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改革论文.

浅谈新课改中的问题与探究 综观中外教育改革, 无不把课改放在突出位置, 把课程作为质量的关键加以 改革和建设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明确要求:“课程不再只是 特定知识的载体, 而应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的过程, 教师的权威更应体 现在与学生共同开展的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长期以来,我们就提倡教为主导, 学 为主体,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 板书, 学生记; 教师安排实验, 全班学生依葫芦画瓢, 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 创造的空间, 压抑了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意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 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 真正把学生 作为主体确立起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势不可挡, 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

2003年下学期,长沙市雨花区全面进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我校在 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全体老师克服种种困难,万众一心, 齐心协力, 用我们自己的精神重新诠释着新课改的内涵和实质, 我们深深体会到, 要真正走进课改,就要:1、更新观念,培训先行; 2、领导到位,制度保障; 3、 适应课改,设施跟进; 4、整合资源,手段更新; 5、实施有序,注重实效。 那么, 究竟我们是怎样实施的, 那就请您跟随我们一起走进我们学校的新课 程改革。

一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以往的化学课程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 忽视了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和 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要求的“统一性”掩盖了学生的差异, 导致不同学生在 原有基础上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高中化学新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 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课程目 标, 更好地体现了对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 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在学生未 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涉及到“科学探究能力”、 “问题意识”、 “与人合作”、 “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反思评价”、“学习兴趣”、“实践意识”、“可 持续发展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目标。 结 合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内容特点,课程的内容目标更为具体,可操作性更好, 对有关的课程内容分别从认知性目标、 技能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进行了概括性的 描述。

二 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一年多来, 广大化学教师和教研人员认真贯彻新课程理 念,努力构建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和优化教学环境, 群策群力,在努力推进化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 课程实施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教师们为 之深感困惑。结合调查和访谈,我们认为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持观望态度, 对课程思想、内容体系缺乏深入的了解,仍 然在以往课程的框架下进行思维,难以避免以往知识系统、教学方式、 评价方式 对新课程的不利影响。依赖教材、教参和教辅资料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缺乏对教 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忽视身边生动的、 有价值的其他教学资源, 难以引导学 生去领悟化学新课程的内涵。

2.考试评价凌驾于课程目标之上 不可否认, 考试作为评价的重要形式,在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同时,一 定程度上起着调控教学的作用。针对“教什么”、“学什么”、 “怎么学”等问 题,教师和教研人员以往习惯于研究“考试大纲”,忽视了教学大纲的作用。 今 天,在实验区面临同样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不是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 而按以往 的思维路线去设想若干年后高考的可能情形,以此来考察今天的教学。

3. 必修课程的教学偏离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在化学必修课程教学中, 教学目标偏狭缺失的情况依然 存在, 对“三维目标”的厚此薄彼甚至顾此失彼的情况屡屡发生。 有些教师认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刚性的,是可以检测的, 是必须要达到的硬任务; 而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柔性的,而且难以检测,因此不予重视。有的教师 缺乏从整体上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对显性的目标能够把握, 对隐性的目标认识不 清。一般而言,教材中“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是显而易见的,比较容易把握,而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往往是隐性的,必须深入挖掘。 必修课程《化学 1》、《化学 2》的内容标准不仅对“核心的化学概念”、“化 学基本原理”、“常见物质的主要性质、来源和应用”作了详细的规定, 同时对 “化学方法”、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内容也有很具体的要求, 为教师全面落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难以持续。

4.现有资源难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 高中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充分体现了“通过实验学化学”的思路, 不仅在必修 课程中增加了学生的探究实验,而且单独设置了《实验化学》选修课程,期望通 过实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得以提高, 同时积极倡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 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然而, 由于各实验区教育投入的不均衡, 教学条件的配备上 差异明显。广东的珠江三角洲、 江苏的苏南、 山东的沿海地区及各省的大中城市

经济基础好,在新课程实施之前考虑到了课程资源问题,在配置实验室的同时, 组织人员建设化学新课程资源库,为新课程的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 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高中化学新课程有着许多与以往课程不同的特点,结合实验区教师的经验, 我们认为,针对基于模块的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不仅要领会课程改革思想, 实 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还要结合课程的内容标准研究教材的体系结构, 切实把握内容的深、广度,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而言,要求教师在教 学中处理好以下关系。

1. 课时要求与教学容量的关系 必修模块《化学 1》、《化学 2》教材涉及的化学知识不少,但课时却大大 缩减了, 怎样处理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呢?教师必须摆脱传统的观念, 准确把 握《化学 1》、 《化学 2》内容标准的深、广度,确定教学的重点。例如,在《化 学 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专题中,教材只用一个单元讨论了“化学反应速 率与反应限度”, 一般要求教师用 2个课时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 中,不要把这部分内容尤其是化学平衡视为教学的重点按以往方式加以系统展 开, 而应将重点放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 探究条件对化学反应 速率的影响, 至于化学平衡内容只要学生通过实验和交流了解其概念即可。 其余 有关化学平衡的知识将在选修课程模块中进一步学习。

2.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关系 根据模块课程要求编写的高中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作了较大的改革, 容易 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 其中有一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 而要求学生 通过实验和推理过程自己归纳总结。 那么, 化学的基本知识是否就不重要了?如 何处理好学科知识与探究活动的相互关系呢?

我们认为,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等陈述性知识固然 可以“系统地”教给学生,但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 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富有“含金量”: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 完成了 知识的建构, 将“是什么”的知识和“如何获取这种知识”融为一体, 有效地培 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以 实验为主的学生探究活动, 把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实现。

2. 必修教学与选修教学的关系 目前,在实验区有多种必修课程实施的模式:《化学 1》、《化学 2》有在 一个学期内学完的,也有在一个学年内学完的。 在课时紧的前提下, 是着眼于课 程标准循序渐进, 还是立足传统的高考目标一步到位,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体系中,必修和选修课程是有序展开并互相依存的,必修、 选修内容随意穿插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在必修阶段,循序渐进, 给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喜爱化学, 对学生积极主 动学习化学选修课程是极为有利的。

3. 教教科书”与“用教科书教”的关系 传统课程重视“教教科书”, 教师的教学创造力为教科书所局限。 新课程提 倡“用教科书教”, 即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果说深刻理 解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有效使用新教材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创造性地使用 新教材是在这基础上的一个提升。

四 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自主性 开放式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 索、思考研究, 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 其目标是 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 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 兴趣被极大的激发, 思维的独立性、 学习的参与意识、 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1.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 嚼得很细, 再喂给学生, 学生通常被动接受, 缺少参与; 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 概念、 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 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 间; 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 从源头上剥离了知 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 要”的被动形 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 为我们使用开放式 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2.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 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 跟不上, 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 2/3的学生就不错了, 这样就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