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1007-1369(2003)01-0035-04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李新安 熊士江

[内容提要] 中国对外开放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后,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产生影

响将不可避免。在分析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现状的主要因素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既适应金融全球化

要求又可确保中国金融监管的对策。

[关键词] 金融全球化 金融安全 金融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己逐步融入全球

经济之中。自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以来,中国经济在金融层面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

也逐步密切,初步突破了传统计划金融的体制模式。

同时,加入WTO后,由于国内潜在的金融风险与日益增大的国际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极大地威胁我国的金融安全。因此,探讨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

安全产生的影响及我们要采取的监管对策,以防范金融危机就很有必要。一、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1金融全球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资本全球化流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在快

速扩张的同时,金融技术与金融创新的大量使用以

及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加快了国际资本的跨国界流动速度。这种高速流动,一方面利用现代计算机和金融技术可以在几秒内把上亿资金在全球范

围内调来调去,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在追逐高额回报

率时可以迅速地流向一国或同样迅速地撤离该国。

21金融市场全球化。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打破了金融交易中地域和时间上的界限,使国际金融市场真正融为一体。近十年间国际金融

市场日均交易量持续上升,外汇交易到1998年4月日成交量已达到115万亿美元。各种外汇衍生工具

的交易发展迅速,1988—1994年,外汇互换交易增长了515倍,达到1万亿美元,而外汇远期、期货及期权交易则达到10万亿美元。①

收稿日期:2002109109作者简介:李新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河海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210098;熊士江,中国矿业大学EMBA98级学员,221008。 31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

以来,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自由化的发展,出现

了全球范围内的不同于以往的仅局限于本地区、本

国家内的跨国界金融业并购,美国与欧洲之间、欧洲

内部、亚洲内部并购已成为世界性潮流。通过并购,产生了一批可同时提供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

的巨型跨国全能金融机构。跨国金融机构以整个世

界为市场,利用全球金融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

金,开展各项金融业务。

41区域通用货币全球化。现行的国际货币体

系是美元、欧元、

日元的多储备货币体系,但从实际

情况看,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作

为计价单位,美元是衡量各国经济实力,比较各项主

要经济指标的共同尺度,也是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

计价货币之一。目前,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外汇交

易、国际债券净额、国际银行存款、发展中国家债务

和官方外汇储备中,分别占48%、42%、40%、46%、

50.2%和65%②。

伴随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资本跨国界的自

由流动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许多带有投机

性的短期资本移动迅速,手段、形式复杂,在世界各

地游荡,随时冲击着发展中国家脆弱的金融市场,从

而不断诱发金融动荡和危机。国际金融的动荡,还

将因资本流动的变动不定而产生巨大的波及效应和

放大效应,金融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

不稳定性和风险性,金融安全日益成为国家安全的

—53—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3年第1期

②戴相龙1关于金融全球化问题[J]1金融研究,1999(1)黄亚钧等1世界经济进入全球金融经济时代的挑战[J]1学术研究,2001(8):23~26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重要组成部分。

二、构成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严重因素

金融安全是指金融体系(包括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健康有序的运作,即

把那些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陷入支付危机、货币

贬值危机以及内外投资者信心危机的可能性尽可能

地减少,把金融风险控制在可能引致危机的临界点

以下。从发生过金融危机国家的教训来看,通常是

在危机发生国家的金融体系中存在着可以使外部金

融冲击因素发挥作用的内部缺陷。中国经济发展中

的结构性问题及金融高度开放后结构性问题的发展

趋势,实际上就是我们判断中国加入WTO并实现金

融高度开放后金融安全问题的基本标准。由此而

论,构成威胁我国金融风险的严重因素是:

11国际金融体系蕴含的系统性风险将可能导致我国金融风险逐渐增大由于金融市场的内生波动性和全球金融经济时

代资本大量供给局面的形成,导致金融市场剧烈波

动成为一种常态,金融资产价格的暴涨暴跌更为频

繁。美国NASDAQ指数在2000年3月至2001年

4月一年时间内从最高点5048点跌到1620点,跌幅

高达68%以上,其中2000年6月份的一周之内曾暴

跌1100点,跌幅达25%;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波动

更是巨大,过去10年间,美元兑日元汇率有3个年

份超过20%,1998年变动高达30%①。这种巨大的

波动可以按市场规则合法地把财富从一个机构或投

资者手中瞬间转移到对方手中。随着我国对外开放

度的增加,国际资本融资量占全部金融总量的比重

日益上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加入WTO后金

融开放将标志着从一个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融入金

融全球化中,国际金融风险将逐渐增大。(1)在外债方面,虽然我国目前外债负担率(外债余额/GDP)基本上稳定在15%上下,短期外债占

外债余额的比重也大体控制在15%以内。从表面

来看,外债尚未构成我国的对外金融风险。但我国

的外债运行中实际上潜伏着风险:①目前外债余额

中国有商业银行借款比重较高,约50%左右②。国

际商业银行借款通常利率高(多采用浮动利率)、期

限短,偿还风险相对较大。②国内金融机构作为国

际商业银行借款的中介和桥梁,可能会使国内企业

的外债风险转嫁为国内金融机构的债务风险,从而

诱发金融风险。(2)在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方面,目前我国的资

本项目及资本市场尚未对外开放,资本的流出、流入

有严格的管制。但实际上,我国资本外逃的现象非

常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资本项目除了

1992年和1998年为逆差外,其他年份均为顺差。这

意味着,一方面国内储蓄过剩,另一方面还要高成本

地引进外资。③这不仅表明了外资替代内资或排挤

内资的问题,也显示出资本外逃的问题。据国内学

者分析,国内闲置的储蓄一是形成了国内的游资;二

是沉淀在国内的金融机构中;三是资本外逃。这些

情况说明,我国资本项目虽有严格的管制,但仍存在

着失控的现象,存在着诱发金融动荡的隐患。

(3)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加大了国际金

融风险可能性。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

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经济

发展的对外依存度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外贸依

存度和外资依存度这两方面。1978年我国外贸依

存度(外贸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只有918%,

2000年已达35.7%。外资依存度(外商直接投资存

量与GDF的比重)1985年为1155%,2000年已达

2818%。与此同时,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度也不断提

高,截至1999年年末,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87家外资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在我国设立了营业性金

