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高中班主任工作的几点认识

对高中班主任工作的几点认识

对高中班主任工作的几点认识
安徽省岳西县店前中学王焰明
本人在中学一级教师任职期间,担任一届高中班的三年班主任工作,现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谈点个人认识。

首先,班主任要摆好自己的位置。

即是说,班主任要扮演好两种角色、处理好自己的两种身份的关系。

班主任当然是一个班级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色,担负着对班级学生的组织领导、思想教育工作,这个角色非常重要,其扮演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一个班集体的正常有序的运作与健康发展。

正因如此,传统观念上班主任的“好坏”“优劣”产生了,勤快而有能力与威信的班主任便是好班主任、优秀班主任。

也正是从这个层面去认识,习惯上将班主任视作班级学生的“家长”,学生们称呼为“班头”,这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不仅于此,如果班主任仅仅只是发号施令者、家长式作风,学生可能敬而远之、畏而避之、惧而不言,班主任就不能真正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表面上显得很平稳的班级,要么可能是高压下的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要么可能是矛盾重重暂被压服或掩盖而终将一发不可收拾。

因此,班主任还须注意自己的另一身份——扮演好“服务员”这个角色,班级运转既需“班头”亦需班级“手脚”。

班主任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各方面的情况,并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必要的服务,要多动手、勤跑路、常谈心、广接触。

只要班主任扮演好了这一角色,就可以与学生形成双向互动局面、彼此融到一起、打成一片,相互理解与尊重,创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良好班级氛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如般家之温馨。

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之中,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其健全人格才可塑成,其个性也才能得以张扬;班主任也才能时刻真正了解班级学生的状况以便及时疏理解决存在的问题。

这时候,学生不但视班主任为“班头”“良师”也以之为“良友”。

不过,有可能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部分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视班主任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生活向导,并进而产生一种依恋甚至于依赖的思想,这时班主任就应及时疏导,竭力唤起学生的独立个性,努力培养这部分学生的自主意识。

可见,一个班主任扮演好这两种角色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级工作的好与坏、关系到一个班级学生的发展,扮演好了这两种角色,就会建立一个井然有序或形散而神不散的富有朝气、蓬勃向上的班集体。

总之,成功的、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善演两种角色,既要使自己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各方面起到正确的表率作用,为人师表,当好学生的“头”;又要乐于奉献,始终心系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倾注一片爱心,做好学生的“服务员”。

其次,班主任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班主任的“服务员”角色,从人际关系角度来看,不仅是“保姆”,也是“联络员”、“协调员”。

显然,班主任工作的对象、主体都是学生,班主任工作之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因此,要求班主任能够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以创造一个良
好的社会氛围(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里的各种因素、各方面的关系、社会环境本质上都是一种人际关系。

那么,影响学生发展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哪些呢?包括周围同学、班主任、授课教师、校领导、学生家长、社会相关人员等等因素。

而班主任显然成为联络各方面的纽带。

这就要求班主任能够广泛联络各方,及时与相关的各方取得联系,做好“联络员”;更要妥善地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比如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班主任、校领导、家庭、班级、社会的关系,班主任与授课教师、校领导、家长的关系,家长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的关系,等等。

只有努力挖掘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和营造和谐协调的育人氛围,只有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健康有益的、协调一致的,才会极大地有益于学生的发展,才会使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促进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这一最高理想得以实现。

而这一切的关键需要班主任积极主动地去联络、去协调。

这就要求班主任有高超的技巧、灵活多变的交际艺术去处理各种微妙的、复杂的关系,各种关系疏通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出来了,班主任工作就已成功了一大半。

看来,班主任需要研究、深谙人际关系学。

第三,班主任要树立学生无优劣意识。

公认的“弱智”儿童却成为天才音乐指挥家的舟舟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促使专家们去研究,传统的理论已遭受质疑。

从理论上说,人不存在优劣,只存在差异,而后天的影响诸如环境、教育、经历等等使得差异拉大。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却习惯地将学生分出三六九等定优劣,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更是绝对不应该的。

