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菇的栽培技术
平菇又称侧耳,是世界上大面积栽培的食用菌之一,也是我国目前栽培最多的四种主要的食用菌,蘑菇、香菇、草菇、平菇。
平菇肉质肥厚,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素食品”。平菇蛋白质含量高,氨 基酸、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含量丰富。是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和矿质元素(磷、铁、钾)等的良好的营养源。平菇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其代谢产物非常丰富,有抗肿瘤的多糖蛋白,有抗菌作用的抗生素,有降低血压、防治脑血管障碍的微量牛磺酸,还有利于胃肠作用的菌糖、甘露糖、维生素和帮助消化的各种酶。因此,多食平菇可以防治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中年肥胖症等疾病。
平菇适应性强,栽培技术粗放,栽培料来源广,而且生长快,周期短,成本低,产量高,适应城乡大面积栽培。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属担子菌纲、伞菌 目、白蘑科、侧耳属(平菇属)。
一、平菇的形态特征
平菇由菌丝体和子实体组成。菌丝体是白色,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子实体丛生或叠生,分为菌盖和菌柄两部分。菌盖直径5cm~20cm,呈贝壳形或舌状,褶长,延生,较密。子实体开始形成时,菌褶一直裸露在空气中,没有菌膜包围,菌褶似小刀片,由菌盖一直延伸到菌柄上部,形成脉状直纹。菌柄生于菌盖一侧(偏生或侧生),白色,中实,柄着生处下凹。孢子圆柱形,无色,光滑,一朵平菇可产数亿孢子。弹射孢子时,看起来好似一缕缕轻烟,呈烟雾状。 2 二、平菇的生活史
平菇属于四极性异宗结合的食用菌。平菇的生活史与许多高等担子菌相似,由子实体成熟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从成熟的子实体菌褶里弹射出来,遇到适宜的环境长出芽管,初期多核,很快形成隔膜,每个细胞一个核。芽管不断分枝伸长,形成单核菌丝。性别不同的单核菌丝结合(质配)后,形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在隔膜上有锁状联合。双核菌丝借助于锁状联合,不断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分枝,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无限地进行生长繁殖。双核菌丝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后达到生理成熟,遇到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形成一团团粒状的菌蕾如桑椹状,称"桑椹期".几天后长成参差不齐的短菌柄,形如菌盖,称“珊瑚期”,之后菌柄不断伸长、加粗,并在顶端形成菌盖,长成子实体。在子实层中,双核菌丝顶端产生担子,其遗传物质进行重组和分离,形成四个担孢子。孢子成熟后,从菌褶上弹射出来,完成一个生活周期.
三、平菇对生活条件的要求
(一)营养
平菇属木腐生菌类。菌丝通过分泌多种酶,能将纤维素、半纤维素、 木质素及淀粉、果胶等成分分解成单糖或双糖等营养物,作为碳源被吸收利用,还可直接吸收有机酸和醇类等,但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碳。平菇以无机氮(铵盐、硝酸盐等)和有机氮化合物(尿素、氨基酸、蛋白质等)作为氮源。蛋白质要通过蛋白酶分解,变成氨基(不同性别)酸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平菇生长发育锁状联合中还需要一定的无机盐类,其中以磷、钾、镁、钙元素最为重要。适宜平菇的营养料范围很广。人工栽培时常用阔叶树段木和锯木屑作栽培 3 料,近年来我国又用秸杆(大、小麦秸 ),玉米芯、花生壳、棉籽壳等作为培养料,再适当搭配些饼肥、过磷酸钙、石灰等补给氮素和其它元素,能促使平菇很好的发育生长。
(二)温度
温度是影响平菇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对平菇孢子的萌发、菌丝的生长、子实体的形成以及平菇的质量都有很大影响。
