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分 子 通 报 2O1O年3月 含联苯PPV类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 周 慧 ,薛 蔓 ,张 磊 ,崔元臣 (1.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开封475001;2.开封教育学院,开封475001)
摘要:在催化剂聚氯乙烯一四乙烯五胺负载钯配合物(PVC—TEPA—Pa1)的作用下,利用Heck反应,二碘联苯 与苯乙烯反应可以得到4,4 r_二苯乙烯基联苯。进一步用二碘联苯和二乙烯基苯反应可以成功地将联苯基元 引入聚合物主链,得到一种新型的含联苯结构的PPV类共轭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并对聚合物的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荧光发射光谱峰位于500nm,与4,4,_二苯乙烯基联苯荧光发射光 谱峰相比,发生了明显的红移。由于分子结构中存在较大共轭体系,两种物质在多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均较差。 关键词:共轭聚合物;Heck反应;荧光;聚氯乙烯
引言 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聚对苯乙炔(PPV),由于其突出的非线性光学性质,作为发光二极管的新材料, 成为目前令人关注的光电材料 ]。聚苯乙炔具有光导、电导、顺磁、能量迁移和转换等特性,使其在非 线性光学、电致发光、光致发光和塑料激光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研究的深入,聚苯乙炔的各 种性能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其潜在的应用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PPV型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很多,典型的方法主要有:(1)Wessling前驱聚合物法I4 ;(2)Wittig反 应_5 ;(3)Heck偶联反应_6 ;(4)Stille交叉偶合法_8 ;(5)Gilch法_9]。Heck偶联反应虽然成本较高,但 它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交替共聚物、接枝共聚物,并能准确地控制分子组成和结构。而不同结构的聚苯 乙炔其荧光性能又很大差别,规整性高的聚合物有较高的发光量子效率;规整性差,将可能有多个荧光发 光结构点,其荧光强度降低。在这些方面,Heck偶联反应有着无与伦比的优点。同时,Heck偶联反应底 物变化多样,可以合成更多新的发光聚合物,研究潜力巨大。传统的Heck反应催化剂主要是氯化钯、醋 酸钯等均相催化剂,尽管这类催化剂活性较高,但它们难以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和回收再用,这也是Heck 反应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聚合物负载钯催化剂不但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而且可以通过简单方法回收 再用,这就大大降低了Heck反应的成本,使其有了更大的应用价值口 ”]。本文利用Heck反应,使4,4一 二碘联苯和二乙烯基苯在催化剂聚氯乙烯一四乙烯五胺负载钯配合物(PVC-TEPA—Pd)的作用下生成一 种新型的含联苯的PPV类共轭聚合物,并对其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
1 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药品 AUATOR一360型傅立叶红外光谱仪;Hitachi F-7000荧光分光光度计。 聚氯乙烯粉末(工业级),四乙烯五胺、对二乙烯基苯为化学纯,4,4一二碘联苯、三丁胺、氯化钯、苯乙 烯、DMF、NMP、四丁基溴化铵(TBAB)均为分析纯。 1.2催化剂的合成 1.2.1 聚氯乙烯一四乙烯五胺的合成 1.0g聚氯乙烯粉末与]0mL四乙烯五胺,搅拌下,8O℃反应8h。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0611020500); 作者简介:周慧(1962一),男,中级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通讯联系人:yccui@henu.edu.cn. 第3期 高 分 子 通 报 反应物冷却至室温后,过滤,洗涤,然后在80℃空气氛围中干燥12h,得到褐色聚氯乙烯一四乙烯五胺(简 写作PVC—TEPA)。 1.2.2 聚氯乙烯一四乙烯五胺负载钯配合物的合成0.4g PVC—TEPA和0.4g PdC1 加入到20mL丙酮 中,在5O℃下反应72h。过滤,用丙酮、蒸馏水充分洗涤,干燥,得到深褐色聚氯乙烯一四乙烯五胺负载钯 配合物(简写作PVC—TEPA-Pd)。 l_2.3 4,4,_二碘联苯与苯乙烯的Heck芳基化反应(见图1) 在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0.5mmol 4,4 一 二碘联苯、2mmol苯乙烯、1.5mmol三丁铵、0.02g PVC—TEPA—Pd和6mL DMF。混合物在110℃、N2 保护下反应10h。反应结束后,冷却,加水后出现灰色粉末,抽滤,得到产物。
船一
图1 4,4__二苯乙烯基联苯的合成 Figure 1 Synthetic route of 4,4-disubstituted-styrylbiphenyl
1.2.4 4,4 一二碘联苯与对二乙烯基苯的Heck偶联反应(见图2) 在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0.5mmol 4,4'-二碘联苯、0.5mmol对二乙烯基苯、1.5mmol三丁铵、0.02g PVC—TEPA—Pd和6mL DMF。混合物 在ll0C、Nz保护下反应10h。反应结束后,冷却,加少量的水,立即出现大量黄色沉淀,过滤,得到黄色 粉末。
2 结果与讨论 PVC.TEPA.Pd l1O℃
图2含联苯PPV共轭聚合物的合成 Figure 2 Synthetic route of Conj ugated Polymer PPV Containing Biphenyl
