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山楂(Hawthorn),蔷薇科,山楂属,分布于山东、河南、山西、河北、辽宁、广东等地。
山楂树一般生于山谷或山地灌木丛中,适应能力强,抗洪涝能力超强。
树冠整齐,枝叶繁茂,容易栽培,病虫害少,花果鲜美可爱,因而也是田旁、宅园绿化的良好观赏树种。
野生山楂属嵩山最多。
可食用植物,质硬,果肉薄,味微酸涩。
落叶灌木。
枝密生,有细刺,幼枝有柔毛。
小枝紫褐色,老枝灰褐色。
叶片三角状卵形至棱状卵形,长2~6cm,宽0.8~2.5cm,基部截形或宽楔形,两侧各有3~5羽状深裂片,基部1对裂片分裂较深,边缘有不规则锐锯齿。
复伞房花序,花序梗、花柄都有长柔毛;花白色,有独特气味。
直径约1.5cm;萼筒外有长柔毛,萼片内外两面无毛或内面顶端有毛。
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果实深红色,较小,类球形,直径0.8~1.4cm,有的压成饼状。
表面棕色至棕红色,并有细密皱纹,顶端凹陷,有花萼残迹,基部有果梗或已脱落。
拉丁学名:Crataegus pinnatifida别名:赤爪实,赤爪子,棠棣子,棠球子,山查,鼠楂,羊棣,赤枣子,鼻涕团,柿楂子,茅楂,猴楂,映山红果,海红,酸梅子,山梨,山梨果,,山果子,南山楂,北山楂,药山楂,大山楂,小山楂,大果山楂,小果山楂,山植,小叶山楂,棠棣,绿梨,山里红,酸里红,红果,红果子,酸楂,酸枣等。
商品名与主产地:南山楂:又名猴檀、野山楂、药山楂、小果山榜、小山楂、小叶山楂、个山楂,山楂子、山楂粒。
为植物野山楂的果实。
主产于浙江,江苏、云南、贵州等地。
北山楂:又名大山楂、大果山楂、红果。
为植物山楂的果实。
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和辽宁、吉林等地。
东山楂:又称东楂,东查。
为山东所产的北山楂。
习以为佳。
石板楂片:产于河北省安国地区的北山楂片。
品质亦佳。
销全国,并出口。
以上均以果大、内厚、核少、皮红者为佳。
主要品种分类:山楂按照其口味分为酸甜两种,其中酸口山楂最为流行。
甜口山楂,外表呈粉红色,个头较小,表面光滑,食之略有甜味。
酸口山楂又分为几个品种,歪把红,大金星,大绵球和普通山楂(最早的山楂品种)。
歪把红,顾名思义在其果柄处略有凸起,看起来像是果柄歪斜故而得名。
歪把红山楂单果比正常山楂大,现在市场上的冰糖葫芦主要用它作为原料。
大金星,单果比歪把红要大一些,成熟个数上有小点,故得名大金星。
口味最重,属于特别酸的一种。
大绵球或红棉球,单果个头最大,成熟时候既是软绵绵的,酸度适中,食用时基本不做加工,保存期短。
普通山楂,山楂最早的品种,个头小,果肉较硬,适合入药,市场上的山楂罐头的主要原料。
近年在山东地区出现新兴品种:大五棱,此果果型巨大,单果可达31.6克,果实长圆形,萼部较膨大,萼洼周围有明显的五棱突起,宛如红星苹果。
果皮全面鲜红,有光泽,果点小而稀,果肉黄白色,肉质细嫩,味甜微酸,不面不苦不涩,鲜美可口。
可当水果食用。
栽培技术:山楂是我国特有的药果兼用树种.山楂品种繁多, 鲜食和加工果均在市场上销售看好.山楂在山地、平原、丘陵、沙荒地、酸性或碱性土壤, 均可栽培.对土壤条件要求以砂性为最好,粘重土则生长较差。
用种子、分株、扦插、嫁接繁殖。
种子繁殖:成熟的种子须经沙藏处理,挖50--100厘米深沟,将种子以3--5倍湿沙混匀放入沟内至离沟沿10厘米为止,再覆沙至地面,结冻前再盖土至地面30--50厘米,第两年6--7月份将种子翻倒,秋季取出播种,也可第3年春播。
条播行距20厘米,开沟4厘米深,宽3--5厘米,每米播种200--300粒,播后覆薄土,上再覆l厘米厚沙,以防止土壤板结及水分蒸发,每1hm2播种量375--450公斤。
分株繁殖:挖出根蘖,栽于苗圃进行嫁接。
扦插繁殖:春季将粗0.5--l厘米根切成12--14厘米根段,扎成捆,用质量分数0.3×10-6--0.5×10-6“九二零”漫后以湿沙培放6--7日,斜插于苗圃,灌小水使根和土壤密接,15日左右可以萌芽,当年苗高达50--60厘米时,可在8月份初进行芽接。
嫁接繁殖:春、夏、秋均可进行,用种子繁殖的实生苗或分株苗均可作砧木,采用芽接或枝接,以芽接为主。
播种苗高至10厘米时间苗,移栽行株距为50--60厘米×10--15厘米。
