:辽宁省盘锦市辽河石油勘探局总机械厂
XX ——[d1/ d2]TH(C 反馈式抽稠油泵使用说明书
国营第三八八厂
一、型号 及其表示方法
反馈式抽油泵表示方法及意义如下图所示: XX - [d1/d2] T H XX - XX - XX (C
加长短节长度(m )
无加长短节时无此代号
柱塞长度-柱塞长度不等时为:
上柱塞长/下柱塞长
-泵筒长度不等时为:上
泵筒/下泵筒
泵筒型式-厚壁泵筒(用于金属柱塞)
公称直径(mm )-双柱塞为:上泵筒
直径/下泵筒直径
油管尺寸
一、 用途和适用范围
该产品是为从事石油井中抽汲粘度较高的原油而专门设计的一种特殊泵筒管式
泵,在原油粘度小于4000mpa 〃s (50℃)的油井中使用时,可直接开采。 同时,当原油粘度较高时,能实现不起杆柱和管柱注蒸汽、正洗井或进行降粘处
理等其它措施,还能在起泵时起自动泻油作用。
二、 主要规格及基本参数
注:抽油泵理论排量 Q=K S N
K—泵常数 (m 3/d) S—冲程(m ) N—泵冲
次 (1/min)
推荐泵筒与柱塞配合间隙:Ⅱ级(0.05~0.113mm)
注:也可以根据用户要求加工其它等级间隙
四、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见结构简图)
该泵主要由上泵筒、上柱塞、下泵筒、下柱塞、中心管、进出油阀、抽油杆接头及
泵筒接头等组成管式泵,上、下柱塞由中心管连接,上、下泵筒由泵筒接头连接,进
出油阀均装在柱塞中。 上行程时,出油阀关闭,上柱塞以上油管内的原油被排出,上下柱塞之间的环形
腔容积增大,形成低压腔,进油阀打开,环形腔充油,下行程时,进油阀关闭,承受整
个油管柱油液的重量,帮助抽油杆下行,环形腔容积减小,形成高压腔,高压环形腔
中的原油顶开出油阀,进入油管内。
该泵主要靠抽油杆带动上、下柱塞运动,引起环形腔容积变化而分别形成低、高
压腔、使进、出油阀迅速打开或关闭,下行程时,油管液柱重量座在进油阀上,形成
液压反馈力,帮助抽油杆下行,解决了抽油杆在稠油井中下行困难这个问题,也提高
了泵效,克服了球阀滞后关闭现象。
五:运输、装卸与储存
5.1抽油泵的柱塞总成外表面,
泵筒总成内表面应涂防锈油。裸露螺纹均应旋上护帽。
5.2应对抽油泵的所有开口处加以包裹或采取其它保护措施,
以免外来物质进入泵内损伤泵内高光洁度的密封面。
5.3
在运输该泵时,可按结构简图。从中间泵筒接头处拆为两段,泵筒接头及下接头与下
泵筒相连接,上接头与上泵筒相连接,即只可拆上接头与泵筒接头之间的螺纹扣,上
、下柱塞可单独分别与中心杆拆开装运,其它不可随意拆卸挪动。
当该泵采用汽车发运时,可采用简易运输架;当该泵采用火车发运时,可采用包
装箱包装发运。
5.4起吊、装卸、人工搬运抽油泵时, 要小心谨慎, 慢起轻放,
起吊平稳。严防碰撞、摔落。
5.5搬运抽油泵时,
必须避免抽油泵遭受由于弯曲、撞击、掉落或与其它物体相撞所产生的机械损伤。抽
油泵若有轻度的弯曲或错位, 都会对泵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