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深究
[摘要]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广泛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和态度,并对其影响因素作深刻的剖析,进而提出增强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有效途径,以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坚定学习信念,增强专业兴趣。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认同满意度
高校扩招加之近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有很多大学生趋向于对所学的专业无兴趣,甚至厌倦和抵制。
又由于我国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人才市场的需要,大学分科越来越细,专业化越来越强,以至于专业定向问题提前到高考志愿填报甚至更早的文理科分班时。
专业的冷热程度和毕业后的就业形势已成为学生选择专业考虑最多的因素,于是很多学生盲目从众地填报志愿、选择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个人学习和个人志向相冲突的现状。
专业认同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所学的专业是自己填报的第一志愿的大学生专业认同度是否高些?热门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是否比非热门专业的高些?通过对专业认同度的调查研究,让我们更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专业,认清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大学学习生活充满积极性和动力性。
一、专业认同的调查显示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总体状况一般,43%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较高;37%的专业认同一般,5%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认同。
二、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1.自身因素。
大学生对所在专业的相关知识欠缺,导致对专业认同不够稳定。
特别是被调剂的同学不仅没有对专业提前了解,而且入校后也很少积极去增加对专业的认识。
这样茫然的处境让这部分人对专业的认同度普遍低。
2.专业前景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专业认同度就高,可见我们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受就业前景影响较大。
3.社会舆论因素。
我们中大部分人认为社会舆论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有一定的影响。
当大家都赞同和欣赏某一专业,认为它有前景,就业空间广阔时,许多同学的专业选择就会趋向于此领域,造成“一窝蜂”的现象,如果选择此专业的同学本身对此不感兴趣时,社会舆论就会体现出强化的作用,推动专业认同程度;反之,则有抵触的作用。
4.家长、亲友因素。
选择热门专业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认同度并不高,显示出选择专业的盲目性。
这些同学选择专业时是家长、亲朋好友的意见,并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对自己填报的专业并不了解。
因此造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特点与所学的专业并
不相符,最后导致对自己专业的不满意,甚至厌学。
5.专业调剂因素。
第一志愿录取的同学,其专业认同程度最高,而调配录取的学生认同程度最低。
原因显然易见,调配录取的学生本身对现所学专业的兴趣度一般,不太满意。
这会导致他们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上不够积极,持无所谓的态度。
这也反映了教育机构在填报志愿方案的设计上不够完善,导致大学生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
6.学校的因素。
高中阶段,大家往往对大学有一种美好的憧憬,把大学想象的十分完美。
然而,进入大学后,我们发现大学生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一些同学对学校不认同导致他们难以进入学习者的角色,出现情绪不稳、厌学的现象。
另外,同学对任课教师的认同也会影响到自己对专业的认同。
在我们的心里,大学的教师应该是人生的导师,治学的典范,他们应该是十分博学、充满才智的。
然而,在入学后,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讲课照本宣科、枯燥乏味,有的十几年如一日讲授同样的内容,和学科的前沿相差甚远等,于是很多同学开始抱怨教师的学识和教学水平。
由于对任课教师的不满影响了我们对自己专业的兴趣和认同。
三、增强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对策
1.我们要认清自我,选择合适专业,制定学业规划:
(1)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专业。
首先要对“自我”有一定的认识,对自己要追求什么,实现怎样的人生理想有一定的概念,然后将自己的性格特点,人生追求与自己选择的专业结合起来,选择自己合适的专业。
(2)了解相关专业。
(3)熟悉自己的专业。
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应掌握所学专业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发展历史、理论动态和科研前沿。
(4)树立正确学业观和做好学业规划。
应正确处理学业与专业的关系,珍重自己的学业,就该学得其所,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把自己的爱好和国家的需要及社会发展的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相关能力,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
好的学业规划为我们提供了完成学业的清晰图画,使自己对学业的实现过程有了清晰透彻的认识,进而更有信心、勇气,达到自我完善。
2.学校要加大专业宣传力度,优化专业结构:
(1)学校的宣传除了概括性呈现学校整体情况之外,要着重设置专业的介绍;
(2)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特色;
(3)增加“实践型”教育模式,培养精英人才。
3.社会舆论要提供正确的导向:
例如,教育机构应全方面地开展关于各个专业的知识讲座,让社会上的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各个专业;报刊、杂志应起到一个正确的导向性,在介绍专业性质、专业前景时从多方面去阐明;媒体、新闻多增加“专业导航”栏目,邀请各路专家指点迷津。
4.家长、亲友、老师要指明正确方向:
建议学生家长、亲友应该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选择专业,不要只要求他们选择热门专业。
学生也不应该根据自己选择专业的冷热来决定学习态度,要摆正心态,既选之,则学之,不管热门、冷门,只要学得好、学得精,同样有作为。
[参考文献]
[1]任丽清,刘剑虹,《论大学生专业选择权》,教育发展研究,2009(17)。
[2]姜晓强,孔元涛,《教育学“学科认同”的心理建构与实践建构:学科认同的心理构建》,现代大学教育,2009(7)。
[3]阎明,《一门科学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冯华,《从调查结果看高考专业选择》,中国教育报,2006-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