结合秋季耕翻施入有机肥,从开花至果实旺盛期可于叶面喷无机肥。
定期整形剪枝、耕翻除草、刨去根蘖、培土等。
针对近年来山楂生产存在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 现总结出山楂的高产栽培技术如下:一、土肥水管理1.1土壤管理土壤深翻熟化是增产技术中的基本措施, 进行深翻熟化, 可以改良土壤, 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促进树体生长.1.2施肥施基肥, 未果後及时施基肥, 以补充树体营养,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 每亩开沟施有机肥3000——4000千克, 加施尿素20千克, 过磷酸钙50千克, 草木灰500千克.追肥, 一般1年追3次肥, 在3月中旬树液开始流动时, 每株追施尿素0.50——1千克, 以补充树体生长所需的营养, 为提高坐果率打好基础.谢花後每株施尿素0.50千克, 以提高坐果率.7月末花芽分化前每株施尿素0.50千克, 过磷酸钙1.50千克, 草木灰5千克, 以促进果实生长, 提高果实品质.1.3浇水一般1年浇4次水, 春季有灌水条件的在追肥後浇1次水, 以促进肥料的吸收利用.花後结合追肥浇水, 以提高坐果率.在麦收後浇1次水, 以促进花芽分化及果实的快速生长.浇封冻水, 冬季及时浇封冻水, 以利树体安全越冬.二、整形修剪2.1冬季修剪2.1.1防止内瞠光秃, 由於山楂树外围易分枝, 常使外围都闭, 内膛小枝生长弱, 枯死枝逐年增多, 各级大枝的中下部逐渐裸秃.防止内膛光秃的措施应采用疏、缩、截相结合的原则, 进行改造和更新复壮, 疏去轮生骨干枝和外围密生大枝及竞争枝、徒长枝、病虫枝, 缩剪衰弱的主侧枝, 选留适当部位的芽进行小更新, 培养健壮枝组.对弱枝重截复壮和在光秃部位芽上刻伤增枝的方法进行改造.2.1.2少短截山楂树进入结果期後, 凡生长充实的新梢, 其顶芽及其以下的1——4芽, 均可分化为花芽, 所以在山楂修剪中应少用短截的方法, 以保护花芽.2.1.3复势山楂树进入结果期後, 多年连续结果, 导致枝条下垂, 生长势逐渐减弱, 骨干枝出现焦梢, 产量下降.要及时进行枝条更新, 以恢复树势.对於多年连续结果的枝或其他冗长枝、下垂枝、焦梢枝、多年生徒长枝, 回缩到後部强壮的分杈处, 并利用背上枝带头, 以增强生长势, 促进产量的提高.2.2夏季修剪2.2.1疏枝山楂抽生新梢能力较强, 一般枝条顶端的2——3个侧芽均能抽生强枝, 每年树冠外围分生很多枝条, 使树冠郁闭, 通风透光不良, 应及早疏除位置不当及过旺的发育枝.对花序下部侧芽萌发的枝一律去除, 克服各级大枝的中下部裸秃, 防止结果部位外移.2.2.2拉枝夏季对生长旺而有空间的枝在7月下旬新梢停止生长後, 将枝拉平, 缓势促进成花, 增加产量.2.2.3摘心5月上中旬、当树冠内心膛枝长到30——40厘米时, 留20——30厘米摘心, 促进花芽形成, 培养紧凑的结果枝组.2.2.4环剥一般在辅养枝上进行, 环剥宽度为被剥枝条粗度的1/10.3病虫害防治山楂虫害主要有红蜘蛛、桃小食心虫、桃蛀螟, 病害有轮纹病、白粉病.三、病虫害防治3.1防治红蜘蛛和桃蛀螟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 喷布2500倍灭扫利.3.2防治桃小食心虫在6月中旬树盘喷100——150倍对硫磷乳油, 杀死越冬代食心虫幼虫, 7月初和8月上中旬, 树上喷布1500倍对硫磷乳油, 消灭食心虫的卵及初入果的幼虫.3.3防治轮纹病在谢花後1周喷80%多菌灵800倍液, 以後在6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上中旬各喷1次杀菌剂.3.4对白粉病发病较重的山楂园在发芽前喷1次5瘦石硫合剂, 花蕾期、6月份各喷1次600倍50%可湿性多菌灵或50%可湿性托布津.采收加工:9--10月份果实成熟后采收。
山里红和山楂的果实采下后趁鲜横切或纵切成两瓣,晒干,或采用切片机切成薄片,在60--65摄氏度下烘干。
野山楂的果实采下后即晒干或压成饼状后晒干。
药材炮制:1.山楂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和果柄。
