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起源可追溯到1921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的电机科。
1926年湖南大学定名时,电机科改为电机系。
1953年电机系被调整到华中工学院,1958年恢复。
1980年电机系与电子工程系合并为电气工程系,1999年成立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该院有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电子信息工程系、仪器科学系、电工电子技术系和1个实验中心。
全院教职工160多人,学院拥有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
在籍研究生、本科生近3000人。
目录学院简介学院的章兢、曹一家2位教授,为学校现任副校长学院科研基础好、学科综合优势强,已形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机传动、工业自动化、测控与仪器、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智能控制与图象处理、新型输配电新技术、高电能质量输配电理论和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故障诊断等特色和优势研究方向。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 、“十一五”攻关项目,国家“863”、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创新基金,博士点基金和部省科研基金项目150多项,其他横向科研课题200余项,国家发明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部、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其他奖项60余项。
07年到帐科研经费1500多万元。
近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王耀南2项:智能图像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在工业系统中的应用;高速灌装生产线智能检测分拣成套装备研制及其推广应用,罗安1项:电能质量先进控制方法及工程应用。
院属系所仪器科学与技术系介绍一、系主任简介仪器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滕召胜,男,1963年生。
湖南大学电测与仪表专业学士、电测与仪器专业硕士,自动化专业博士,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学与通信博士后。
长期在工厂、高校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1999年受聘为湖南大学教授。
主要承担智能仪器、智能信息处理、信息融合技术、生物电子学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教学任务。
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检测、智能控制、信息处理。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等50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和在申请22项国家专利,主持研制的5种产品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国家重点推广产品。
在《中国科学E》、《仪器仪表学报》、《电工技术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计量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1项,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二、仪器科学与技术系概况湖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始建于1960年,1963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是湖南省高校开办最早的仪器仪表类专业,1990年获得“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硕士学位授予权,之后相继获得“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仪器仪表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博士学位授予权。
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正、副教授8人、讲师4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获得者5人、在职博士研究生3人。
目前,湖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系在智能仪器、智能信息处理、生物医学仪器、图像处理检测应用、现场总线与网络测控、虚拟仪器等方面形成了较完善的学科前沿研究方向。
三、专业设置本科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硕士研究生专业: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招生)博士研究生专业: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生)工程硕士专业:仪器仪表工程人才培养特色仪器科学与技术系长期致力于培养品学兼优、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人才,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务实、上进的优良学风。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湖南大学招生人数较少,但优秀学子和杰出校友较多的特色学科。
在近年的创优与学科竞赛中,仪器科学与技术系学生获全国三好学生标兵、全国十佳大学生、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荣誉与奖励。
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朱志杰,男,1955年生,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电测技术、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电子技术徐勇,男,1955年生,主要研究方向:GPS应用、电测技术、高电压技术、信息处理刘波峰,男,1962年生,主要研究方向:无损检测、图像处理检测应用、动力测试仪器、核动力运行检测滕召胜,男,1963年生,主要研究方向:电测技术、生物医学仪器、精密称重、水分检测、信息处理孟志强,男,1964年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技术、智能测控技术、生物医学仪器、信息处理杨唐胜,男,1967年生,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学仪器、智能测控技术、嵌入式系统、信息处理唐求,女,1970年生,主要研究方向:虚拟仪器、电测技术、生物医学仪器、信息处理郭斯羽,男,1975年生,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学仪器、智能测控技术、电测技术、信息处理各系概况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一.电子信息工程系概况电子信息工程系源于我校1958年设置的无线电系,于1993年获电路与系统硕士点,于2003年获电路与系统博士点、物理电子学硕士点和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授权点,于2005年获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
现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6人,高级工程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
主要学科及学术带头人:戴瑜兴男,1956年出生,1998年晋升教授,2003年评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于中南大学博士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化系统设计理论及应用,现代网络监控技术。
刘宏立男,1963年出生,2004年晋升教授,2006年评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于湖南大学博士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现代网络理论与应用,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
王玲女,1963年出生,2001年晋升教授,2006年评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于中南大学博士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通信理论及应用,噪声电子学。
郑善贤男,1950年出生,2005年晋升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现代电路与系统理论及应用。
黎福海男,1964年出生,2005年晋升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片上系统设计理论及应用。
二.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1.本科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造精神的高级电子信息工程科技人才。
要求学生掌握宽广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毕业后能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主干课程:电路、电路测试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测试技术、EDA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软件技术基础、电磁场与波、信息论基础、通信原理、通信电路、射频电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编码理论、通信系统仿真、微波与天线、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程控交换、软件无线电、显示技术、遥感遥测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就业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通信与信息行业、电子行业、电工行业、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从事研究设计、生产运行及教学工作。
多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以其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青睐。
2.研究生(1)硕士研究生专业: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招生。
修业年限:二~四年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高等电子电路理论、线性系统理论、现代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现代网络系统、现代通信理论、数字集成电路测试技术、数字化社区信息工程、随机信号分析、微波技术、射频电子电路、无线通信与移动计算、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网络与电子系统设计专题、电子与通信技术应用专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网络与通信技术;语音图像信息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微波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生物医学电子工程;电子工程系统设计(面向工程硕士);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面向工程硕士)。
(2)工程硕士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修业年限:二~四年主要专业课程及研究方向:参照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专业设置,亦可根据企业需要,开设选修课(3)博士研究生专业:电路与系统修业年限:二~五年博士研究生主要课程:近代数字理论、现代信号处理、现代网络系统理论、现代通信系统理论、片上系统设计、现代图像分析、混沌电子学、学科前沿专题。
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通信与网络理论及应用;数字化与智能化系统设计及应用;现代电路与系统理论及应用;片上系统设计理论及应用;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
三.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及特色:数字化电源设计理论及应用:针对不间断UPS和应急电源EPS以及电能综合补偿器UPQC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模块化方向发展,研究高性能数字化逆变电源设计理论及应用,主要包括逆变器的数字化控制技术、数字化变频锁相技术、并机技术及远程网络监控技术,设计开发高性能数字化UPS、高性能数字化EPS及高性能数字化UPQC。
数字化社区信息系统关键技术:针对数字化社区智能化系统的建设,着重研究数字化社区智能化系统的理论及应用,主要包括数字化社区的控制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安全防范技术、数字化多表抄收技术、智能化物业管理技术以及数字化社区智能化系统的一体化集成设计技术。
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网络监控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是计算机数字通信技术向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延伸,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既是工业设备自动控制的一种开放的计算机局域网系统,又是一种全分布式控制网络系统。
针对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和网络远程监控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网络远程监控理论及应用,主要设计开发基于各种现场总线技术的网络监控的智能控制通信转换节点、远程网络监控平台。
数字化电能质量监控技术:针对分布式电能质量检测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电信号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的同步采样算法,频率测量算法和暂态信号频谱分析算法的最优化算法,解决分布式电能质量实时监测的关键科学问题,设计开发新型的基于DSP的分布式电能质量检测系统。
无线通信和软件无线电技术:随着无线通信的飞速发展,视频、多媒体数据传输会遍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种发展所需要的宽频带与有限的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毫米波通信技术以宽带和高速为特点成为通信技术的前沿领域和热门课题。
而软件定义无线电的概念则要深刻得多。
嵌入式系统研究及在通信中的应用:嵌入式系统是信息化技术进入社会的最终形式,它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是半导体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各个行业具体应用相结合的产物。
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融合处理:主要研究计算机的视觉图像识别、卫星多资源图像信息融合、星载INSAR干涉测量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图像监控与导航系统、3D视觉伺服跟踪信息处理、多传感信息智能融合处理等领域的理论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