融机构,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318亿美元,约占

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2%。④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和

金融对外开放度的增加,国际金融风险与日俱增。

21国内金融体系本身原有的结构性矛盾潜伏

着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1)在国内金融体系结构上,国有商业银行系统

不良资产的数目大、比例高,隐藏着金融风险的巨大

可能性。中国的银行体系由国有商业银行、其他商

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四部分组成。其中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全社会储蓄、存款

和信贷资产总量中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按对外公

—63—李新安 熊士江: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④王国刚1进入21世纪的中国金融[M]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李新安1通货紧缩与促进经济增长目标的政策效应分析[J]1黑龙江财专学报,2001(1):73~75张志杰1加入WTO与中国的金融安全问题探讨[J]1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29~32黄亚钧等1世界经济进入全球金融经济时代的挑战[J]1学术研究,2001(8):23~26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布的数字,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为25%,商业

银行系统真正形成坏账的部分占银行总资产比率为

6%~7%①。而更为严重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

产盈利性和资产流动性也呈下降趋势。近20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系统一直在扶持国有企业的发展,发

挥着“第二财政”的作用,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承担

解决就业和大量社会功能的国有企业向地方政府施

压→地方政府向银行施压→银行被迫发放贷款→最

后各商业银行总行向中央银行施压,即政府、国有银

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的资金供给制。这种制度带

来的效率低、风险大,其结果是国有企业占用了全社

会近3/4的信贷资金。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也

因高负债且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而积累了庞大的不

良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加入WTO的外部

竞争冲击,金融风险也不可避免地存在。

(2)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将主要依靠提高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中小企业来实现②,而中小企业缺乏金融支持,使其结构调整的作用削弱。由于

目前国内仍然缺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和金

融支持系统,大量的货币资源仍然流向大型国有企

业,而大型国有企业在债务包袱和社会包袱沉重的

情况下,搞研究开发的资金有限,即使有些大型企业

能拿出较多的资金来搞研究开发,也常常是为开发

配套产品服务。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和

金融支持系统得到的直接受益甚少,起不到结构调

整的作用。(3)“入世”后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将对中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入

世”后,金融业激烈竞争将导致金融市场的确定性增

加,这将放大国内原有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大量国际

资本特别是短期资本出入将加剧国内经济、金融的

波动,增加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递。这

些因素都使中国的金融安全性受到极大的挑战。首

先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在加入WTO后将

全面开放,资本的自由流动使货币当局在经济调控

和金融监管方面面临着许多难题:一方面,如继续实

行管理利率和盯住汇率制度,货币资金将因缺少弹

性价格而导致迂回投资、短期套利等不良行为;另一

方面,由于中国A股的上市筛选和监管方面的缺

陷,目前不少上市公司中存在着严重的经营问题,一

旦外国的短期资本进入中国A股市场后,如何保持

股市的稳定以及如何运用退出机制营造一个健康成熟的资本市场将是监管方面有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其次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实行A、B股市场的内外分

割,加入WTO并实现金融高度开放后,外商直接投

资将下降,证券投资将上升。大量的外来投资流入

证券市场将在事实上消除A、B股之间的差别。

(4)金融市场基础薄弱,维持金融秩序的法规有

待健全。一方面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将企业推向市

场,原本是降低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造成金融

风险的有力措施,但由于大量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

的质量问题,许多公司包装上市只是为了从股市圈

钱,既没有提高企业的资本形成率和技术转化率,也

没有在公司营运机制方面获得实质的改善,股票市

场被当作国有企业解困的工具,从而大大增加了股

市的风险。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在1998年

出台了《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取缔办法》,但非法设立金融机构、

非法开展金融业务以及企业逃废债务等行为仍时有发生。一些合法金融机构如

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财务公司违法经营未被

批准的金融业务,保险公司变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等违规经营、违法行为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诱发了

信用危机,加大了金融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三、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对策探讨

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实质是调整和改造现有的

金融体系,以金融开放为条件,以制度创新为手段,尽量降低金融体系中已存在的各种系统性金融风险

的可能性,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11遵循渐进式开放原则,把握好中国金融服务

业开放的次序、重点与时机。一方面,金融市场开放

宜先一般业务后银行、保险以及其他金融全部业务,最后是证券和短期资本市场;金融制度开放的次序,宜实行沿海+内地,遵循先汇率制度调整→货币兑

换→资本项目下货币兑换的渐进的次序选择。在这

样一个渐进开放过程中,要对中西部地区制定符合

国际惯例的优惠政策,引导外资银行向中西部进军。

另一方面,在人民币没有成为国际货币或区域货币

以前,金融开放的重点是短期资本以外的内容,主要

仍然是银行和保险,非银行金融还不宜过多开放;如

—73—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3年第1期

②李新安1促进我国中小孵化器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对生[J]1经济经纬,2002(3):47~50王维安1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安全[M]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