2.1 4。4'-二苯乙烯基联苯的合成及红外光谱分析 碘苯及带取代基的碘苯与苯乙烯在聚合物负载钯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顺利地发生Heck芳基化 反应口 引。4,4,_二碘联苯与苯乙烯发生Heck芳基化反应,应该得到一种双偶联的产物。我们对所得 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见图3)分析,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595.39cm~、1497.62cm_。、1446.18cm 处均出现C—C的伸缩振动吸收峰,这是典型的苯环的吸收带,在3023.95cm 和969.67cm 出现两吸 收峰,分别归属于双键碳氢的伸缩振动和反式双键的面外振动,说明了化合物中有双键形成,并且生成的 双键以反式为主,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表明4,4,_二碘联苯与苯乙烯发生了Heck芳基化双偶联 反应。 2.2聚合物的合成及红外光谱分析 在实现二碘联苯与苯乙烯双偶联Heck的基础上,我们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尝试4,4一二碘联苯与 对二乙烯基苯的反应。结果表明,由于芳基碘活性较高,反应仍然能够顺利地进行,得到一种黄色耐高温 的粉末状物质。我们对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见图4)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593.93cm 、 1494.27cm 处出现C—C的伸缩振动吸收峰,这是典型的苯环的吸收带,在3022.82cm 出现了碳氢双 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并且在967.37cm 也出现较强的一c—H的面外摇摆振动吸收峰,这与反式C— c上c~H的特征吸收峰一致,而原料化合物在该位置没有吸收峰,表明Heck偶联反应的发生。但由于 该化合物很难溶于四氢呋喃及其它有机溶剂中,导致平均分子量难以测定。 高 分 子 通 报 2010年3月 图3 4,4 一二苯乙烯基联苯的红外光谱 Figure 3 IR spectrum of 4,4-disubstituted styrylbiphenyl
图4含联苯聚合物的红外光谱 Figure 4 IR spectrum of polymer containing biphenyl
2.3溶解性的测定 用不同的溶剂对二苯乙烯基联苯和聚合物进行溶解性测定。4,4,_二苯乙烯基联苯在NMP、THF、 DMAC、1,2一二氯乙烷、氯仿中只有极少量的微溶,而在对二甲苯、异丙醇、乙腈、环己烷、丙酮、乙醇中没 有几乎没有任何溶解。聚合物在上述溶剂中的溶剂性能与4,4 二苯乙烯基联苯基本一致。提高温度, 4,4,_二苯乙烯基联苯和聚合物的溶解效果都没有明显变化,这是它们分子结构中存在较大共轭体系的 结果。 2.4荧光光谱分析 由于4 4L二苯乙烯基联苯和含联苯PPV共轭聚合物的溶解性均较差,所以我们对其固体状态下荧 光发射光谱进行了测定。如图5所示,该化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峰在447nm。当激发光波长为274nm 时,呈现出最强的量子发光效率。改变激发光波长为250、300、330、350nm时,荧光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 下降,但荧光发射波长没有任何改变,荧光发射峰也没有明显红移。
图5 4 4 一二苯乙烯基联苯的荧光光谱 Figure 5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4。4一 disubstituted—styrylbiphenyl
图6含联苯PPV共轭聚合物的荧光光谱 Figure 6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Conjugated Polymer PPV Containing Biphenyl
在相同的条件下,我们测定了含联苯PPV共轭聚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如图6所示,聚合物在373 和409nm的激发光下有较强的量子发光效率,荧光发射光谱峰在500nm,与4,4 一二苯乙烯基联苯的荧 光发射光谱波长相比,有了明显的红移,这说明聚合物具有比4,4 一二苯乙烯基联苯更大的共轭体系,从 而进一步说明了4,4 一二碘联苯与对二乙烯基苯发生了聚合反应。另外,我们发现,当激发光波长发生变 化时,聚合物荧光发射光谱的相对强度发生变化,但荧光发射光谱波长几乎没有变化。
云仍薹E∞c田cj- ∞0c 荽E曲c∞cJ- 第3期 高 分 子 通 报 ・ 83 ・ 参考文献: [1]莫越奇,周文富,贾德民.功能材料,2000,31(3):247. [2]张诚,王纳川I,徐意,马淳安.高分子通报,2009,(5):54. [3]李盛彪,钮春丽,杨雄,龙光斗,唐超,黄维.高分子通报,2009,(5):13. [4]Lee J L,Han J Y,Shim H K,et a1.Symth Met,1997,84:261. [5]Hu B,Karasz F E.Synth Mat,1998,92:157. [6]Mikroyannidis J A,Damouras P A,Maragos V G.Eur Polym J,2009,45,284. [7]陈浩,蔡显荣,张涛,徐志刚,宋保风,李瑛,蒋青,谢明贵,化学学报,2008,66:788 [8]Losurdoa M,Giangregorioa M M,Capezzutoa P,et a1.Polymer,2008,49:4133. [9]Lee J H,Hwang D H.Synth Met,2008,158:273. [1O]Altava B,Burguete I,Verdugo E G,et a1.Tetrahedr Lett,2006,47:2311. [11]Luo F T,Xue C H,Ko S L,et a1.Tetrahedron,2005,61:6040. [123 Cai M Z,Tong X K,Hu W Y,Huang Y Z.React Funct Polym,2006,66:531. [13]Cai M Z,Liu G,Zhou J.J Mol Catal A:Chem,2005,227:107. [143张磊,崔元臣.化学学报,2005,63(10):924. [a53 Cui,Y C,Zhang L.J Mol Catal A:Chem,2005,237:120. [16]袁柱良,于宗强,夏安英.液晶与显示,200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