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心得体会--两座山的印记
“两座山”的印记
4月7日清晨,当我沿着新县城内的潢河大堤跑步锻炼
时,突然被“两座山”同时闯入脑海。一座是巨峰耸立
的大别山,随着我奔跑腾跃,我感觉越向他靠近,就越
发感觉其高耸与伟岸。还有一座是大别山先辈们用信念
托起的精神之山,也是越深入了解,就越感觉到革命前
辈和先烈们的信念坚定和思想伟大。同时,也因为越了
解他们,就越发感觉到自己的党性观念、思想品质、工
作干劲和个人要求上的差距。这些认识,也随着我此次
在大别山干部学院的深入训练,感触越来越深。
一堂理论教学,感悟执着信念。在课堂教学上,刘向阳
教授铿锵精彩的90多分钟的专题讲课,引领我们追寻前
辈的足迹,重温大别山革命和战争的历史。在缅怀那些
革命先烈和开国将军的丰功伟绩时,我们还为他们执着
的信念所震撼。在大别山的战斗历程里,正因为有吴焕
先、许世友等先辈们对信念的那份执着,才能突破万重
困难,从黑暗走向光明。对照现实,我们还秉承几分信
念?忠诚和勇气又如何?能否经受住困难的考验和担当
历史的重托?显然,肯定的声音在先辈们面前是微弱
的,因为我们的理想信念已经淡化,又有什么力量支撑
我们去大声回答,我能做到、敢牺牲。也正是这种反
思,带来了强烈的信念感召,让我们更加意识到急需强
化理想信念,坚固共产主义心志,撑起挑战困难的信心
和勇气。
一片浸血稻田,蕴藏无声动力。当我们来到新县箭厂河
乡李家河村的“红田惨案”旧址时,面对着曾经被英烈
鲜血浸染的那块30平方米的稻田,酣然泪下、沉痛无
比。程怀天、肖国清等300多名共产党员与革命群众,
在敌人的疯狂屠杀下,虽然倒下了身躯,献出了宝贵生
命。但是他们面对枪口和铡刀,利诱与酷刑却威武不屈
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倒不下,那种高大形象将永远屹立在
后人面前。其中,年仅16岁的女共产党员肖国清英勇在
就义前留下的“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的铿锵遗
言,也将经久不衰地激发我们勇于奉献牺牲,帮助我们
筑牢“当官不发财,发财不当官”的廉洁从政理念。
一封“向党告别”,升华党性境界。当我用手机拍下吴
先恩将军的《向党告别》书时,就再也忘不了这名老战
士。是什么样的情怀,让这个把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
事业的革命战士,在弥留之际还在检视自己,操心着党
的未来?又是什么力量支撑他,用颤抖着的手,亲笔写
下了这封宝贵的“遗书”?我想,除了党恩深重外,还
应该与老将军的自身的思想境界相关。品味着这封《向党
告别》,顿感心灵受到了洗礼,思想得到了升华。我不仅
检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没有忘记了从哪里
来,还知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内心惭愧的同时,也对着
这封《向党告别》,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的向老将军学
习,既要把党的培养教育之恩转化为不懈动力,又要始
终自省、自励,忠诚、干净地干好工作。
一场红色故事,积淀崇高操守。聆听范西红医生的爸爸
故事,我们在其多角度、多方位的追忆中,全面的品味
了开国中将范朝利将军的不朽人生。在故事中,我们为
将军砥砺名行的事迹触动灵魂、悍然流泪并爆发了阵阵
激烈掌声。也为将军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和永不褪色的
政治操守立根铸魂。一个钢铁意志的军人。当范西红回
忆父亲曾经负伤坚持战斗的故事,特别是从医生角度剖
析伤口感染生蛆所要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时,我们的心
都痛了。他不是超人,就是一个普通却又不普通的中国
军人。我们为拥有这样铮铮铁骨的革命军人自豪和骄傲!
一个浑身正气的父亲。当范西红回忆父亲范朝利将军,
“比工作、比学习,唯独不能比地位、比名利”的教导
方式、 “宁可个人吃亏,不能让公家吃亏”的烂西瓜不
换笑话、 “决不利己损公”的不用自费药故事等等,无
不彰显其大公无私的精神。我们深深为这样一位无私、
无贪、一心为公、浑身充满正气的前辈致敬!一个永不
褪色的党员。当范西红细述父亲范朝利党性情愫时,一
个“固执”的老党员呈现眼前。他尊崇党章党规。把党
章小红本视为珍爱之物,长期摆在桌上,放在心上。把
纪律和规矩作为行为准则,固执坚守,分毫不让。在某
次庆功宴会上,他就因宴席违反规定加酒而拒餐;他情
系人民群众,时刻关注群众疾苦。当汶川发生地震时,
即使他因刚刚手术说不出话,也用其他语言表情向家人
表达了捐款意愿;他注重维护党员声誉,始终注意个人
形象,反对“扰民”,不做下基层打猎、钓鱼等老百姓
讨厌的事情。反对特权和特殊化,谨防权力私用,杜绝
子女沾光和享受特殊待遇。我们为将军的精神品质和人
格力量所折服!
感悟大别山精神和先辈们的品行,有所麻木的思想被深
深刺痛,环境问题的心里也猛然警醒。不是社会环境蜕
变我们,而是我们影响社会环境。我们应以先辈的品行
为标杆,无论岁月磨砺,环境浸渗,都要秉持传承,永
不褪色、接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