显而易见,学校尤其班主任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甚至叫差生、劣等生),大多主要是按成绩来划分的,抑或适当考虑一些平时的行为表现及是否听话等因素。

只要学习成绩好、遵守纪律、听话就是好学生。

殊不知这种划分是极其片面的、有害无益的。

一旦班主任或老师做了这样的划分,必然会宠爱优等生、忽视中等生、歧视后进生,从而使学校教育彻底失败。

这并非耸人听闻,因为所谓优等生可能仅仅是学习成绩好,其它方面可能存在诸多问题,诸如适应社会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往往不及所谓“后进生”,甚至问题非常严重,而且一贯听话而缺乏主见、缺乏是非判断力、进而其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也受到限制,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稍遇挫折、变化即可能导致无所适从、承受不住,甚至精神崩溃;同时,因在校为优生而受到宠爱,这种过分偏爱使之容易滋生骄傲自满、狂妄自大,从而难以正视如上自己的弱点、不足,而且有意无意地放松学习以外的其它方面的要求;也因受宠,使老师、班主任、家长眼中的宠儿什么都好而看不到其缺点、弱点,无法去及时补救,逐渐发展势必会造成严重后果。

可见,划出“优等生”,恰恰不利于所谓“优等生”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而被忽视的“中等生”、遭歧视的“后进生”内心留下的恐怕只是不公正、不平等甚或是屈辱的记忆、心灵的创伤,花样年华却铸就灰暗的心理。

由上足见,对学生划分等次优劣的做法是极其有害的,造就的必是失败的教育。

因此,班主任对班级所有学生应一视同仁、平等待之。

当然,作为班主任,为了班级工作的方
便,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以使学生在一个富有人性化、丰富多彩的环境里真正获得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让明媚的春天绽放青春的笑容!
第四,班主任要善于辩证地处理班级工作。

班主任工作当然要实事求是,根据班级实际状况开展必要的工作,摆好自己的位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平等对待学生;同时,班主任还要能够辩证地对待班级工作,一个不懂辩证法、一味机械呆板地工作的班主任,不但班级工作捉襟见肘,累得喘不过气来,而且吃苦吃力不讨好,学生不买你的账。

虽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然而不得法的“耕耘”未必有收获。

在这里,本文把班主任辩证地处置班级工作概括进一对关系之中,即班主任要能较好地把握班级工作中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

“有所为”,即班主任必须认真做好一切必要的工作,抓住工作重点、关键之处,实事求是,按原则办事,在常规管理方面要求从紧从严,秉公处事,一视同仁,不可偏颇;在学习、生活上对学生要严格要求、适当施压,有压力才会产生动力,才可避免自由散漫甚至沾染上恶习。

“有所不为”,即“无为”,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老庄的政治哲学,后世帝王治国之道,完全可以作为班主任工作之圭臬、治班之术。

“无为”最终是为了达到有所作为,要求班主任不能一味空洞的政治说教、时时厉言厉色,以致弄得班级阴云森森,空气沉闷;不能事事包办、面面俱到,这也不放心,那也亲自过问,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重点;管得太多,限制得太死,鸡毛蒜皮,正常小错,丁点小失,便大动干戈,上纲上线,以致弄得人心惶惶,气氛紧张,使学生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缺乏主见与创见。

班主任要学会清静无为之术,“宽严结合,严而不厉;一张一弛,适而有度”,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强调学生自主管理,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动手能力、处事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要以宽容之心胸去看待学生的言行表现,要考虑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出现问题甚至错误纯属正常,千万不必大惊小怪,须知从不出问题往往可能是最大的问题,不准犯错误是绝对错误的,关键是要善于疏导、帮助解决,这就是发展过程,这就是学生个性张扬、性格特点形成的过程。

如同娃娃学步,大人不能老是牵着走,这样子的话,将使小孩一辈子学不会的;要善于放手,跌到了,大人牵起,再跌倒,得让其自己爬起再走,这样便学会了,孩子便长大了。

班主任工作亦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