平菇孢子形成以12℃~20℃为好,孢子萌发以24℃~28℃为宜,高于30℃或低于20℃均影响发芽;菌丝在5℃~35℃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4℃~28℃;形成子实体的温度范围是7℃~28℃,以15℃~18℃最为适宜。平菇属变温结实性菇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昼夜温度变化越大,子实体分化越快。所以,昼夜温差大及人工变温,可促使子实体分化。
平菇属的种类多,不同的种和品种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人们通常以子实体的分化和发育期的温度要求,把平菇属的种类划分为三型:
低温型 子实体分化最高温度不超过22℃,最适宜温度在13℃~17℃之间。
中温型 子实体分化最高温度不超过28℃,最适宜的温度范围20℃~24℃如凤尾菇、佛罗里达平菇、紫孢平菇。
高温型 子实体分化温度高达30℃以上,最适宜温度范围是24℃~28℃。如鲍鱼菇、红平菇。
我国幅员广阔,在同一季节南北气温相差悬殊,各个地区可以在不同季节根据当地气温选择不同温型的平菇品种。
(三)水分与湿度 4 平菇耐湿力较强,野生平菇在多雨,阴凉或相当潮湿的环境下发生。在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含水量在65%~70%,如果低于50%,菌丝生长缓慢,而含水量过高,料内空气缺少,也会影响菌丝生长。当培养料过湿又遇高温时,会变酸发臭,且易被杂菌污染。菌丝生长时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在子实体发育时期,相对湿度要提高到85%~95%。在55%时生长缓慢,40%~45%时小菇干缩;高于95%,菌盖易变色腐烂,也易感染杂菌,有时还会在菌盖上发生大量的小菌蕾。若平菇采取覆土措施,还要注意调节覆土含水量。一般从地下30cm~60cm挖来的泥土,只要不是刚下过雨,土壤湿度是符合上述要求的。经过晒干的泥土,分4~6次调足水分,要达到手捏扁时不碎,不粘手为宜。
(四)空气
平菇是好气性真菌,菌丝和子实体生长都需要空气。在正常情况下,空气中氧的含量为21%(体积比),二氧化碳的含量为0.03%,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高时,氧分压就势必降低,过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直接影响到平菇的呼吸活动,而有碍生长发育。平菇在菌丝生长阶段,可耐较低的氧分压,而在子实体发育阶段,对氧气的需要急剧增加,宜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培育,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宜高于0.1%,缺氧时不能形成子实体,即使形成,有时菌盖上产生许多瘤状突起。
(五)光照
平菇的菌丝体在黑暗中正常生长,不需要光线,有光线照射可使菌丝生长速度减慢,过早地形成原基,不利于提高产量。子实体分化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光线不足,原基数减少。已形成子实体的,其菌柄细长,菌盖小而苍白,畸 5 形菇多,不会形成大菌盖。但是直射光及光照过强也会妨碍子实体的生长发育。
(六)酸碱度
平菇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pH值在3~10范围内均能生长;但喜欢偏酸环境,pH5.5~7时,菌丝体和子实体都能正常生长发育。平菇生长最适pH值为5.4~6,风尾菇最适pH值为6.5~7,姬菇以及佛罗里达菇以pH6.5~7.5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而且粗壮。平菇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代谢作用产生有机酸和醋酸、琥珀酸、草酸等,使培养料的pH值逐渐下降。此外,培养基在灭菌后pH值也会下降,所以在配制培养料时应调节pH值为7~8为好。
为了使菌种稳定生长在最适pH值内,在配制培养基时,常添加0.2%的磷酸氢二钾(K2HPO4)等缓冲物质,如果培养过程中产酸过多,可添加少许中和剂—碳酸钙(CaCO3),使培养基不致因pH值下降过多而影响平菇的生长,在大量生产中也常常用石膏或石灰水调节酸碱度。
四、平菇的种类
平菇一名是我国食用菌栽培者惯用的名称和商品名。严格讲,平菇一名专指糙皮侧耳一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平菇属中其他的种和品种,也泛称为平菇。平菇属中有40多个种,其中可供食用的约有10多个种。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几个品种。
(一)姬菇