2.炒山楂取净山楂,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取出放凉。
3.焦山楂取净山楂,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取出放凉。
4.山楂炭取净山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取出放凉。
炮制研究进展:略药材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炮制品贮于干燥容器中,密闭。
营养功效:山楂片含多种维生素、山楂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等,还含有黄酮类、内酯、糖类、蛋白质、脂肪和钙、磷、铁等矿物质,所含的解脂酶能促进脂肪类食物的消化。
促进胃液分泌和增加胃内酶素等功能。
中医认为,山楂具有消积化滞、收敛止痢、活血化淤等功效。
主治饮食积滞、胸膈脾满、疝气血淤闭经等症。
山楂中含有山萜类及黄酮类等药物成分,防治心血管疾病。
具有显著的扩张和软化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降压、利尿和镇静作用;有增强心肌、抗心律不齐、调节血脂及胆固醇含量的功能,改善心脏活力、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防治动脉硬化,防衰老、抗癌的作用。
适应范围:一般人皆可食用。
儿童、老年人、消化不良尤其适合食用。
伤风感冒、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儿童软骨缺钙症、儿童缺铁性贫血者可多食山楂片。
主要成分:山楂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自古以来,就成为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良药。
山楂含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胡萝卜素、淀粉、苹果酸、枸橼酸、钙和铁等物质,具有降血脂、血压、强心和抗心律不齐等作用。
山楂内的黄酮类化合物牡荆素,是一种抗癌作用较强的药物,山楂提取物对癌细胞体内生长、增殖和浸润转移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山楂含绿原酸(photogenic acid)、咖啡酸、山楂酸( crataegolic acid)、齐菊果酸、槲皮素、熊果酸、齐墩果酸、金丝桃甙(hyperin)、表儿茶精(epicatechin)等。
为蔷薇科植物山楂、山里红或野山楂的果实。
主产于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等地。
山楂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物质, 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药理作用。
目前, 从山楂中分离的黄酮成分有30 余种, 主要有含碳键的黄酮苷类、黄酮醇及其苷类、双氧黄酮苷类、聚合黄酮类。
另一类较为重要的成分是三萜类物质,有强心、增加冠脉血流、改善血流循环等重要作用。
此外, 山楂中含有机酸如氯原酸、咖啡酸及鞣质、鞣酐、表儿茶酚、胆碱、乙酰胆碱、β谷甾醇、胡萝卜素及大量Vit C 等。
含量测定:取本品细粉约1g(同时另取本品粉末测定水分), 精密称定, 精密加水100ml, 室温下浸泡4小时, 时时振摇, 滤过, 精密量取滤液25ml, 加水50ml, 加酚酞指示液2滴, 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滴定, 即得.每1ml氢氧化钠滴定液(O.1mol /L)相当于6.404mg的枸橼酸(C6H8O7).本品按干燥品计算, 含有机酸以枸橼酸(C6H8O7)计, 不得少于5.0%.炒山楂按干燥品计算, 含有机酸以构橼酸(C6H8O 7)计, 不得少于4.0%.焦山楂按干燥品计算, 含有机酸以构橼酸(C6H8O7)计, 不得少于4.0%.性味:味酸、甘,性微温。