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当今的经济转型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当今的经济转型

1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当今的经济转型 黄海峰 博士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 关于经济转型的研究,长期以来为各个国家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所重视,随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相继解体,经济转型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就中国而言,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其社会、经济和政治都发生了一系列变迁。其实,这一变迁可视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总体性转型,研究这一转型业已成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具体而言,中国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农业性乡村社会向工业性城镇完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历史角度分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过程中的转型并不是社会主义中的特有现象,而是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过的一个阶段。中国不仅在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政治背景和资源背景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而且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使得当今中国的社会经济转型表现出若干不同的特点。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国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仍处于一个过渡阶段,其实质乃是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继续追求。1 1 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从本世纪初以来, 提升民族的自身地位以及寻求经济现代化的任务一直围绕着中国的政治舞台,其目标是摆脱对外部列强的依赖。在探索现代化的百年过程中,从早期“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后来的国民党统治和毛泽东式政治革命,到当今的邓小平式经济改革和“新经济”时期,都存在着不同层次上的经济转型。 2 经济转型的理论框架 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转型是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任何国家都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既使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也并非经济制度的安排十全十美了,始终存在着从一种现存的经济制度向另一种更为合理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国家层次上的根本转型是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区域层次上的变化也将影响整个转型的过程。 经济转型的理论 西方理论界对经济转型的研究通常借用的理论工具主要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和传统的产权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把西方经济制度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它相信界定清楚的私有产权制度的安排是最佳的经济制度安排。正是基于这一结论,迅速的私有化在这些理论中被认为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首要步骤。但是,当今经济转型的复杂性往往令经济学家不知所措,以上的理论不足以解释当今社会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所发生的经济转型,于是有些经济学家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着手研究经济转型, 并对一些经济现象做出解释,11 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也有其借鉴作用。 3 中国的中国的经济转型经济转型 中国经济转型的研究方法和重点正朝着实证化方向发展。实证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社会转型的研究手段。通常,社会学和人类学在实证研究中,对 2社会转型的研究分为社区研究和区域研究两种方法,它们互相补充,但不可替代。对于社区研究而言,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图尼斯于1887年提出,28 为后来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提供了经典实证研究的范例。29对于区域研究而言,主要是受西方地理学家斯坚雅的影响。30 经济经济转型特点转型特点 相对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中国的特点在于经济转型是在现存的政治体制内进行, 政府和民众相互协作,反映在“从下至上”和“从上至下”的互动 ,兼顾了中国历史、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其具体区别如下: 俄罗斯改革 中国改革 经济转型的过程 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大体可分为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和民营化三个阶段。其一,在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渐近改革过程,以“释放“为主的经济改革在农村取得了成功。在城市是以强调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作为改革的目标,强调党、政分开,人们可以较为自由地选择职业,允许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存在,给予外资和合资企业更优惠的待遇。这种经济自由化使得非国营企业迅速发展,非国有经济成为中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这种转型过程是让非国有企业发展,而不是直接针对国营企业的改革,从而避免了经济转型的成本。其二,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将国营企业推向了市场,以其他所有制企业展开竞争。面对国营企业的效益问题,中国并没有马上采取大规模的破产和私有化政策,这对于尚未有健全的社会安全保障制度和失业救急制度的社会而言,在面对存在大量失业人口的中国而言,这种渐近的方式,比较符合社会的现实情况,以便更大程度上争取普通民众对市场化改革的支持。其三,经济民营化强调了产权的重要性,这是由于允许了更大程度上的经济自由,承认个人利益,实行分散化决策,引进各种激励机制,让各种所有制生存和竞争,促使了非国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模式的提出 学术界中比较流行的解释有两种:其一,转型方式, 即逐步完成市场经济体制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替代,这是经济转型的关键,31 实际上这种逐渐经济改革的方式也才会取得成功。32其二,交叉方式,即中国的经济转型是渐进和激进相互交叉,在某些领域相当激进。最近,有学者将这种不同的解释又明确划分为实验学派(E-School)和趋同学派 (C-School),前者是指一种崭新的具有增长型的非资本主义体制,其代表人物有Gary Jefferson, Thomas Rawski, Barry Naughton 和 Peter Nolan;后者是指经济活动中所呈现出的自由化、国际化和私有化现象,其代表人物有Michael Bruno , Gang Fan, Geng Xiao, Jeffrey Sachs 和 Wing Thye Woo。33 由于中国在政治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资源背景的特殊性,使得中国模式的特殊性在于: ! 快速进行式 ! 全国范围内展开 ! 预先计划 ! 全面市场化 ! 只退不进的决策方式 ! 逐步取代式 ! 地区范围内实验 ! 摸索前进 ! 多元化经济 ! 有回旋余地的决策方式 3 第一,渐近式和混合式交叉进行。具体表现为增量改革,实验推广,不断调整目标以及双轨制。第二,结构转型和体制转型同步发生。第三,政府行为和社会基层行为相互一致。第四,城市化和城镇化双向互动。 