姬菇又称小平菇,是我国从日本引进的食用菌新品种,商品名称为玉蕈[Lyophllumdggregatum(secr)Kuhner]。在日本,将姬菇与松茸相媲美。
(二)漏斗状侧耳 6 漏斗状侧耳[Pleurotus sajor-caju(Fr)Sing],又称风尾菇、环柄侧耳、环柄斗菇等。
(三)糙皮侧耳
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Jacg.exFr.)Quel]又称平菇、鲍鱼菇、黄冻菌、杨树菇等。呈覆瓦状丛生,是一种低温型品种。
(四)美味侧耳
美味侧耳[pleurotus sapidus(Schulz)Sacc.],又称白平菇,冻菌等。
(五)肺形侧耳
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Fr.)Que‘l.],又称柳树菌。
(六)金顶侧耳
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Sing.)(图9—4),又称玉皇菇、榆黄蘑、黄冻菌、杨柳菌等,是一种原产于东北林区的野生食用菌。金顶侧耳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口。
五、培养料
平菇是木腐菌,传统栽培方法是用阔叶树的段木作为培养料。由于木材资源越来越少,且段木栽培年产量不高,木材利用率低,所以,段木栽培法已逐渐被代料栽培所取代。目前,栽培平料制成培养料来代替段木。 常用培养料配方:
1.棉籽壳 87% 玉米面 3% 生石灰 1.8% 麸皮 5% 豆饼粉 3% 多菌灵 0.2%
2.棉籽壳 98% 多菌灵 0.1~0.15% 石膏 2%
3.棉籽壳 96% 石膏 2% 过磷酸钙 1.5% 石灰 0.5% 7 4.棉籽壳 70% 麸皮 12% 过磷酸钙 1% 稻草1.5% 糖 l% 石膏1%
5.阔叶树木屑 67% 麸皮 10% 石灰 2% 棉籽壳
20% 尿素 0.5% 多菌灵 0.2%
6.阔叶树木屑 82% 石膏 3% 石灰 2% 麸皮(玉米面)10% 磷肥 2.5% 尿素 0.5%
7. 稻草 76% 蔗糖 1% 石 膏 1% 麸皮
20.% 过磷酸钙 2%
8. 稻草 74% 石膏 l% 玉米粉 25% 多菌灵 0.1%
9.玉米芯(碎为花生米大小) 90% 石膏 2% 石灰 4% 多菌灵 0.2% 磷肥 3% 尿素 0.5%
以上配方中,用棉籽壳、木屑、玉米芯作培养料生产平菇的,先把各配方的原料拌匀,再把多菌灵溶于水中,拌料时边拌料边加水,勿使拌水流失,含水量达到65%左右。即用手握料中度用力指缝间有水渗出但不下滴为宜。拌完料后堆在一起焖12小时,让其充分吸足水,将酸碱度调至pH7.5左右,然后可装袋。若用秸杆粉作培养料的,为防止吸入粉尘,应带口罩操作。用一口水缸,加入水和多菌灵、生石灰等,根据缸的容积,能够拌多少原料时再称取原料,采取分次拌料(一缸水拌一次料)的方式。堆制1~3天,上面覆盖薄膜,以防温度上升蒸发掉水分。 该配方在播种时应加大菌种用量,一般用量为干料重的20%左右。
六、室内栽培
栽培平菇的菇房要有一定的散光,能保温、保湿,可通风换气,地面平整光滑,周围环境清洁卫生。
1.设臵床架 床架用竹、木或水泥钢筋架设均可。南北 8 排列,走道宽70cm~80cm。每层床面上下相距66cm,一般4~5层,床面宽1m左右。床底平整铺薄膜,便于保温、保湿。
2.上料与播种 不同栽培方法,上料和播种的方法不同。
(1)床栽 用床架栽培的,一般用生料栽培。将处理好的培养料运进菇房,先铺上层菇床,依次向下逐层进料。培养料厚度12cm左右,床面平整干湿一致。接种用具要清洁,用“品”字形穴播,穴距1.0cm左右。培养料表面要撒一层菌种盖面,然后用木板拍子料面,盖上薄膜,四周压严。
(2)菌袋栽培 用熟料生产,若用稻草或秸杆为培养料的,塑料袋长42cm、宽22cm;用棉籽壳为培养料的袋长49cm、宽15cm~16cm;高压灭菌的要用聚丙烯塑料袋;常压灭菌的可用聚乙烯薄膜,比较经济。装料可用装袋机,上下松紧一致。两头袋口套塑料环,用报纸和塑料封口,然后用橡皮圈系紧。经高压或常压灭菌后接种,然后送入培养室培养。用生料生产,以两头开口为好,便于通风透气,定点出菇。装袋时将一头折叠,先放一层菌种,再放培养料并压实。装到袋长一半时,又放一层菌种,再装满培养料。最后播一层菌种压实,用木棒在料中央插一空洞,折叠袋口用塑料环套好,再用报纸二层封口,然后用橡皮圈系紧。菌袋接种后,气温偏高时,可松散直立放臵,切忌大堆密集,防止发热烧坏菌种。袋温稳定后,再叠放呈墙形,一般4~7层。
3.发菌管理 播种后料温要保持在30℃以下,如果料温持续上升,超过30℃时,应加强通风降温。同时,要抖动盖在菌床和菌砖上的薄膜散热,或将菌袋翻堆降 温。要检查菌砖、菌袋有无杂菌虫害发生。如果发现杂菌,害虫,要及时处理。无论菌床、菌砖、菌袋污染或害虫严重时,都应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