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之肛周湿疹
1
肛周湿疹
一、概述
肛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皮肤病,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亦偶有蔓延至臀部、
会阴及阴蒂,局部可出现红疹、红斑、糜烂,渗出、结痂、脱屑,病程长,肛门周围皮肤常增
厚,颜色灰白或暗红,粗糙,以致发生皲裂、渗出,瘙痒、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任何年龄均
可发病。
二、病因
湿疹病因复杂多变,由多种因素相互影响而发病,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外界因素
和机体内在的精神神经失衡,代谢功能障碍,器官功能失调,表现于临床是一种非特异性变态
反应,难以确认某一单纯因素引发湿疹,也难以用排除某一因素而使症状缓解而痊愈,病因分
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原因不明,后者多由肛瘘,肛裂等炎症或分泌物刺激所致,常见因
素有下列几种:
1、变态反应
这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有内在和外在方面,如病灶感染,致敏的食物,药物或接触某些致
敏物品。
2、疾病因素
在某些疾病如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肠道寄生虫病等的患病过程中,病
人对某些过敏性物质感受性增强容易诱发。
3、局部病变
如痔,肛瘘,肛裂,肛门失禁等疾病的慢性炎症刺激,也可诱发。
4、刺激性因素
肛门直接受到碘酒,酒精,强酸强碱等刺激而诱发湿疹。
5、神经功能障碍及内分泌失调
因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忧郁,失眠等也可诱发本病。
三、临床表现
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少数可累及会阴部。奇痒难忍。常潮湿,皮肤浸润肥厚,可发生皲
裂。急性期皮疹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的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由于搔抓,皮损
可呈明显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像周围蔓延,外周又有散在丘疹、
丘疱疹,故境界不清。当合并有感染时,则炎症可更明显,并形成脓疱,脓液渗出或结黄绿色
或污褐色痂。还可合并毛囊炎、疖、局部淋巴结炎等。
当急性湿疹炎症减轻之后,或急性期未及时适当处理,拖延时间较久而发生亚急性湿疹。
皮损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或小水疱及糜烂,也可有轻度浸润,自觉仍
有剧烈瘙痒。
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演变而成慢性肛周湿疹,也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患
处皮肤浸润增厚,变成暗红色及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以少许糠秕样鳞屑,或因抓破而结痂,
个别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具局限性,边缘也较清楚,外周也可有丘疹、丘疱疹散在,当急
性发作时可有明显渗液。自觉症状也有明显瘙痒,常呈阵发。因皮肤失去正常弹性加上活动较
多,可产生皲裂而致皮损部有疼痛感。病程不定,易复发,经久不愈。
四、治疗
1、一般防治原则
(1)尽可能寻找病因,故需对患者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及思想情绪等作深入的
了解,并对全身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有无慢性病灶及内脏器官疾病,以除去可能的致病因素。
(2)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暴力搔抓、过度洗拭以及其他对患者敏感的物质如皮毛
制品等。
(3)避免易致敏和有刺激的食物,如鱼、虾、浓茶、咖啡、酒类等。
(4)对患者详细交代防护要点,指导用药,使与医务人员配合,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常见病之肛周湿疹
2
2、内用疗法
西药可选用抗组胺类药物以止痒。急性或亚急性泛发性湿疹时,可静脉滴注5%溴化钙、10%
葡萄糖酸钙或10%硫代硫酸钠溶液,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对有广泛感染者配合应用有效
的抗生素治疗。此外,维生素B族、维生素C以及调整神经功能的药物也有帮助。
糖皮质激素的口服或注射一般不宜使用,激素虽对消炎、止痒及减少渗出的作用较快,但
停用后很快复发,长期应用易引起许多不良反应。
3、外用疗法
原则与接触性皮炎的治疗相同。根据皮损情况选用适当剂型和药物。对小范围亚急性湿疹
应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及配合焦油类制剂外用效果较好。
五、饮食保健
肛周湿疹食疗
1、鲜地瓜:鲜地瓜60克去皮挤汁,并将渣捣烂如泥状,加醋适量调匀,敷患处,汁可饮服,
连用5~7天。
2、赤豆米仁汤:赤小豆、米仁各30克,煮熟烂,加糖适量,日服2次,小儿可减量或仅吃汤,
可吃一段时间。
3、赤小豆:赤小豆10克,焙干研成粉末状;用鸡蛋清一个调之成厚糊状,涂于患处。若渗液
多者,可加松花粉敷之。
4、绿豆百合汤:绿豆、百合干各30克煮汤吃,加糖适量服食,日服2次,可吃一段时间。
5、米仁荸荠汤:生米仁5克,荸荠10枚去皮切片,加水煮服,每日1次,连服10天。
6、绿豆甘草汤:绿豆60克,甘草5克煮汤,吃绿豆及汤,小儿量减半。
7、龙井茶:龙井茶6克,沸水泡至50毫升,加糖少许,对婴儿湿疹可每日分次喂服,连喂1
~
2周。
六、预防
除去各种可能引起湿疹的原因,对各种慢性病灶如慢性扁桃体炎,龋齿,鼻窦炎;各种肛
肠慢性病如痔,肛瘘,肛窦炎都应积极治疗,少吃辣椒,白酒等刺激性食物,分析接触的各种
物品,用具以及化学品中可能致敏的物质,应加以清除,在用药过程中如见局部出现红斑,瘙
痒等可疑过敏性症状时,应立即停药,保持肛门部清洁卫生,避免搔抓,摩擦,忌用肥皂水浸
洗和有刺激性的药物薰洗,坐浴或外敷,以免加重病情,要防止腹泻或便秘及其他诱发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