中国经济转型的启迪 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转型,采取了一条代价少,风险小又能及时带来收益的渐近式道路, 其经济成就主要在于注重了改革的成本。在苏东的经济转型中,转型目的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其中伴随着社会制度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巨变。而中国的渐近式经济转型,转型的目的是从穷到富。“摸着石头过河“ 作为转型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有机会总结其经验教训,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其求富的心态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成为政府经济改革政策的参与者,正是这种利益机制促使地方政府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则,对自身的机构进行改革,这样不仅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避免了苏东因全面政治制度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风险。 4 中国经济转型的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转型中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网络化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网络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使然。目前全球化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也呈现经济网络的特征,经济网络的发展目标必然是全球化经济,其发展也加速了全球化经济的进程。毫无疑问,Internet在全球范围的快速普及,极大地推进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使国内国际贸易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其中电子商务对传统贸易方式提出的挑战,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对中国而言,面临着在新经济层面上与各国经济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经济转型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式 就中国而言,传统产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是在经济转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新经济为传统经济带来了上升空间,即利用互联网络和电子商务对传统产业进行重新改造。其快速换位所带给中国经济惊人的推动力,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本质。新经济模式能快速有效地整合市场资源,更能加速人才流、技术流和资本流。中国既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又面临新经济的挑战,这意味着中国不仅要修建“信息高速公路”而且要改造“水泥公路”,即新经济与旧经济相结合的转型。 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史上继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后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有学者把新经济的特点归结成一个公式:新经济=高技术×全球化。其实,网络给中国的冲击不局限于经济层面,还包括信息的全面影响力。它必将改变消费者的生活价值观、生活模式和认识世界方式。 新经济时代的经济新经济时代的经济转型转型 所谓“新经济”,指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源于美国的“新经济”的核心内容是网络经济。34目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以互联网技术代表的“新经济”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对整个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进入了从旧经济向新经济的转型期,即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同时,逐步向经济的国际化过渡。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 4的趋势,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问题。 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重的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这主要围绕在两个方面:第一,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针对传统产业改造的突出问题,大力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在产品等级、提高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切实推进产业的技术进步。第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把握未来科学技术特点是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大力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努力占领科技制高点,并使新产品、新产业尽快形成规模,迅速占领市场。支持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科技水平,使国民经济逐步建立在新的技术基础和合理的产业结构上。在第三产业中广泛运用以信息为主的高技术,发展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过程。 建构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不仅仅意味着电子商务,它对经济转型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经济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 第二,网络经济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催化剂。 第三,网络经济将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总之,网络是获取国际经济信息最便捷的手段,出口企业与电子商务的相互关系也进一步表明,网络已经不是纯粹的虚拟经济,而是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的,同时实体经济也越来越借助与网络手段开拓市场。从这一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传统经济与新经济日益融合,共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WTO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影响 首先,中国加入WTO,会对市场企业、经济结构和政府管理带来影响。 其次,中国加入WTO,参与国际分工,会对金融业和法规带来影响。 又次,由于WTO允许全球网络公司直接拥有49%—100%的中国网络公司股份,并允许银行、运输、保险等大范围的开放,这将极大地刺激中国包括网络银行、网上证券期货等电子商务的发展。 互联网确实是一次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它的意义甚至不亚于蒸汽机的产生所带来的革命性的影响。正是互联网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运用,使得生产经营效率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证券电子商务 所谓证券电子商务主要指运用Internet等电子化方式实现网上证券交易,以及改造原有证券经纪业务和推出新兴证券业务。其优势对于券商而言,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整合人才和通讯方面的资源,电子商务本质上在于扩张与推动,因此证券电子商务有助于券商扩展业务,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网上证券委托交易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有利于券商为客户提供更加及时、个性和全面的服务,加强券商的服务意识;对于投资者而言,得到优质快速的证券行情信息和交易服务,减少因行情延迟、信息时差或交易不及时等引起的交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